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05年7月,因编制《河北邯郸黄黄梁梦吕仙祠扩建规划》,我与(福州市天津大学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李雄飞教授应邀赴邯郸进行现场了解情况。期间,黄梁梦吕仙祠文物管理处李玉忠科长陪同我们到邯郸各处游览。其中,在峰峰矿区浏览期间,河北省博物馆学会理事、磁州窑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邯郸峰峰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邯郸峰峰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赵立春老师陪我们游览了响堂、磁州窑等处。有这样一等一的专家做向导,收获自然不少。回来后,写了一篇小文章寄《中国旅游报》,久无消息,我也就忘了此事了,可前几天,突然收到《中国旅游报》寄来的样报,文章已经刊于2006年7月17日《中国旅游报》6版了。  北响堂大佛洞 响堂山石窟 作者:苏文土 北京大学考古系著名教授宿白曾经说过:“响堂山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缩影。”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则评价其“可与龙门宾阳洞、巩县第五窟及云冈石窟相比拟”。去年7月,笔者有机会到河北邯郸出差,在石窟专家赵立春的陪同下游览了响堂山石窟。 石窟就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响堂山(鼓山)国家森林公园之腰,分南响堂、北响堂、小响堂三处。这这些石窟始凿于北齐年间(公元550-577年)。据载,东魏武定8年,鲜卑族化汉人高洋代魏立齐,定都于邺(今河北临漳县)并立晋阳(今山西太原)为陪都,当时达官显贵常来往于二都之间,而鼓山为必经之地。据现存于北响堂常乐寺的“金正隆四年重修三世佛殿记”碑记载:“文宣常自邺都诣晋阳,往来山下,故起离宫,以备巡幸……于此山腹,见数百圣僧行道,遂开三石室,刻诸尊像。”(注:三石室指今天北响堂的刻经洞、释迦洞、大佛洞)。后因政治中心的转移,南北响堂均未完工(隋、唐、宋、明和民国均有增建、修理),形成了现在的格局。响堂山现存石窟30余座,其中北齐洞窟13座,大小佛像4300多尊。  北响堂山宋塔 当时的艺术匠师们,在掌握了前人在绘画、雕塑、建筑等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吸收并融会了印度键驼罗佛教雕塑芝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我国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的石窟雕塑艺术。而这时期中国佛、菩萨的造像在样式上的改变,就是由北魏后期清瞿削瘦,衣袍宽大裹身的“秀骨清像”,转变成丰圆饱满,衣薄贴身,衣纹刻画浅薄简洁,表现衣纹下身体凹凸起伏的写实手法,这些在响堂山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从山脚开始踏上石阶,慢慢往山上爬,不时可以遇到一些零散的游客。没过多久,便看到了第一个石窟,只有半人高,走近一看,却空空如也,紧接在路边的几个小石窟均是如此,佛像早已不知流落何方。赵立春说,响堂山石窟最早的一次破坏是在北周武帝时期,而上世纪20年代,许多佛像及细部雕刻被盗凿,运往国外,响堂山石窟遭到有史以来最惨重的破坏。再转过一个陡弯,抬头可见石窟寺门了,可摆在面前的却是一道相对较宽但近乎笔直的七七四十九个台阶,紧抓着扶手,小心翼翼地,不敢回头,踏过台阶,穿过山门,眼前终于出现了一片平坦的空地,几个很大的石窟扑面而来。 这些凿于半山腰处的石窟,坐东面西,呈南北一线排列,共有北齐窟4座,隋、唐窟各1座,明窟2座。共有大小佛像72尊,其中南、中、北三大窟最重要。三窟中又以位于窟群北端的大佛洞(俗称“北堂”)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是我国北朝晚期规模最大的石窟。窟内正面龛内正尊坐佛连座通高5米,是响堂山最大的造像,佛背光浮雕塑火焰忍冬纹,7条火龙穿插期间,生动活泼,极为罕见。而石壁上富有现实主义情感的那些婀娜多姿、身轻体媚的菩萨,以及装饰繁细华丽的纹样,着实体现出北齐一代皇室贵族的风范。龛内原有雕像已毁,现龛内青石坐佛为民国初年补置。赵立春说,据《资治通鉴》记载,齐献武王高欢的陵穴就在该窟中心方柱的上部那个空穴里。 第二窟刻经洞(俗称“南堂”)是北响堂另一个重要的洞窟。洞窟外形明显流露出受印度健陀罗风格的影响,呈现出一座座覆钵塔的造型。这种造型在早期佛教中是为了安葬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子特意创造出来的。传到中国,便成为一些高僧大德圆寂后的神圣象征。 将经卷诵文镌刻在石壁上,也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独创,而中国佛教刻经的发源地便是响堂山。公元565年,北齐晋昌郡开国公唐邕首次在响堂山开创了将经文镌刻在石壁上的先河。迄今,在响堂山仍完好地保留着数十部石刻经文。这些刻经书法也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演变的重要资料。 北响堂中期开凿的释迦洞(俗称“中堂”),是北齐遗留下来的主要洞窟之一。洞窟门楣上缠绵俊美的忍冬纹装饰和那些静默地守候在佛龛内的呈半裸装的胁持菩萨,无不代表着北齐雕刻艺术的精湛与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