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长寿山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河北山海关区游记攻略

[游记]游长寿山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河北山海关区游记攻略

2007-07-16    blogtt.com

详细内容:
游长寿山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7月25日)
长寿山国家地质公园是秦皇岛柳江国家地质公园的一部分。
秦皇岛柳江国家地质公园是国家国土资源部批准的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9月8日举行了落成揭幕仪式。秦皇岛柳江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秦皇岛北部的柳江盆地,包括周边的长寿山、角山、燕塞湖、祖山。
长寿山它东起黄牛山与辽宁省交界,沿长寿河成东西走向,经后角山至燕塞湖东岸,背倚雄伟的长城雄关,东西长6.5公里,区域顶峰175公顷,整个风景区以长寿河谷的自然风光为基础,集山、石、洞、窟、溪及中草药植物为一身,以长寿延年为宗旨,弘扬祖国的传统医学。以雕塑、书法、建筑、园林等手法为表现形式,独步世界旅游之林,是一个立意新颖,独具民族特色,又具时代精神的旅游胜地。
长寿山景区现已发现历史人文景观18处,当代人文景观20处,自然景观30处,著名景观有悬阳洞,神医石窟、三道关、长城倒挂、寿字碑林、石门胜迹等,景区山峻石奇,洞古窟新,水秀天清,林碧草芳,雕塑石刻,巧夺天工,淙淙溪水,蜿蜒川流。
现景区由悬阳洞穴、寿字碑林、世外桃源、神医石窟、石门胜景五大景点组成。
公园的山门右边是售票处,售票处是石块砌成的房子,屋顶是水泥倒出来的斜面屋顶,屋顶用油漆漆成暗红色;中间是铁艺大门,大门左边是入口处,入口处房子前有一挑沿,同样屋顶用油漆漆成暗红色。在山门的左边墙上有原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题字“长寿山”。
由于长寿山、角山、燕塞湖均是柳江国家地质公园的一部分,所以门票有两种:一种是长寿山、角山、燕塞湖的通票、另一种是长寿山的门票。由于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只买了长寿山的门票。
当天是星期一游人不多,进入山门在离门口约30米处就是花岗岩的石山,山体由一大块一大块的花岗岩挤在一起,山顶上一块巨石似一个人背对着大门在那儿忏悔,而面对大门的山体上有一摩崖石刻“长寿山”三个字,全高17.17米,其中“寿”字高6.2米,笔力苍劲,气势夺人,神态如生,仙意似动,又饱墨浓意,力透石碑。系当代最老书法家108岁的孙墨佛老先生之绝笔。
在山体的右边是观光车的停车场,车头做成火车头模样用柴油发动,每人坐一次五元。转过山在指路牌的指引下,我们跨过了一座石桥来到了古树掩映下奇妙而幽深的古洞悬阳洞。在洞前有一块石碑,碑文用中英文刻在黑色的大理石上,字体为金色,内容为:“悬阳洞地貌景观 悬阳洞是一穿透式山洞,洞长117米,进口主洞高13米、宽14米、进深37米。穿过主洞,拾级而上,光线渐暗,以至于无。忽而豁然开朗,一片光明,如日高悬,乃山顶岩石节理发育,阳光折射巧入所致,故名悬阳洞。
悬阳洞形成于燕山期花岗岩中。关于悬阳洞之成因,有诸多解释,一些专家认为由海水侵蚀而成,亦有人提出水成说、风成说、冰成说、岩石成分差异说等。但无论何种说法,此处几组构造节理交汇,岩石破碎,是成洞的先决条件。
秦皇岛国土资源局 山海关区人民政府 2002年7月20日立”。
