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龙门石窟游记 提起洛阳,首先想到的是“洛阳纸贵”这个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典故。《三都赋》——虽然未度过原书,但是从当时争相抄阅的程度来看,应当是有其吸引人之初。 早晨游览了千年古刹少林寺,12点从登封市出发,不到一个小时,我们便到达了古都洛阳。 下车伊始,我们一行八人首先到“真不同酒店”品尝了洛阳水席。谈笑间,了解了水席的来源,水席本身来源民间,菜肴之味重在品汤,大多菜肴皆带有汤汁,味道清单细腻,工艺非常考究,种类繁多,一道菜接着一道,宛若流水行云,故美其名曰“水席”。席间穿插有古装服务人员的介绍,在品尝精美菜肴的同时,领略了洛阳水席——饮食文化。 下午陪同我们游览的导游小郭,非常敬业。一路听她滔滔不绝的讲解,非常投入,一点儿也未感觉到累。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 “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郊区、吉利六个城市区,总面积1520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44平方公里,总人口610万,市区人口139万。 洛阳地理条件优越。它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4.2`c降雨量546毫米。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 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 南北宽约168公里。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所以自古以来洛阳既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历代帝王建都筑城的理想场所。 传说当年隋炀帝登高邙山,极目远眺,发现伊阙两边,东山、西山犹如两条巨龙盘旋两侧,伊河缓缓流过,真乃风水宝地,随即定都于此。 洛阳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市共有32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60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8.8%, 其他少数民族近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其中超过500人的民族有回族、满族和蒙古族。少数民族以回族为主,超过6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0%以上。 洛阳历史悠久。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起, 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529年,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历史上曾先后6次进入世界大城市之列,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洲、北非和亚洲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洛阳历代科学泰斗、学术流派、鸿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册,灿若繁星。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的产生和发展与洛阳密切相关,中国四大发明与洛阳息息相联。洛阳丰厚的历史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财富和供人凭吊的遗迹旧址。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另外两个是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和云岗石窟,位于洛阳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岸边,此处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东流,望之若阕,故称伊阕。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数量之多位于全国各大石窟之首。其气魄之博大,蕴涵之深邃,雕刻之精湛,堪称世界雕塑艺术宝库中光彩夺目的奇葩。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北魏统治者笃信佛教,所以对开窟造像不遗余力。其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等诸朝大力营造。到了唐太宗至玄宗时期,由于太平公主和武则天崇尚佛教,龙门石窟又迎来了开凿的第二次高峰。经过这些朝代400多年的苦心经营,它现在已是一个拥有石窟1352个,佛龛750个,造像10万尊,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块,佛塔40余座的大规模石窟群。石窟内的造像内容丰富,造型精美,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佛教、绘画、雕刻、服饰、乐舞、书法和建筑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其中“龙门二十品”是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建于北魏时期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药方洞以及建于唐代的潜溪寺、看经寺、万佛洞、奉先寺、大万伍佛洞等。北魏开凿的石窟全部集中在西山,唐代开凿的石窟则分散在西山和东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