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泼水节怀念西双版纳 |
[游记]泼水节怀念西双版纳 |
2008-05-22 sina.com.cn |
前两天是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不经意看到了我之前在西双版纳和众人一起泼水的照片,呵呵,顿时无比怀念那遥远而美丽的热带土地…… 我在泼水节上 (我一开始不知道泼水的策略,见人就泼,结果到处结“怨”,惹来一堆的外敌。后来当地人告诉我:泼水,一定要分清敌友,拉拢一帮,打倒一派,这样才是制胜关键!呵呵,其实生活和政治斗争中何尝不是如此呢!我就是不懂这个道理,在平时“树敌”太多啊!连泼水都有哲理,真是服了……) 西双版纳是个雨水丰饶、四季温暖、冬天不冷、夏天不热的地方,除了潮气较大不适合风湿患者居住之外,我找不出其他的气候缺点了。 西双版纳的气候宜人,同样适宜各种各样的植物生长。这里的百姓不需辛勤劳作就可以活得很滋润: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雨水就滋养了各种各样的作物——各种各样的果树在路旁、在野外生长,就算不劳动也不用担心挨饿,因为走在路上都随时可能会被水果砸到,那些水果就可以填饱肚子了;各种各样的鲜美野菜,同样让人们不愁吃喝;更有那橡胶林,就像印钞机一样给它的在主人创造财富(只是橡胶林易导致水土流失,这一点不是很好!)山上的野兽、江里的大鱼……都丰富了人们的味蕾。 奇特的是,在这富饶的地方,即使敞开肚子尽情品尝美食,也不用担心会发胖——因为西双版纳的食物,各种各样的野生蔬菜、新鲜水果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以纤维为主的饮食结构、以发汗利泄为原理的搭配导致了西双版纳人怎么吃也吃不胖。我在西双版纳期间,就没有见到过胖子。我自己天天狂吃,体重只降不升,真是让我乐到爽歪歪!回头想想,西双版纳的饮食真是奇异呀!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都十分的快乐和富足。解放前这里是傣王统治的农奴制度,解放后,傣王依然存在(现任的年轻傣王目前在北京民族大学读书),但是农奴制度彻底废除了,基本上所有的当地百姓都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因为这里地广人稀,只要是傣民,就可以分到不少土地,就可以有不少的收入。但是汉人在这边就差一些,因为他们没有土地,只能承包傣民的土地。但是勤劳的人还是可以过得很富足的……)我见到一个傣族老妈妈,她不会汉语,沟通困难,但是她对着墙上的毛主席画像,又比又画,反复说一句话,终于使我明白了:“毛主席好啊!你是北京来的?你见过毛主席嘛?”我跟她说毛主席已经不在20年了,她摇摇头,说:“不会!毛主席是神,不会死的……” 看到这里,FQ们估计要骂我了。但是我很坦言,不管FQ们多么得愤,我觉得这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巨大进步是不可否认的:西双版纳如此,我的老家也是。我在家乡遇到不少人,都跟我历数这20多年来生活质量的巨大飞跃,经济收入的巨大提高。也许FQ要说:“如果不是gcd执政,换任何一个政党,都是会有进步的,说不定进步更大。”我无法判断还一个政党执政老百姓生活进步是否会更大,因为这是不可行的。但是我信奉已有的好处已有的进步——那是实实在在的,我可以相信我的眼睛和我的耳朵:我在西双版纳和老家遇到的百姓们,绝大多数是幸福快乐,对国家满意的。 有时候我看到FQ批判党和国家的文章,有点悲凉:不知道他们是清醒还是糊涂?不知道他们中有几个是真正关心民生说出不满的话的——真正关心民生而对现有的制度、黑暗现象不满的FQ,虽然有些观点偏激,我不是完全认同,但是我是尊重他们的,因为他们心中有爱,才会有愤。但是我常常担心其中夹杂着不少被西方社会收买的网络写手,专门抨击中国政府,动摇中国民心,企图中断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 哎,又扯远了,扯远了。 I love China. 医院里有个主任对不满意医院的待遇而发牢骚的低年资医生们说:“你们不用发牢骚!国外钱多,你们有本事出国去!没本事,就乖乖在这里干……” 我,有幸得哈佛教授的垂青和Offer,但是我拒绝了。如果我遇到那个主任,也许我可以回答道:“我不是没本事出去,我就是喜欢留在这里做一个医生。”I 附: 泼水节的有关介绍(源自百度) 泼水节简介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乇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放高升和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人们在节前就搭好高射架,届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让它尖啸着飞上蓝天。高射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们越觉得光彩、吉祥。优胜者还将获奖。入夜,人们又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气球”内,利用热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孔子)。 此外,放河船、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斗鸡等,也是泼水节期间的活动内容。近几年来,还增加了民俗考察、经贸洽谈等内容。使泼水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泼水节每年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同时举行。西地均可从昆明乘飞机直达。1961年4月13日,周恩来总理曾参加过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从此以后,泼水节的规模越来越大,每年都有数以万千的中外游客视为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泼水节起源 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距今有700年历史。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谷也日益广泛。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届时人们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到处欢声笑语,充满了节日气氛。 