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丹江走笔(之二) |
[游记]丹江走笔(之二) |
2008-05-22 sina.com.cn |
水旱码头龙驹寨 说起丹江,无论如何是绕不过龙驹寨的,因为她与水的关系太亲密了,她与水联姻了几千年,似水乳交融一般。丹江给她送来了灵秀,她给丹江倒映以伟岸,二者共同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社会经济的兴衰。 丹江从源头流经约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赋予了龙驹寨在古代经济、交通等领域扮演着的重要角色。这里曾是“北通秦晋,南连吴楚”、“水趋襄汉,陆入关辅”的水旱码头。约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有了航运。据《禹贡》一书所记,当时的荆襄贡品是从长江入汉江、汉江入丹江而到达龙驹寨,水陆联运到河南省卢氏县入黄河流域,再达冀州,才上贡帝都长安的。汉唐以后,国都长安的物资供应,水路除汴河外,犹有汉水转丹江一线。故史称丹江为“贡道”。明清至民国时,由于航运发达,龙驹寨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那时的航运以货运为首,古谓“用江淮之穗,养西北之政”。据《续商州志》记载,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关中灾荒,曾将襄阳仓米20万石由丹江运至龙驹寨陆运西安减粜济民;康熙五十九年(1720)漕运总督施世纶奉命到陕赈恤,将湖广、荆州等地仓米10万石,自丹江运龙驹寨转西安接济荒民;雍正十一年(1733)一月,经兵部尚书署理陕西巡抚史贻直奏准,再次自丹水运楚米10万石至龙驹寨转输西安。光绪二十六年(1900),慈禧逃至西安,令“各省应解京饷均输西安”,将丹江航运作为主要补给线,自南方运来之米于龙驹寨,由畜驮人挑转西安。《直隶商州乡土志》载,清代末叶龙驹寨码头货物吞吐甚大。 水陆交通的发达,使龙驹寨成为遐迩闻名的水旱码头。长年车船如织,商贾云集,“百艇联樯,千蹄接踵。”各类行、栈、店、铺散布5里长街,大江南北客商熙来攘往,南方的丝、茶、糖、米、瓷器,沿长江、溯汉江、入丹江至龙驹寨,再经驮运、肩挑至西安,达北方各省。而北方的烟叶、食盐、药材桐油等山货特产顺流而下,畅销东南。云集龙驹寨的各省商贾,为保护各自利益,结帮建馆,拢罗势力。船帮、马帮、盐帮、青器帮、布帛帮等12座会馆雄居寨上。并修建关帝、城隍庙宇18座。光绪二十六年(1900),意大利神甫、挪威牧师游至龙驹寨传教,在距码头数百米之外建起天主教堂和福音堂。曾经名噪一时的丹凤葡萄酒,就是在清末由意大利传教士安西曼之徒弟华国文带来的酿造工艺。 市场繁荣,税收剧增,明代以后,省级官员就坐寨收税。清光绪年代“厘金”岁额高达15万两白银,居“全陕之冠”;宣统年间再次跃踞“全陕之冠”。据多种志书记载,龙驹寨当时的确是“康衢数里,臣室千家,鸡鸣多未寝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 商业的南北交流,带来了文化的秦楚交融,龙驹寨成了典型的“秦头楚尾”,早晨西街吼秦腔,晚上东街唱花鼓。民风民俗出现了兼南而北的特色,百姓思想解放,勤劳智慧,把家园建设得富庶美丽。 然而,时代在发展,陇海铁路通了火车,西安至中原、江南的312国道先后开通,航运渐行渐远,只留下了一串帆影。解放以后,丹江上游多建水库,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以粮为纲,把树砍光”流水量骤减,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船彻底从龙驹寨码头消失了,水上的历史在此完全搁浅了。 交通受阻,经济停滞,如今的龙驹寨,虽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经济发达的地方相比较,差距不能掩盖,百姓的人均年收入也不过2000元左右,戴了十几年的贫困帽子也是刚刚甩掉的。回首遥望,古老的船帮会馆已被所建成的丹江漂流大厦抢去不少色彩,繁荣了几百年的老街,店铺林立的老街,如今多为掉落了牙齿的老人们住守着。据说为了开发旅游,重振老街雄风,当地政府准备修复老街,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但因投资巨大,也只能停留在一张规划图景里。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63f4401000bak.html42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