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中原之行龙门石窟 |
[游记]中原之行龙门石窟 |
2008-06-27 sina.com.cn |
旅游大巴行使在连霍高速公路上(连霍高速是贯穿我国东西的高速干线公路,东起江苏省的连云港市西至新疆的霍尔果斯,全长4395千米,途经6个省,目前有一半为高速公路,其它为一级公路,是中国建设最长的横向快速陆上通道,最终将成为中国高速公路网的横向骨干),此去洛阳要走6、7小时。上了高速不久,吃饱喝足的大伙都昏昏沉沉的睡着了,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三面环山,另一面是广袤的沃野平原。它东面的虎牢关和西面的函谷关是古代东西交通的咽喉,北面的孟津是古代黄河的重要渡口,南面的轩辕关是洛阳通往江汉平原的重要关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洛阳,因为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先后有九个朝代在洛阳定都,所以洛阳有“九朝古都”之称。早在公元前770年,洛阳就已是东周王朝的国都。当时由于旧都镐京残破不堪,加之犬戎内迁,危及镐京安全,周平王决定东迁洛邑,东周成为在洛阳正式建都的第一个王朝。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再次定都洛阳。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尘封之后,洛阳重新大放异彩。当时的洛阳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东汉末年,董卓在洛阳纵火焚烧皇宫,使一代繁华都城尽成废墟。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以后,西晋和北魏也相继在洛阳建都。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弑父自立,迁都洛阳,在洛阳故城西18里大兴土木,又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使洛阳成为全国水陆交通的枢纽。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把洛阳定为周都。其后共有6个皇帝移都洛阳,这段时期是洛阳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宫殿建筑宏伟壮丽,城内的大型官仓承担着为京都储存或转运粮食的重任,手工业技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著名的唐三彩陶器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五代时,后梁、后唐等朝代也在洛阳建都。悠久的历史留给洛阳光彩夺目的文化遗产和取之不尽的旅游资源。洛阳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其中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洛阳古墓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墓群,此外还有二程墓、白园、关林等一大批历史遗迹。洛阳的自然风光同样引人入胜,“天津晓月”、“龙门山色”、“洛浦秋风”、“马寺钟声”等洛阳八景风格不同,景色秀丽。 虽然洛阳有这么众多的旅游资源,但大多是毁于了战乱,真正留存到今天的并不很多,很多有名的建筑都是后来修复的,比如赫赫有名的白马寺。因此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选择了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大家陆续从睡梦中醒来时大巴已经驶入了洛阳市区,时间是六点多了,说实话洛阳给我的感觉是个安静的小城市,好象还有点温馨的感觉,虽然是下班时间,可是路上的行人并不是很多,比起我们的家乡可真是差别好大。经过导游的一番游说之后,大家都被说服晚餐一起去见识下洛阳名吃——水席。随后车到了以经营洛阳水席为主的酒店-真不同饭店 洛阳水席是洛阳最具特色的菜肴,与洛阳牡丹、龙门石窟并称为洛阳三绝。所谓“水席”,有二层含义:一是以汤水见长;二是吃一道换一道,一道道上菜,像流水一般,故名“水席”。洛阳水席最初只是在民间流行,唐代武则天时,洛阳水席才传入宫中,佐以其他山珍海味,制成宫廷宴席。后来其制法又传到民间,才形成今天的特色。洛阳水席,由24件组成,简称“三八席”。开席时先上8个冷盘下酒,分为4荤4素,紧接着再上16个热菜,均用不同型号的青花海碗盛放。其中最出名的一道菜,也是首先上的一道菜,就是有名的牡丹燕菜:一盆白色的汤,当中是用鸡蛋制成的牡丹花,周围是细细的白萝卜丝,吃起来鲜脆爽口。洛阳水席选料认真、搭配合理,特点是有荤有素,有冷有热,有汤有水,上菜顺序严格。其实水席的档次有很多,一般高档的在几千元以上。今天的真不同饭店已经成为了主要接待旅游者的场所,前来就餐的主要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大家吃的水席每桌八百元,也只能说是入门级的了,其味道也就不象宣传的那么好了,也只不过算是见识一下而已了。饭后入住酒店,在安静的夜色中睡去,一夜无话。 第二天在安静的晨曦中醒来,当地的市民已经有人去上班了,匆匆用过早餐,上车前往龙门石窟。历史上,洛阳曾是东汉、北魏和武周等朝代的都城。东汉时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永平年间建成了号称中国佛教第一名刹的洛阳白马寺。北魏皇帝普遍崇尚佛教,而武则天对佛教更是笃信有加。为了表示对佛祖的虔诚,他们在洛阳大兴土木,龙门石窟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处。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12公里处,与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龙门石窟主要开凿于北魏时期和唐代武则天时期,其中规模最大、名声最响的是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的奉先寺石窟,里边的佛像造型雍容典雅、面目传神,所穿服饰纹路清晰、衣褶宛然。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碑刻是书法艺术的精品,每年吸引了无数书法爱好者慕名前往。龙门石窟的代表性洞窟还有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药方洞、看经寺、万佛洞、潜溪寺、大万伍佛洞等。 车到石窟景区时已是近十点半,因是大假期间,景区巍峨的仿汉风格门楼前已经满是熙熙攘攘的游人,可见其十足的吸引力。待进得景区大门就见原来龙门石窟是依伊水河两岸山势而建,风景秀丽,这里东(香山)、西(龙门山)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伊阙”已成为龙门的第一景观。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长宽各30余米。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佛经中说,卢舍那的意思就是光明遍照。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因此有民间传说:此佛像就是仿照当时的武则天的面相凿刻的。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而力士像就更动人了,只见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壮。1953年清理洞窟积土时,在极南洞附近发现的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动人,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是被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的。只见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看到这些气势宏伟、壮观的佛像艺术,真是感慨万千,赶快请团友给自己拍了到此一游的留影,也算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一点纪念吧。 龙门石窟中另一个著名洞窟是宾阳洞。这个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高鼻大眼、体态端祥,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洞中原有两幅大型浮雕《皇帝礼佛图》、《太后礼佛图》,画面上分别以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后为中心,前簇后拥,组成礼佛行列,构图精美,雕刻细致,艺术价值很高,是一幅反映当时帝王生活的图画。可惜被美国人勾结中国奸商盗运到美国,现分别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和纽约市艺术博物馆。而洞口唐宰相书法家褚遂良书碑铭,很值得一览。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6089e010007qa.html30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