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石头村”游记 |
[游记]“石头村”游记 |
2007-07-27 cnbyzx.com |
“惊蛰”前的一个星期六,我和爱人登上了北京-石家庄的列车。此次出行的目的地是到太行山区一个并不为人熟知的山村-河北井陉县的“石头村”。 早就听说那里是一个很值得一去的地方,近期正好有点时间,于是就抽了个空儿,做一次短途旅游,一来换换空气,二来看看“石头村”到底是个什么样。 站在列车的通道中凭窗望去,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让人心旷神怡。地平线与列车并行着被无限地向天边延长,使人身临其境地体会着辽阔无边的意境。 “石头村”是个躲在太行山区里的偏僻山村,当地人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石头息息相关,成天生活在睁眼闭眼都是石头的山坳里,把它称之为“石头村”一点不为过。 另则,据说“石头村”里的于姓人氏是明朝爱国将领于谦的后裔。这无疑更是使人值得前去的理由之一了。 下了火车,便打了一辆出租车竟直往“石头村”驶去。石家庄距这里也就六、七十公里的路程,一百元的车费使出租司机觉得是个很美的差事了。一路高速到天长出口下路,再驶上十几公里的路程便到了“石头村”里。 “石头村”真正的村名应该是“于家村”。村里绝大多数都姓于,外姓人极少。因为致富的需求和满村石头的特点,于是就用“石头村”这个好听的名字来“包装”一下贫瘠的山村,追随在商品社会的“康庄大道”上,这样的攻略也无可厚非。 进入村中,满目皆石。 石屋,石墙,石路,石院,石门,石桥,石桌,石凳,就连缸都是石头凿出来的,令人赞叹的同时也令人心酸,毕竟是穷的只剩石头了。 其实,石头村里最值得一看的就是“清凉阁”,这是个让你看完后,必定会肃然起敬的一个历经百年的建筑。 这个楼阁并不宏伟,远处看去无非是一座石头砌成的三层楼阁,底下两层是石头砌成,第三层是砖木结构。 楼阁的外表显得很粗糙,砌在墙面上的石块大小不一,随形而就,有重达万斤之石,也有轻至斤两碎块儿,石与石之间既不用泥粘合,也不勾灰抹缝,石缝非但不互相咬合并且还有缝缝相连之处,让人看后大有敷衍了事之嫌。 仔细看去,使人奇怪的是;“清凉阁”的楼座竞没有打过地基,犹如小孩儿搭积木似的用一块块石头直接在地面上垒起的两层楼阁,其间有门洞,门楼,立柱、横梁、飞檐、一应俱全、应有尽有蛮有气势地矗立在村口的南端。虽历经百年沧桑至今不歪不塌,六十年代的河北邢台大地震距这里也仅百十里路,“清凉阁”仍旧岿然不动,毫厘无损。 沿着楼阁内的石阶登上二层,便见护栏形状各异;有未经雕琢的扁片石块,有横搁竖放的石片,虽不整齐划一,但组合在一起却恰到好处,既不破坏整体的美观又很实用。真让人感到工匠的独到心思。 楼阁上四面都筑有门洞,里面贡奉的神像惟妙惟肖,门洞上的石窗开得既简陋又神奇,每当太阳升起,阳光就会顺着石窗透射进来,不偏不斜正好映照在神像的脸上,显得神气活现,这样精确的计算确实让人瞠目结舌。 横梁与立柱的结合点更是巧妙,整个楼阁由不多的几根石柱支撑着,而石柱却不是想象中的那麽粗壮,细细的立柱鼎立着诺大的屋脊,真有“四两顶万斤”的感觉,建筑的结合部位笋、铆、凹、凸严丝合缝,令人拍案叫绝。飞檐上精彩的勾心斗角之处更显示出工匠的高超技艺。 首层的拱门是用条石搭建而成,一条条青石被凿成弧形与墙面的石头咬合着,同样没有灰浆灌在石缝中,常见的拱门上多是用竖状石块砌成楦,但是这座楼阁的拱门却是用一块块凿成弧形的横状石条挤在一起,结构妙不可言,承受着整个楼阁的压力,既让人提心吊胆又让人不可思议。 最不可思议的是村里人讲述有关楼阁的故事;“清凉阁”的建造竞是一人所为,村里一个叫于喜春的人,花了整整二十五年的时间独自盖起来的,他既没兴师动众,也没请人帮工,每天干完农活就用傍晚到夜里的时间,独自一人垒石不止,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垒起了清凉阁,只是因为在安装门匾的时候手被挤伤,顾不得医治,久而久之化脓感染,最终不治而亡。 据说他原本想盖成九重楼阁一显身手,光耀于氏宗业的一世辉煌,未曾想壮志未酬身先去,盖至两层便“人去楼空”搁置下来,使人听后不免有些凄美之感。 据说于喜春故去后,全村的人便接着他未完成的工程继续下去,不曾想这座不起眼的楼阁看似简单,真正盖起来就不那麽容易了,全村的人聚合在一起,怎么也摸不清楼阁的结构、重心,支点,所以不敢再用石头继续垒下去,惟恐弄巧成拙反而压塌了楼阁,只好凑合着用木质结构加上一层后就完了工,将楼阁盖成了现在的三层。这段故事听起来又使人感觉不无遗憾之处。 事过境迁,现在的“清凉阁”经历了沧海桑田,仍旧矗立在群山之中不失其雄伟的气度。来此地瞻仰这座神奇楼阁的人也慢慢地开始增多。 一座楼阁仅凭一人构思,想象,设计,施工。的确使人难以置信。虽有碑文记述是于喜春一人所为,但总觉得多少带有些杜撰的成分,带着疑惑我又仔仔细细的围着“清凉阁”走了几边,观察了许久,凭借着这座建筑与众不同的垒砌方法与自己的愚见,相信村里流传的这段历史故事应该是实多虚少。 可以想象的出。如果不是一人而为,那麽垒砌在墙上大小不一的石块就不会这样随意。按常规,若是多人参与建筑,必定分工细致;开山、凿石、活泥,垒砌,抹泥、勾缝,楼阁的墙面必定会整整齐齐,横平竖直。但此楼阁上的石块儿多是随形而就,少有刀劈斧凿的痕迹,这恰恰表现出于喜春的聪慧之举,既避免开山凿石之苦,又发挥了省时省力以一当十的效力。再者,若是众多的工匠一起共建楼阁,那麽绝不会因一人去世而改变原有通体的石头建筑,转而将最后一层改成砖木结构显得不论不类,没有理由的结果。 由此可见有关“清凉阁”流传的故事让人接受起来应该顺理成章,即使不是如此,其实也无必要论个是非曲直,毕竟这样一座外粗内精,结构奇妙的石头楼阁,充分地展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非凡智慧与高度文明。作为深藏在偏僻山村里一处名不见经传的“贫民”建筑如此精隧,即使现在的建筑大师们看了后也会大彻大悟,扪心自省。 记得那位名人说过;“真正的艺术家在民间”。我看此话不假、耐人寻味。 离开”清凉阁”的时候,已经是家家炊烟的时刻,楼阁的身影飘渺在若纱若雾般的山村中,远远看去真有一丝”海市蜃楼”的感觉,这时的”清凉阁”在心里的份量变得巍峨,庄重了起来,尽管它渐渐地消失在满眼荒凉的视线里.在落日的映照下,门匾上”清凉阁”三个大字,依稀反射着金色的余晖……. |
转自:http://www.cnbyzx.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2322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