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之所以出名,实在是因为有了个三门峡水库。三门峡市古乃虢国之地,后称陕州,位于河南省西部边陲,豫晋陕三省交界处,东连洛阳,南接南阳,西与陕西省接壤,北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因为黄河在河南省孟津、陕县一带被太行山脉所阻,凭着巨大的水力,冲出三路山,人们形象地称其为“人门”“神门”“鬼门”,即三门。而在三门之间依然屹立河心的岩石,则分别被称作人岛、神岛、鬼岛。(见博客左图上) 相传这是大禹治水的时候,为了疏导黄河洪水,用神斧在现在三门峡大坝的地方,劈开了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从此滔滔黄河水向东流去,黎民百姓得以免受水灾之苦,三门峡因此而得名。 三门峡被历代行船人视为畏途,黄河水在这里奔腾咆啸。最初没有人注意狭窄的河床和河床下坚固的花岗岩,可成为拦河打坝的基础。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水利学家还有外国人都开始酝酿在此建坝。1957年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的建成,三门峡市而闻名。 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过程 原建阶段(1957年4月~1961年4月):1957年4月13日正式开工,1958年11月25日截流,1961年4月,主体工程基本竣工。 第一次改建(1965年1月~1968年8月):1965年1月枢纽工程开始第一次改建(“两洞四管”),1966年~1968年四条钢管、两条隧洞相继投运。(见博客图下) 第二次改建(1969年12月~1979年1月):打开原1#~8#导流底孔,下卧1#~5#发电引水钢管进水口底坎高程至287m,装设5台低水头发电机组。泄流工程二期改建(1984年10月至今):打开9#~10#底孔、增设一门一机、底孔抗磨蚀处理、门槽改建,6#、7#泄流排沙钢管扩装为发电机组,打开11#、12#。(见博客右上) 三门峡大坝从建设开始至今,功过是非一直争议不断。其中有决策设计问题,也有陕西、河南等地区的地方利益问题。(下周待续) 当地的公式介绍是 三门峡大坝距市区14公里,属国家3a级旅游区。是建国后我国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1957年4月13日开工兴建,1960年10月大坝建成蓄水。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长713.2米,最大坝高106米;副坝为钢筋混凝土心墙土坝,长144米,最大坝高24米。主、副坝总长为857.2米。电站厂房为坝后式,全长223.88米,宽26.2米,可安装8台发电机组,现有7台机组,发电量40万千瓦,为低水头径流发电。三门峡大坝工程之大,气魄之雄,当时在我国首屈一指,也为世界瞩目。以后,工程又进行改建,库区淤积大为减轻,进出库泥沙基本平衡,实现了防洪、防凌、灌溉和发电、供水等综合效益。并可控制黄河流域面积的91.5%。仅发电一项,截至1986年已全部收回国家对这项工程的投资。由于三门峡大坝的缘故,每年10月至次年6月库区正常蓄水时,黄河便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湖泊,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从三门峡大坝至山西芮城大禹渡100公里间,碧波粼粼,一望无际,似天池银河。两岸青山绿树,延绵不断,山光水色,相映如画的春秋两季,野鸭成群,大雁结队,珍贵的白天鹅飞翔在蓝天碧水之间。游人在这里荡舟扬帆,船行柳梢,胜似江南。而每年的6月至10月,大坝泄洪放水,怒涛翻卷,峡谷轰鸣,水花飞溅,彩虹凌空,蔚为壮观。站在三门峡大坝上可饱览“不尽黄河滚滚来”的雄伟气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