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双版纳遐想 |
[游记]西双版纳遐想 |
2008-05-22 sina.com.cn |
那天,我们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游人,一起围在小草旁,用不同的方言,同声唱起了《康定情歌》,在“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的歌声中,小草的叶子真的上下舞蹈起来,大家惊异地喊叫着,开心地笑着,忘记了自我。 在热带雨林中。让我感叹最多的是热带植物的共生现象,大果油麻藤、扁担藤等藤本植物如巨蟒般缠住古树,拼命沿着树杆向上攀沿,结成一张张无边藤网;棕榈树的叶根上,苔藓植物悠然生长;古树的枝干上,附生的兰花散发着幽香;还有紧紧包住参天的古树,并与其争夺养料,最后残酷地将古树绞死的歪叶榕等。 在西双版纳,绿色是生命,是永恒。这里没有冬天,即使在最寒冷的一月,平均气温也在16度,所以,随便你走到哪里,都是满目青山,满眼苍翠,都会看到大自然给你带来的惊喜。 在与缅甸接壤的打洛小镇,我们看到了一片高大的榕树林,难以置信的这是一棵树根长成的,都说独木难成林,可这株树龄高达200多年,高28米的古榕,在距地十米左右的地方分成两条粗枝伸向两侧,枝干上并排长出30多条气生根扎入泥土,变成了支柱根。这些支柱根形状和颜色都与母树一模一样,形成了“独木成林”的奇特景观。 在这里还有塔抱树,树抱塔等令你叫绝的独特景象。所有的这一切,都让你去赞叹大自然的不可抗拒的魅力,都让你感知绿色生命的不息与顽强。 二、人与自然的和声 上天厚爱西双版纳,在北回归线的沙漠带上,独把一颗绿色的明珠镶嵌在了这里,让大森林养育了这里的各个民族,他们爱护大森林,保护大森林,与大森林共生共存。在傣族古老的文化中,流传下来这样一句话:“没有森林就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田地,没有田地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就无法生存”。这种淳朴的自然生态观,让他们把大森林当做了他们生命之本,生存之本,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这个地区还保存着50—60的自然森林覆盖率。 二十多年前,我曾读过一篇报告文学,《生命之树常绿》,我记得那是在文革后期为数不多的报告文学中的一篇。就是从那篇文章中,我知道了蔡希陶先生,知道了他为我国热带植物研究,所付出的艰苦探索和伟大贡献,也知道了是他总理的关怀下创建了位于罗梭江边的勐仑热带植物园, 四十多年过去了,这座热带植物园为我们后人留下弥足珍贵的财富。 植物园里有一座蔡先生的纪念碑,当我站在的碑前,心中涌起无限敬意,上天在北回归沙漠带上给了赐我们这块珍稀的绿色宝库,是他们用生命和心血打开了宝库的门,让它为人类献出宝藏。纪念碑旁那棵高大龙血树,就是他们功劳的见证。 龙血树是提取具有止血、活血、去血瘀的功效的血竭的原料。它就是著名的云南白药里的那棵救命子。千百年来,血竭一直靠国外进口。1972年蔡先生在西双版纳森林中发现了龙血树,结束了我国1500年来血竭靠进口的历史。 我轻轻地抚摸着龙血树的树干,感动着那些把一生交给大森林的科学家们,那句“生命之树常绿”又响在了耳边,蔡先生走了,但他的生命之树犹如这棵高大的龙血树,永远挺拔常青。 车行在版纳的公路上,满山满坡的橡胶林常常扑面而来,橡胶是版纳的主要经济支柱,也是这块土地给版纳人的恩赐。 每看到这一片片橡胶林,我就会想起那些与我同龄的知青,想起叶辛的那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孽债》,在版纳这块土地上,人们歌颂世世代代与大森林相依共处的民族兄弟,赞叹蔡希陶先生那样的科学家的奋斗和追求,也一定不会忘记那些把理想和汗水留在了这里的几万知青,他们离开了这里,但他们亲手种下的橡胶林,却郁郁葱葱,长青长在。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3904ff1010000i1.html25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