泼水节另一项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划龙舟,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那时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语称之为“麦帕雅晚玛”,节日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 泼水节传说 传说一:西双版纳傣族传说:远古的时候,有个魔王作恶多端,人们都恨透了他,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把他杀死。后来,魔王抢来七个姑娘做他的妻子。聪明的七姑娘从魔王口里打听到他的致命弱点,即用魔王的头发勒魔王的脖子,才能将他置于死地。七姑娘趁魔王熟睡时,拔下他的头发一勒脖子,魔王的头就滚了下来。可是头一掉在地上,地上就燃起大火,姑娘一抱起头,大火也就熄灭。为了避免大火燃烧,她和六个姐姐轮流抱住魔王的头,一年一换。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给抱头的姑娘泼水,冲去她身上的血污,洗去她一年的疲劳,为新的一年能消灾除难而祈祷。从此形成了送旧迎新的泼水节。 传说二: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之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传说三:古时候,一个叫捧玛达拉乍的魔神,违抗天神的旨意,为所欲为,把人间弄得雨旱失调,冷热不分,秧苗枯死,人畜遭殃。怎样惩治这个法术高明的恶魔呢?智慧的天神英达提心生一计,即装扮成英俊的小伙子,去接近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并将实情告诉她们。这七个姑娘生性善良,本来就对父王的罪恶有愤懑,这时,她们决心杀死父王,为人间除害。一天,她们终于探听到了父王的生死“秘密”,并趁机将他灌得酩酊大醉,悄悄拨下他的一根头发,做成弓赛宰(即用心弦做成的弓),断了恶魔的头。但滚落地上的这颗头颅竟又变成了新的灾难,倾刻间邪火熊熊,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七个姑娘把魔头轮换怀抱,直到腐烂。每轮换时,她们便打来清水相互泼洒,去除污秽。七姊妹大义灭亲的果敢行动和功绩,受到普天下百姓的热情赞颂。深深的怀念变为了永久的敬意。也为了纪念麻哈捧重修风雨冷热法公诸于世,人们就把魔王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腐烂的日子,定为泼水的日子。这一天,浴佛之后,人们就用清水相互泼洒,相互祝福,以求吉祥安康,幸福久长。 泼水节活动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泼水节历时三日。第一天,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和物资交流。 泼水节一般在风光旖旎的澜沧江畔举行。当晨曦映红“黎明之城”的时候,各族群众便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这里。一声号令,一支支高升腾空而起,直穿云霄,一艘艘龙舟箭一般,直冲对岸。此时,千万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铓锣、象脚鼓一齐敲响,澜沧江两岸顿时变成欢乐的海洋。 当泼水刚开始时,彬彬有礼的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们用铜钵、脸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只觉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尽情地泼来,一个个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一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围成圆圈,在(钅芒)锣和象脚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翩翩起舞。激动时,人们还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如醉如痴,通宵达旦。 “丢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游戏。“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丢包时,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将包掷给小伙子,小伙子再掷给姑娘,并借此传递感情。如此,花包飞来飞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悄悄退出丢包场,找一个幽静的地方依肩私语去了。 泼水节上,青年们端水洒泼,犹似银花怒放。 难忘泼水节 周恩来:1961年4月13日~15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来到美丽的孔雀之乡——西双版纳景洪,和边疆各族人民共同欢庆一年一度的傣历新年泼水节 。当年景洪交通闭塞。周总理乘飞机到达思茅后改乘汽车 四月的西双版纳正是凤凰花盛开的季节。火红的凤凰花树下,周总理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手持银盆与各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从此以后,西双版纳景洪在全国乃至世界逐渐出名,现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周总理在景洪期间,视察了热带作物研究所引种的橡胶园,鼓励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为把西双版纳建成祖国的第二大橡胶基地而努力。 泼水节习俗 傣、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新年为“京比迈”,泼水节为“厚南”。所以泼水节是傣历年新旧交替的标志。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3a7801008xox.html25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