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旅游景点少林寺。 说起少林寺,首先想起了那首牧羊曲“日出嵩山坳 晨钟惊飞鸟 林间小溪水潺潺 坡上青青草..... 小时候看电影《少林寺》看得真是心驰神往,没想到今天真的到了少林寺,呵呵,说不上能学上几下子拳脚功夫呢。 我们先坐电瓶车到了少林寺西边的塔林,这里供奉的是一些有名望有地位的已经死去的僧人----其实就是墓地。就如同皇家的墓地叫“陵园”是一个道理吧。这些做成塔状的墓,高矮不同,做工更不一样,既反映了死者的身份地位以及对寺院的贡献,也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经济状况,寺院的繁荣状况。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这里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梧桐的个人看法 。 还没进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少林寺”三个大字。笔锋洒脱刚劲,自成一道辉煌壮丽的风景。不过怎么看都觉得“寺”字跟前两个字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浑厚却少了些率意,局促了些---梧桐对书画不懂,只是自己的猜想,没敢说出来。 刚要迈进门去 ,导游说,进山门要遵循男左女右的规矩,并且不能踩到门槛(不敬)。于是起右脚,高抬腿,进山门。 一进山门,弥勒佛供于佛龛之中,大腹便便,笑口常开,人称“大肚佛”、“皆大欢喜佛”。佛的最显著特点是修养好和脾气好。弥勒佛阿弥勒佛,要真是能像你这么乐观就好了,你看看人间多少烦恼事啊。 过了山门,便是甬道,两旁碑石如林,故称碑林。对那些碑刻不是很感兴趣,倒是下面的大乌龟很可爱,用左手摸一摸(据说左手是最干净的)期望长寿平安。每块石碑下面都有一个大神鬼驮着。摸了一个,刚想再摸另一个,导游说,不能,只能摸一次----再摸就不灵验了。 后面是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室,我一向是敬而远之,没进去看。倒是侧室供奉着文殊菩萨,据说是智慧的化身,恭恭敬敬烧上三炷香---为了孩子。 最后欣赏了少林功夫表演。功夫是真功夫,可是卖光盘,拍照片等也让我们看见了少林寺商业化的一面。少林寺自古以来就崇尚比较主动的行为方式,它不避世,参与政治,治病救人,习武自卫。少林寺这种“历史性格”,或许可以解释它在商业社会中采取的积极主动的方式吧? 文章引用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