我国许多风光溶洞多为石灰岩洞,像如此高大的花岗岩洞在我国北方实属罕见。洞呈纺锤形,前后宽阔,中间狭细,悬阳洞最早的垦辟和建设在明代,明初洪武年间,四川峨眉僧人到此建庙塑像,并以汉隶形式留下第一笔“蜀人创修”。之后随着明代魏国公徐达1381年在山海关建关设卫,这里边臣游子聚会,僧人、道士云集,百姓香客络绎,文人墨客咏诵,到了清末甚至有来华洋人涉足,民国年间,三道关有位主持道人叫董有灵,在前洞建有万仙楼,后洞建有孔庙和地藏王菩萨,更使这里达到了儒、释、道三教一家,他们和平共处,修真养道,我国许多名山常为一个宗教流派所独居,或以某一宗教为主,而悬阳洞则是三教并立,融融相生,成为悬阳洞历史上宗教文化现象的一大特点。20世纪三十年代后,悬阳洞走向了颓败。到了六十年代,这里的佛像、庙宇已是毁坏一尽,只留下洞壁上的“悬阳洞”、“清虚凌空”、“万善同归”、“通天幻境”、“别有洞天”、“紫塞桃源”、“地接天根”、“万古流芳”等十幅刻石,及万历三十年的《悬阳洞诗碑》、明崇祯八年的《观音洞碑》以及康熙四十四年的《造钟碑记》。
进入主洞,洞体自然形成无半点人工雕琢的痕迹,在洞中顺石阶而上,真如洞口碑文所说越走越暗,就在几乎伸手不见五指时前方突然一亮,在出洞口处一缕阳光从洞顶处如探照灯似直照而下,使洞内一片光明。原来在洞顶有两个窟窿,此时又正值中午13时过些,阳光就直泻而入。
悬阳洞的出口在半山腰上,周围有松树、核桃树等,山洞旁的花岗岩石壁上刻有“子午洞天”四个大字,字用红漆勾色但不知为何年代所刻。向远处望去,远处山坡上巨大的花岗岩石块错落地分布着,其中有三块大石交错地叠加着,从山洞这个角度看去如同一个灰红色的蛤蟆,它仰头看着天一动也不动。我们顺石阶而下,穿行在绿树荫下。在下山时再看那石蛤蟆已没有原来的形状,只不过是几块大石头了。
下山后顺大路向前走,在指路牌的指引下我们来到“寿字碑林”。“寿字碑林”不是刻在石碑上的“寿”字,而是利用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结合长寿山的奇峰异石而刻在花岗岩上的。在大小不一,方圆各异的怪石上镌刻着不同朝代,不同字体,阴阳文不同形式的名人“寿”迹,这些因石而制的摩崖雕字,或隐或现,或藏或露,字形各异,神彩飞动,那异曲同工的百家书风,构成了中国历代书法名家之“寿”字大成,表现了中华民族书法文库的独特神韵,成为东方雕刻、书法相融合的艺术风景。
在一条干涸的溪流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刻在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体上的“寿”字,这块石体大约有四米多高、五十多平方米大,石面倾斜、“寿”字为草书高十余米、宽五米多,字体流畅、排布有序、一气呵成,字为凹刻涂以红漆,乃当代书法家黄绮于1990年所书。
往里走只见一块将近十五米的巨石由四块组成,三块大石相依而立、一块小的较圆被顶在最上面,远看整体似桃。由左向右在第一块大石的圆弧面上部,刻有一类似行书的“寿”字,不知年代;在圆弧面下面刻有出自于汉代的古钵“寿”字、汉代的篆刻字体方正古朴苍劲有力,是寿字书法上乘之作。由左向右在第二块大石向外一面刻有东晋王羲之书写的寿字,高3米,是取自“兴福寺”的断碑,草书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堪称书法之精品;在侧面刻着汉代篆书“寿”落款:汉铜器。由左向右在第三块大石向外一面刻有明代书法家天麟手迹的“寿” 草书字体洒脱流畅、韵味无穷。
再向里走看到一块方形的花岗岩大石,石体方正,壁面垂直,被其它石块夹在中间,在壁面上刻着源于东汉玄儒书写的“娄寿碑”的“寿”字,字体高达3米,隶书字体动势跃然,用笔轻重自如,收放潇洒,给人以赏心悦目之美感。
我们又来到一块尖形的花岗岩大石旁,石高三米多、宽约三米,锥形的底部两侧各有一鹅卵石块支撑,在大石与鹅卵石块之间人们塞上了一些小石块,好象寄托着什么。在石面上刻着一代女皇武则天手迹的“寿”字,取自于"昇仙太子碑"这个草书的寿字,它字体点画圆篆 ,粗细有度,结构严谨,章法舒朗显示出书迹的功底。
再朝前走又有一块花岗岩大石,壁面垂直如同刀削,壁面上刻有出自于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范成大手迹的“寿”字,源于“亭云馆”法帖。草书笔锋隽力遒劲,有一泻千里之气势。
