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我的第一次参禅-游览少林寺的回忆河南嵩山游记攻略 |
[游记]我的第一次参禅-游览少林寺的回忆河南嵩山游记攻略 |
2007-10-30 yoyv.com |
自从1982年香港电影《少林寺》上映后,我也和无数的年轻人一样,对李连杰和他的武工崇拜的五体投地,受家乡不远的司空山禅宗佛教的影响,对当时还算神秘的少林寺和中国大名鼎鼎的佛教禅宗第一禅门就想办法找资料来看,少林寺和嵩山就牢牢地记刻在我的心头。内心总想,我一定要想办法去嵩山,亲自到那里去瞻仰敬香,直到1987年,我终于有了机会,瞻仰了这千古禅林。 那是单位安排我一个人第一次去西安出差,在西安匆匆办完了公事后,我没有对这个千年的古都周围的名胜进行浏览,我知道这里我来的机会还是很多的。一个人乘火车到了洛阳,从那里买了去少林寺的汽车票。在当时,旅游还没有形成气候,从洛阳直达少林的车每天只是上午才有,所幸我下了火车才8点多,正好赶上了去少林寺的班车,那种快乐的心情,比去西安还要激动。 在洛阳的时候,车站的工作人员就告诉我,少林寺周围秩序不好。因为,自从几年前电影《少林寺》上映后,少林寺的游客就开始多了起来,而周围的农民也做起了旅游的生意来了,对外地人进行坑蒙拐骗的事情经常发生,看我孤身一人去,特意关照我,一定要乘他们的车下午回来。下了车,在寺庙周围就是上来很多人,要给我导游,我对他们表示了婉言拒绝。一个人兴冲冲地向那山门进发。 当时的少林寺周围,刚开始搞旅游,除了一些卖吃喝的饭馆和少量的旅游摊位经销一些小的商品外,所有的摊位都是露天的,没有一座象样的商店和武术学校,我们洛阳来的汽车也就是停在一个不大的停车场。而1989年,我和单位几个同事第2次来这里的时候,周围已经有好几个武术学校了,在寺庙外已经形成了集市。沿途武校林立,大多挂着少林的名号,后来才知道与少林寺其实扯不上多少干系,不过扯虎皮而已。 而前不久,俄罗斯总统普京来访的时候,看那电视的实况转播,这里已经象个小县城了。变化真的是太大了,这是后话。 少林寺是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创始人是印度僧人跋陀。北魏孝品三年(公元527年),印度菩提达摩禅师漂洋过海,来到此地,传授禅宗,遂成禅宗祖庭。(注:岳西司空山是二祖慧可开的道场,慧可是中国人,所以司空山是中华禅宗祖庭)少林寺僧徒经常练习武功,唐初十三名寺僧为唐太宗助战,博得赏识。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发展很快,成为著名的大佛寺,有“天下第一名刹”之称,少林武术也名扬中外。明代是少林寺的鼎盛时期,清代趋于衰落。1928年3月,军阀混战,少林寺的主要建筑都被军阀石友三付之一炬,文物遭到严重破坏,熊熊大火40余天方熄。赫赫有名的少林寺变得断壁残垣,破败不堪。 少林寺并不大,格局和其它普通寺庙没多大区别,历史的盛名给他赋予了光环。到是山门前的两棵参天古槐显得古朴沧桑,衬托得寺门更为小巧。山门两侧的墙壁上各自写着“大乘胜地”和“禅宗祖庭”,很鲜明的告诉游客少林的地位和性质。当我来到这个声名显赫的山门前,望着高高地悬挂在门头上的《少林寺》三字,内心想原来这皇家寺庙也不过如此。倒是清康熙皇帝亲书的《少林寺》三个字,表现了康熙皇帝的书法工力很深,上有“康熙御笔之宝”方印一枚。就是这《少林寺》三个字和高高在上的门台,和它的身后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彰显了这寺庙的尊贵无比。自然,我也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影子。 少林寺有七进建筑。进了山门后,甬道两侧有多品碑刻,这些都是唐宋以来的著名原始碑刻,自然是历代名人对少林寺的赞颂了。在碑林的西面是锤谱堂,这里回廊很多间,在里面用泥塑和木雕等形象地展示了少林寺武术的缘起、发展、练功、僧兵战迹等内容,锤谱像中,有坐禅、跑经绕佛、八段锦、小红拳、大红拳、六合拳、通臂拳、罗汉拳、昭阳拳、练基本功、十三棍僧救秦王、小山和尚持帅出征、月空法师平倭寇以及俗家弟子习拳练武等故事。