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安阳游记下篇 |
[游记]安阳游记下篇 |
2008-06-27 sina.com.cn |
安阳游记·下篇 殷墟博物苑正门 甲骨文发现地 2007年7月13日邢台集邮协会参加安阳世界遗产殷墟系列邮品纪念活动后,由安阳市邮协理事王卫东作陪,参观了著名的国家4A级《殷墟博物苑》,殷墟博物苑位于殷墟宫殿遗址区,原在3300多年前商王盘庚迁都于此,历经8代12王255年。这里发现了大量的建筑遗址,甲骨文、青铜器、玉石器、殷代车马坑等珍贵文物,其中在凹字形宫殿里,我看到了国家级文物《司母戊鼎》《殷代青铜器》 (特)63,8—8,邮票面值为20分,图案是是殷代青铜器《司母戊鼎》,“母戊”是殷人祭祀时对母辈的称呼,“母戊”是殷王的配偶,鼎内有铭文三个字“司母戊”,表示是殷王为祭祀名叫“戊”的母亲而制。鼎是一种古代炊器,有大有小,用于熬牲。司母戊鼎方形四足,1939年在河南省安阳五官村出土,为现存最大的殷代铜器,造型雄伟,堪称国宝。 我又看到了商代龟甲,1996—23, 中国古代档案珍藏(T)邮票面值20分,甲骨档案,商代龟甲。“甲”是指龟的腹甲和背甲。“骨”是胛骨,多用牛的胛骨。包括人的头骨,牛的头骨、肩胛骨、肋骨、肱骨、距骨,鹿的头骨、肩胛骨、肋骨,羊、猪、马的肩胛骨。 甲骨文最初发现于清代末年的光绪年间。关于它的发现经过,曾经流传过一个极为有趣的传说。相传清末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的秋天,北京城内有一位山东福山人王懿荣因患疟疾延请太医诊治。太医诊脉后开了一张处方,其中一味是中医经常用以涩精补肾的药材“龙骨”。王懿荣随即打发家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一家从明代开张至今的老中药店达仁堂按方购药。药买回来后,王懿荣亲自打开药包一一审视,无意间发现药包中的“龙骨”上刻有一种和篆文相似而又不太能认识的文字。这一发现使他大为惊讶。王懿荣是当时有名的金石学家,对于古代文字有很深的素养和造诣,“龙骨”上的这些奇异的古代文字,引起他极大的兴趣。他寻根问底,查明来历,专门派人又到那家中药店将所有带有文字的“龙骨”全数买回。王懿荣对这些带字的“龙骨”进行了精心研究,初步断定达些“龙骨”上面所刻写的文字,原来是比当时已知的各种较早的古文字还要古老的文字,它们也根本不是什么“龙骨”,而是商代用的兽骨。举世闻名的甲骨文就是在这样偶然的机会中被发现的。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64ab701000ab9.html25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