现在我们看到的最大的影壁“寿”,它高达6.41米,因镌刻在影壁石上,故而得名。影壁寿取自于汉代的礼器碑,礼器碑被誉为东汉隶书之绝品,古人评价“自历以来,没有超谬于如此碑者。”。
这里还有取自汉代成鼎上的“寿”字 ,字高2米,字体方正古朴,有刚阳之美感。
再走走只见在一高大的垂直石壁上刻着“范墨留香”四个大字,这是明崇祯辛巳大簇月,当时的北山庄营副总兵官王进科所题。
“寿字碑林”尽头在一块长形巨石的阳面上刻有四个大字“寿山之魂”,下面一行小字:“谨以此献给开发建设长寿山的人们”,“庚午年秋马树人书”。庚午年为1990年。从此也可知道“寿字碑林”的建设年代了。
出了“寿字碑林”顺着大路继续向前走来到了“世外桃源”,有四个大字“世外桃源”是著名书法、绘画家李可染先生所书。这里群山环抱、林木苍劲,山谷间生长着桃、李、杏、核桃、樱桃、山楂等果木以及十几种藤草类植物,现已开辟成人工培植的中草药植物园了。在入口处竖立着一个牌子:每人进园交某某元就可随意品尝水果。
从“世外桃源”向前走就来到索道站,从这里乘缆车上山就可到角山长城。
索道站的左面是一座小石山,石山的左边是被称为“一线天”的地方,这是人工开凿出来的一条通道,并不是如同其它地方自然形成的那种:“两崖之中,仿佛天系一线,令人毛骨悚然”,古代系石门要塞,现在正在施工把它拓宽以便行车。小石山全部由耸立的花岗岩石块组成,石块间的石缝中长着小树,山顶上有一孤立的巨石,巨石似碑又似一巨大的印章,风吹雨打不动摇。巨石下的山崖石壁上刻着“天外飞来”四个大字,比喻此石是从天外飞来立在山顶上的。
顺小石山前的小路向山谷走去,小路旁有一石碑上面刻着“石门天堑”,原来小石山同大山(为石门山)之间有一狭窄的山谷,石门山的石壁如同刀削一般垂直于溪水中,悬崖峭壁同一道大门。山谷中的溪水清澈见底,我用杯子装满后尝了尝,象矿泉水一样,就咕咚咕咚一气喝完了。溪水中有大大小小的花岗岩石块,大的比人还高,小的如鸡蛋。在小石山的山坡上有古塞遗址,据传唐代高丽人常向中原进犯,并在此屯兵驻守,薛礼征东时,在此与之大战,高丽军兵败,弃营而退,现仅留下此遗址作为历史的佐证。在石门山的石壁上有阴刻的“百弍山河”四字,在溪边有一石碑对此加以解说:“百二山河,此为明崇祯庚辰(1640年)山石道范志完题刻。“百二”是“以二抵百”的意思。史记集解中记载:秦地险固,二万人足挡诸侯百万人也。此地山河险固,构成天然屏障。”。在此看完这个介绍就明白进山谷前路旁石碑“石门天堑”的意思了。
顺着山谷转到小石山背后,紧靠小石山的悬崖峭壁下有一不大的水面,石壁上刻有“璇靥潭”三字。相传古代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出游到此,见水清澈映影便宽衣而浴,撩水洗面忽觉脸上的麻子皆无,复掬轻抚则脸上出现一对酒窝,故由此得称“璇靥潭”。潭应以深才称之为潭,但由于年代久远潭已被沙石充填,所以现在仅是一个小水面了,早已不见潭的踪影了。
由“璇靥潭”向前顺着溪流的右岸走,小路出没在绿树丛中,在杂草丛生的树丛中有许多黑蜻蜓,黑色的翅膀青紫色细长的身体,比普通的蜻蜓要小。抬头仔细观看对面的小石山,只见花岗岩石块直立着,石块与石块之间有大大小小的裂缝,在接近山顶的裂缝间夹带着大小不等的石块。为什么这里的地形会是这样的呢?据考证在距今约2亿年前的中生代晚三叠世,位于地下13公里,温度达700℃的炽热花岗岩岩浆,沿地壳薄弱的东西向断裂先后四次侵入于中上元古界地层褶皱的山体背斜的轴部,后经中生代的“燕山运动”,新生代的“喜山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这里花岗岩岩体及其上的覆盖层遭受风化、剥蚀,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地貌。这样你再看附近的大山,在巨大的花岗岩的山体上出现千奇百怪的石块,它们的样子从不同的角度能看出各种形态来,就不足为奇了。在小路及溪流之间还有古代长城的遗址,那是隋在今燕山一带修筑的长城,据考查
从长寿山石门要塞向南至贺家楼村西长约2公里的地段,石砌和土筑的遗迹仍旧清晰地显露于地表,高约2-3米。
