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双版纳攸乐(基诺)(整理转贴) |
[游记]西双版纳攸乐(基诺)(整理转贴) |
2008-05-22 sina.com.cn |
云南普洱茶山-攸乐(基诺)/整理转贴 以上为地图位置整理 位于景洪市所辖区域内,方圆600多公里。东距勐腊县勐仑镇42公里,西距勐养20公里,交通方便。这里是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居住着18000多勤劳勇敢的基诺族人民。 基诺族自称是孔明的后裔,又称是尊敬舅舅的民族。传说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孔明南征到这里,一部分落伍的士兵在此定居下来,以后自己取了个民族称号叫“丢落”(意为孔明把他们丢了),后叫“攸乐”,成为当今基诺族的先民。基诺族住的竹楼,形如“孔明帽”,十分别致,基诺山上种有大量的砂仁、茶树。基诺族有着独特的生活习俗,每年2月6日-2月8日是隆重的“特懋克”节。腌酸菜、臭菜、酸蚂蚁蛋、炒竹虫是基诺族人别有特色的风味菜。 世居攸乐山的基诺族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发现了茶的价值,创造了可贵的攸乐古茶文化——一种尚处于原始社会原始民族的原始茶文化。基诺族史诗《玛黑和玛妞》对茶事最早的描述是:传说古代白天出7个太阳,夜里出7个月亮,七天七夜后植物被晒死,火焰升腾变成乌云,接着大雨倾盆,淹没了大地与人类。世上只有玛黑玛妞兄妹得到创世女神“阿嫫腰贝”指点,带着茶籽、棉籽等躲进大鼓内,漂到攸乐山,兄妹种茶植棉繁育后代,形成了今天的基诺族。还有一个传说:孔明南征来到攸乐山,因为太疲劳,一些士兵睡着了,等他们醒来追上大部队,孔明因其违反军纪不再收留,赠以茶籽,命其种茶为生,同时还命照其帽式样搭屋而居。于是,这一人群就居住在“孔明帽”里,世代种茶…… 从元代起,攸乐山属“彻里路”管辖,明代改设“车里宣慰司”,清代设立攸乐同知,建攸乐城。攸乐同知的职责是维护六大茶山事务,督促茶农茶商采茶运茶并统一加工成各类普洱茶,“作贡或销往各地”。这一时期,攸乐山茶事最兴隆。朝代更迭,基诺人从没“丢落”茶叶的种植、制作,而且攸乐茶在清朝时被列为了贡茶:清阮福《普洱茶记》载:“茶产六山,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或土杂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把攸乐茶山排在了六大茶山之首:“普洱茶名重于天下,出六大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专,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如今,虽然“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但攸乐茶山上5000多亩古茶树仍长得枝繁芽肥。 基诺语称茶为“啦博”,“啦”是依靠,“博”是芽叶,其意是赖以生存的芽叶。他们对茶树的称呼有5种:“啦博阿则”(茶树)、“啦博阿十拉”(野茶树)、“啦博则里”(老茶树)、“啦博则嫫”(大母茶树)、“接则”(摇钱树)。这些称谓说明攸乐茶的历史古远与内涵的丰富,也说明了基诺人对茶树的重视程度。 攸乐山的亚诺寨在12天的农业大祭“洛嫫洛”中有茶神祭仪式。在巴亚等20多个村寨的传说中,种茶的技术是由始祖“阿嫫腰白”传授的,巴卡等几个村寨则有孔明赠茶籽的传说,在洛特、亚诺、司土、巴破、巴卡等村寨中,都有开村始祖种茶与古老茶园的史迹。在基诺族传统节日“特懋克”及祭祖先神灵的所有仪式中,都离不开茶叶。在今天的攸乐山,古老的茶俗依然保存:凉拌茶、火燎鲜茶、包烧茶、竹筒茶、铁锅蒸茶……似可从中窥见普洱茶文化的源头和衍变轨迹。 原文http://www.cyxxg.com/csgfc/csyy/281733176765.html 原文http://www.ynteas.com/chashanpic/luidachashan/20061230112816.html 攸乐古茶山 攸乐古茶山座落在景洪市的基诺乡,地处无量山脉的山区地带,属于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历史最高气温39度、最低5.8度,平均气温为20.8度,年降雨量平均为1100毫米。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a1d604010008cu.html54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