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邯郸古城武灵丛台的故事 |
[游记]邯郸古城武灵丛台的故事 |
2008-05-22 sina.com.cn |
邯郸古城·武灵丛台的故事 2007-04-02 22:11:26 大中小 标签:丛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二度梅 邯郸古城·武灵丛台的故事 邯郸城内的武灵丛台,在我儿时的生活中,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1963年夏天,暴雨连续下了多天,我母亲说,她长这么大,没有见过这样大的雨,她常一个人念念有词的说:“天漏了,天漏了。” 学校里运进了许多木筏,每个教室前放了一个,准备让学生们在发洪水时逃生。雨越下越大,小学生上学也成了问题,学校放了假,我便和许多小伙伴们躲在楼道口向外张望,猜测着天漏了怎样才能补上,听大孩子们讲述有关鬼怪的故事,吓得晚上一个人不敢待在家里。 雨稍一停,我便跑到离家不远处的丛台公园玩耍,当我登上丛台时,突然看到丛台北台阶的东墙倒塌一片,露出了墙里面的黄土。 那时的丛台,是邯郸城内最高的建筑之一,登高四望,全城景象尽收眼中,特别是西部的大山,蒙胧中时隐时现。 我就是从这时开始,听到了许多有关丛台的故事。 丛台,是古城邯郸的象征,史书记载为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所建,因此又称武灵丛台。丛台的建筑雕梁画栋,气势恢宏,驰名中外,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那么,赵武灵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为什么要建造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丛台呢? 赵武灵王原名赵雍,他在位时,赵国四面皆有强敌,又无险可守,被人称为“四战之国”。尤其是北方边境经常遭到匈奴的袭扰,赵国军队屡战屡败,百姓不得安宁。赵武灵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不顾重臣反对,下令在全国进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采用胡人的服装,以骑兵射箭代替中原乘车持戈的作战方法。终于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的“四达之国”,赵武灵王也因“胡服骑射”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和军事家。 赵武灵王修筑丛台的目的是观看歌舞和军事操演。据史书记载,当时这里的很多高台连在一起,因而称丛台。据传当时丛台上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等景,以规模的宏大、结构的奇特、装饰的精雅而名扬列国。古人曾用“传说宫苑似蓬莱,丛台高耸云霄外” 今天,这里已经难觅高台相连的胜景,我们只能从《邯郸县志》上,看到丛台与邯郸城浑然相连的景观。然而,丛台多次毁于天灾和人祸。现在我们看到的,已经是明代的建筑了。1945年10月邯郸解放时,为了防止国民党军队的占领,邯郸城被迅速拆除,只剩下丛台和这个与之遥遥相望的小土山。 历史上的丛台,曾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故事,最著名的要数“二度梅”,也就是流传千古的“梅开二度”。传说唐朝知县梅魁,被奸相卢杞所害,全家被诛,唯有梅魁之子梅良玉侥幸逃走,更名王喜童,投靠陈尚书家中做花工。陈尚书在赏梅时,想起好友梅魁,命家人设坛祭奠,突然刮来一阵风雹,将梅花扫落一地。陈尚书见此景悲痛欲绝,表示“除非梅开二度,否则将出家为僧。”陈尚书对友的诚心,惊动了上苍,梅花果然二度重开。陈尚书将女儿陈杏元许配梅良玉为妻,奸相卢杞将陈杏元送往北方和亲,梅良玉以表兄的身份护送,行至丛台下,二人难舍难分,挥泪告别。后来奸臣被除,梅陈终于重逢团圆。 这个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很广,清朝初年被编为章回小说《二度梅全传》,后来京剧、豫剧、川剧、汉剧、湘剧等剧种都有这个剧目,尤其是“丛台别”一场戏,是剧中的重头戏。现在丛台据胜亭上,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个大字,丛台下有汉白玉雕像,讲的就是“二度梅”的故事。 胡服骑射、梅开二度等人文故事引起了清朝一位皇帝的兴趣,他来到邯郸,在丛台上题写了两首诗,怀念古往的历史,歌颂丛台的美景。那么,这个皇帝是谁?他又题写了怎样的诗句呢? 乾隆皇帝是清朝第六位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位皇帝。他喜好巡游,“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不少名山大川、人文胜地都留下他的足迹。乾隆向慕风雅,喜书法,善诗文,每到一地,必亲笔书写,据说他一生所作诗文达1300余篇、4万余首。 1750年秋天,乾隆皇帝巡幸江南路过邯郸,登上丛台,联想赵武灵王雄才大略,亲笔写下七律《登丛台》:“传闻好事说丛台,胜日登临霁景开;丰岁人民多喜色,高楼赋咏谢雄才。” 还有一首七古《邯郸行》:“初过邯郸城,因作邯郸行。邯郸古来佳丽地,征歌选舞掐银筝。”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8ce7a010008or.html54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