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袁世凯与安阳日记

[游记]袁世凯与安阳日记

2008-06-14    hongxiu.com

袁世凯与安阳

安阳人没有不知道袁世凯的,随便拉一个稍微有一点年龄的人问一问,就能给你说出一连串诸如老袁有一妻九妾、安阳河底有一条秘密通道通往老袁墓室之类的故事,那种认真的表情容不得你不信。不过对袁林这一称呼就不见得人人皆知了,大多数安阳人的叫法是袁世凯坟。

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精品
1859年,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项城的一个大地主官僚家庭,7岁时过继给其叔父为嗣子。袁世凯打小就随叔父游历宦海,过着锦衣玉食的公子哥儿生活。
袁世凯的一生堪称中国清末民初历史的缩影。清末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社会动荡,军事上屡遭败绩,国土被列强瓜分殆尽,内外交困、穷途末路的封建王朝即将寿终正寝。而袁世凯在如此动荡的环境中却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开始发迹并步步高升。他用维新志士的鲜血染红了顶戴,又翻云覆雨,纵横捭阖,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进而变本加厉,倒行逆施,复辟称帝。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最后落到了清室埋怨、革命党仇恨的境地,在举国声讨的浪潮中结束了一生。斯人已去,他在安阳的墓地却因为独特的建筑风格从未被大家遗忘过。
袁世凯墓位于洹水北岸,修建时花费了两年的时间。“占地一百三十八亩九分八厘八毫六丝九忽,支出银圆七十三万二千七百五十四元一角九分一厘”,这些数字都翔实地记录在《袁公林墓工报告》中的清单上。在那个朝代交替的动荡年代,还有这些心静如水者能细心地把面积精确到忽,把资金精确到厘,着实令人佩服。
在所用70多万银圆中,北洋政府出银50万两,其余部分由袁世凯北洋旧部个人捐款,多者都是现币一万元,少者也没有低于两三千元的。《袁公林墓工报告》记载,“袁公遗产不丰未忍轻动,而库币奇拙难在请求爰兴,段君忠枢工统筹议,发起微资萃袍卅年之谊,竟山陵一篑之功,群策群力集捐款银币二十五万元。”
据说当年的袁坟四周逐排栽种有杨树、柏树、槐树,周围还有大片的祭田。我从一幅袁林竣工后拍摄的照片上看到,当时洹河北岸的房屋和居民很少,规模庞大的袁坟在一片空旷中赫然凸现。袁坟四周果然有成排的树木,只是我并没有分辨出这些到底是何种树木。袁公林竣工以后,时任大总统、袁世凯的好友徐世昌亲临安阳勘察,并授意在原京汉铁路洹上村处添置神道碑一座,以示景仰。
袁林的设计者是德国的工程师,它的建筑“仿明陵而略小”。主体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糙石桥、清白石桥、牌楼门、望柱、石像生、碑亭、东西值房、堂院大门、大丹陛、东西配殿、景仁堂、墓台。
靠近洹河北岸的照壁是袁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硬山顶、绿琉璃瓦,在神道南端一横,足足有60米长。照壁墙面海墁方砖,据说是我国目前所知的最大一座砖雕照壁。青灰色的照壁犹如一道巨大的屏风,把碧波悠悠的安阳河与森森然的袁林隔绝开来。照壁之南是蜿蜒东去的河水,景色雅致;绕过照壁北去,便是苍松翠柏,600米的神道瞬间就把人带入了另一个肃穆的境地。
在我的印象里,袁林是与中西合璧这一词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前总以为这一合璧仅仅是技术手段与建筑风格上的洋为中用,孰不知当时袁林修建中还使用了大量的洋建筑材料。如果你仔细观察袁林高大巍峨的牌楼门就不难发现,与传统木、石结构不同,这个牌楼是用铁筋洋灰石子筑就,这在中国陵墓建筑史上极为少见。据说,当年为了修建这座陵墓,北洋政府专门从日本进口了大量水泥,粉饰太平。如今,这六柱五楼冲天式的高大牌楼雄踞神道中央,在它的每个柱子顶端都盘踞着一个阔口仰面的神兽——望天吼,这些表情肃然的望天吼连同牌楼上精美的雕花也都是用水泥制成,为这座建筑平添了几分神秘与威严。
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反正在我的眼里,袁林最吸引人的建筑就是那一组仪态生动的石像生了。这些石像都是由一块块独石雕刻而成,线条简练,极富神韵。更让人惊异的是文武翁仲,文臣头顶平天冠,身着祭天大礼服,拱手默伫;武官身穿北洋将军服,持刀肃立,酷似袁世凯当年的仪容风貌。如果说他们的形态是对某个时代的特殊表白,那么打开历史,只有袁世凯时期才能有这样的独特产物。
袁世凯的墓冢仿美国总统格兰德濒河庐墓形式。打小就感觉老袁的墓室怪里怪气,不同于一般的中式墓冢,没想到它还真是一个舶来品。那一刻,我不禁为自己从小就具有的慧眼而飘飘然了。当年袁世凯的灵柩由北京运到彰德(安阳),墓工仓促,先建墓圹安置灵柩,后又在砖圹的外围加筑了一层钢筋混凝土套墙,并为袁世凯的夫人于氏预留了墓穴。
当年主修袁林的田文烈不仅尽心尽职,而且颇有现代意识,对墓地的修建实行了招投标制度。当时的投标者有17家。据说袁世凯临终时曾密令儿子,墓地建成之时,所有穿红衣者一律格杀勿论,而他同时又让所有修墓知情者都着红衣。还有的人说,老袁的墓室是用鸡蛋和着水泥修建而成的,坚固异常。文革时期红卫兵试图用炸药把老袁的墓冢炸开,但屡试不果。是耶非耶,不用细究,权当听个故事而已。