围着小石山转了一圈来到“一线天”的另一面,只见推土机正在推着土,只容一辆车行走的地方被占得满满的,从这里返回索道站是不行了。在“一线天”的旁边有带扶手的铁梯,我们只有从这里翻山了,铁梯先向右上爬二十余阶后再向左上行二十余阶,然后再向上二十余阶到了一个石台,顺着石头台阶向上爬、台阶两旁有铁扶手,来到一坡度约70度的陡坡前。一架铁梯依着山崖直直地立着,顺着爬上去数了有50余阶,铁梯两旁有山楂和灌木,灌木开着簇状的小花,小花白色中略带紫色,在花枝上一圈一圈的生长开放着。到了铁梯顶就到了坡顶了,这里与小石山山顶同高,只见那块“天外飞来”巨石是一块底部略大顶部略小的石碑似的巨石,巨石从左到右三分之二处向下凹去,在从左到右三分之一处又有一浅浅的由上至下从左向右的纹理,整个形成了一个“入”字,巨石略微从左向右的停在山顶上,周围的山石一个个裂着石缝簇拥着。
从这里可以看见通往角山长城的索道站,索道站建筑类似一座方形的城堡,城堡顶上有座大的亭子,亭子为四角歇山式,周围有十根红柱支撑。索道上挂着封闭式的挂斗,一次可坐两人吧,挂斗在绿树之上穿行。我们在树荫下顺小路而下来到索道站,从索道站一边沿台阶下到路旁,看看时间我们绕小石山转了一圈整整用了一个小时。
大家坐观光车返回公园大门旁的停车场,在快到停车场时我发现还有一个景点没去,那就是药王岭上的神医石窟。于是我又从停车场往回走,只见药王岭向着路的这面山坡坡势较缓,在半山腰处的花岗岩石面上刻着“药王嶺”三个大字,字为凹刻涂以红漆,在刻字的石面上你可以看见水流冲刷出的条条水槽,这可是千百万年来水的力量所致。山坡并不是一整块花岗岩石面,而是由裸露着的大大小小的石块组成,在石块间分布着石缝,从石缝中长出树木和灌木,有几棵松树分散地生长着,还有叫不出名字的树木。药王岭对面的山上,近处的山坡也是裸露着大大小小的石块,而远处的山峰的山脊上突兀着奇石,其中之一象一个壮士在振臂高呼。你看山峰是由花岗岩的断层和节理组成的,山顶上都顶着一些孤立的石块,这些石块的顶部均为圆弧形,这是因为花岗岩石块白天受热表面热而里面凉,而夜晚由于温度降低表面凉而里面热,年复一年由于岩石膨胀收缩不一致,使岩石表面逐渐疏松,在风的作用下剥落而形成的。
沿指路牌来到药王岭的山脚下,在山腰峭壁处有人工开凿出来的平台,平台边有铁栏杆,平台依山势绵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刻在石壁上的“长寿药山”四个字,再向前是雕刻在石壁上的华佗的浮雕头像,在头像右边有一黑色大理石石条,上面刻着“神医华佗石窟”几个字,在华佗头像右边突出的岩石上有华佗站立着给一坐着的老者治伤的雕像。往前走在人工挖凿的岩石凹处立着白色花岗岩的李时珍石像,只见他站立着右臂微曲左手托着一摞书,眼睛凝视着远方若有所思状。在岩石拱形的上部刻有“李时珍石窟”字样。从“李时珍石窟”向前到了两处浮雕前,这是关于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两处浮雕。查历史知:东汉时期的建安年间瘟疫大流行,人民死亡惨重。张仲景宗族中二百余人不到十年死于大疫者达三分之二,死于伤寒的占百分之七十。张仲景面对如此惨象“勤于古训、博采众方”,总结前人的经验,收集民间验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浮雕“勤求”就是反映这个故事的,浮雕中张仲景挑灯夜战奋笔挥书,肩上披着御寒的长衫,书童手端盘子盘中一块糕饼,张仲景都顾不上吃,书案下堆着许多医书。浮雕“苍天”中张仲景伸开双臂仰问苍天,他的脚前跪着一个妇女,妇女怀中抱着已死去的孩子,我们仿佛听见张仲景的呼喊声:“苍天呀,苍天你为什么不救救这可怜的孩子!”再往前走就是名医宋慈的雕像了。这些雕像栩栩如生,原来石窟群像为中国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雕塑家付天仇、曾竹韶创作设计。
游完长寿山,结合照片及查阅资料写出这篇游记,细细回味觉得真不虚此行,在欣赏大自然风光的同时还增长了不少知识。

转自:http://www.blogtt.com/itinerary/itine47490.html50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