袁世凯的安阳情结
袁世凯的一生与安阳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他的洹上垂钓图,他的回籍养疴地,他的九姨太居住的袁氏小宅,还有他百年之后的袁公林,都让许多人近乎偏执地寻找着袁世凯与安阳的种种瓜葛。
安阳市博物馆编著的一本《安阳历史文物考古论集》中有一篇文章记述,1906年9月,北洋陆军在彰德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会操,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就是当时两名阅兵大臣中的一员。这次会操是直隶、两湖等省陆军的军事实战演习。两湖军驻汤阴北,取攻势;直隶军由段祺瑞统领,驻守彰德城南,逆击之。
当时,参加演习的战马有5000匹、战车1500辆,被精选出来的北洋官兵有4万余人。各国武官、驻华使臣以及500多名记者齐聚彰德,观看了会操盛况。军旗猎猎,喊声震耳,令观操之人称赞不已。想必此时,身处观操台上的袁世凯也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不可否认,这是老袁家底的一次大炫耀,也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一次大检阅。至此北洋军,最重要的是袁世凯声名大振。袁世凯日后的勃勃野心与当日的威风凛凛有没有一些牵连已无从知晓,但袁世凯的安阳情结却是就此露出了端倪。于是,就有了后来他到安阳“养疴”的事。
1908年11月,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一前一后撒手而去。次年1月,摄政王载沣就发布谕旨,以袁世凯“患足疾”为由,解除了他的所有职务,然后勒令袁世凯“开缺回籍养疴”。据说当年载沣摄政后,一想到戊戌变法时是老袁的告密害得光绪被终身囚禁,这气就不打一处来,一心要砍了袁世凯的脑袋来报仇。多亏诸多老臣求情,袁世凯才保住一命。
老谋深算的袁世凯心里明白,如果回到偏僻的老家,放逐他的朝廷还会猜忌他。更重要的是,在那样一个穷乡僻壤,自己的勃勃野心很难实现。他要张扬地表露自己的坦白与心如止水,又要为日后的东山再起创造良好的条件,紧临京汉铁路、又在朝廷伸手可及范围之内的安阳就成了他首选的地方。
有人说,袁世凯不愿回项城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他因葬母之事与同父异母的大哥闹翻了。袁世凯的母亲是侧室,她在天津去世后,袁世凯就把灵柩拉回了项城,要埋入祖坟。不想却遭到了大哥袁世敦的激烈反对,说是侧室不能进祖坟。最后袁世凯也没辙,只好在离老家五六公里的地方另选坟地埋葬母亲。据说袁世凯当时身居总督衙正,出殡当天为了不失体面,竟然别出心裁地坐到了棺材正上方,以朝廷命官总督大人的身份,把生母的灵柩抬出了袁家大门。从此,袁氏两兄弟就恩断情绝了。所以袁世凯“养疴”的时候也决不会回项城。
1909年1月6日这一天,心情复杂的袁世凯来到了彰德。他在解职之前就托人买下了坐落在彰德北郊洹水北岸的一座别墅,因前临洹水,故曰洹上村。这里原是天津盐商何炳莹的住宅,袁世凯以清孝钦后赐书的“养寿”二字,命名此园为养寿园。袁世凯来此隐居后,四周设有高墙大炮,两营卫队日夜守护,俨然一座戒备森严的城堡。
表面上看,袁世凯在这里的生活优哉游哉。他时而泛舟湖上,时而垂钓河畔,时而幽径漫步,时而谈天下棋。有时他还在园中设宴,同他的一大群妻妾儿女尽情享受,好不快活。看似一副闲云野鹤看破红尘的姿态,实则是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
为了让窥视他的清廷放心,袁世凯还聘请天津某照相馆的高手为自己拍了一组“休闲写真集”。为了上镜,他还精心把自己打扮了一番,头顶斗笠,身披蓑衣,登船作渔夫状,然后拍摄了那组著名的“蓑笠垂钓图”,并送往上海《东方杂志》发表,向清政府表明自己的清心寡欲、寄情山水。
表面文章做足了,正事更不能耽误。袁世凯隐居彰德期间,不仅朝廷要员常来看望,而且他还设立了电报房,每天上午要用一两个小时处理来自全国各地的电报和信件。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等待已久的机会来了。面对遍布全国各地的革命烽火,束手无策的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凯,从此袁世凯掌控了清政府的军政实权。袁世凯这时可谓春风得意:你载沣怎么把我撵出去,还得怎么把我请回来。摆平这个乱局,还非我老袁莫属,这般心情是何等痛快。
此后,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利令智昏,一意孤行,非要拉着历史的车轮向后转,一心想穿龙袍,坐龙椅,做起了那个令万人唾骂的洪宪皇帝。更有甚者,他为此竟不惜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真是演绝了倒行逆施这出丑剧。
袁世凯的皇帝梦在短短83天后就破灭了,不过他的安阳缘却因他的死而永久延续了下来。据说,袁世凯的灵柩回安阳时动用了三辆专列,一列是军政要员,先期到安迎灵;一列装有袁世凯的灵柩;一列是他的家属、祭品等。当时京汉铁路都为此停运。到安阳后,袁家人还摆起了流水席,足足三个月之久,过往行人都可以前往,也就是俗话说的吃白食。是不是家里人想让风光一世的袁世凯再神气最后一次,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民国十七年,冯玉祥把养寿园充作了彰德高级中学的校址,袁世凯在安阳的田产也被拨为公有。如今养寿园已无迹可寻,听人说它大概就在市财会学校附近。但当你从这里经过时,疾驶的车辆和嘈杂的人群已难以令人产生丝毫怀古的冲动。

转自:http://www.hongxiu.com/diary/view/view.asp?id=675165303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