俗话称:锤谱堂里五分钟,出来一身少林功,看了这些介绍,自然对少林和尚的武术有了了解。,那殿内墙壁上是清中晚期绘制的少林寺拳谱,本身也是珍贵的文物了。 第二进建筑是天王殿,原建筑于1928年被军阀石友三烧毁。这是1982年重修的。天王殿建筑宏伟,门前一个香炉,烟雾缭绕,顺着烟雾你会很快发现视野受阻,原来是树的枝叶,这才猛然发现,一株大树就在眼前,据说这株树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因为年代久远,历过了很多的朝代,屡屡在灾难中重生,所以这树多少带些仙气,很多人对树也是顶礼膜拜。 在大雄宝殿前东南的钟楼有一块碑,是《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称《李世民碑》,它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谕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的战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亲笔草签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书”七个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书。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记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摄的历史依据。我想,少林寺武术出名,可能就是缘起于这块碑石了。 《李世民碑》的北边是《小山禅师行实碑》,它是少林寺曹洞宗第24代传法禅师的经历和重振少林禅宗的功德。紧接在它后面就是清乾隆15年(公元1750年)刻立的《乾隆御碑》。碑文是一首五言诗: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记录了乾隆在少林的生活感受。 再往上就到了立雪亭,这座庙宇是供奉二祖慧可的。原来,这里面有一个著名的佛教故事:当年二祖慧可(原来叫神光法师)追随达摩祖师,不得达摩祖师的欢心,但是始终如一,长期追随。一次达摩祖师在达摩洞面壁修行,二祖照样在洞口守护站立,那天达摩修行渐入佳境,竟忘了门口的二祖慧可,等他第二天早上出来的时候,发现洞口立着一个雪人,原来昨夜天降大雪,二祖一夜未动,就站在洞口。达摩祖师问二祖为什么还站在这里?二祖说师傅没有说让我走我就要一直站在这里。达摩祖师知道慧可的心思,但是又没下定决心要传法给他,当下就出了一道难题,说是如果天降红雪才肯收二祖为徒。二祖慧可立马抽出自己的刀,砍断自己的左臂,鲜血立即染红了四周的白雪。至此达摩祖师始见二祖的决心,于是收他为徒,是为二祖。立雪亭写着一副对联“禅宗初祖天竺僧,断臂求法立雪人。”写的极为精到。 赵朴初曾有诗赞二祖“大勇立雪人,断臂得心安。天下称第一,是禅不是拳。”,朴老的话,我到是认为说出了少林寺的本质所在。再往上走,正殿就是千佛寺,这里也是少林寺历史的反映所在。里面的墙壁上画着五百幅僧人像,其名即来于此。最打动人心的还是地面的四十八个脚印,这里有有4排48个站桩坑,相传为当年僧人习武留下的。江湖上向来就有一句话叫做“南拳北腿”,北腿这两个字用在少林武僧身上是对的,看这四十八个脚印就看得出他们的脚下功夫之深,生生地把那砖地因为练功而踩塌陷进去老深的坑。 少林寺的悠久历史,除了这些碑刻,站桩坑,和壁画外,最有代表的就是离少林寺大约两百米处的塔林了,这些塔,每一座就是一个高僧的埋葬地。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砖石墓塔,都一座连一座,表明少林寺的历史在这里延伸。从塔的高度及塔身的工艺就能判断出该位僧人在少林寺的地位。据说,也有很多小僧共用一座塔。我们所看见的如今的塔林只是当初的很小一部分,在一百多年前由于暴雨引发了洪水,将几乎所有的塔林统统淹埋,现在能看到的塔林都是事后挖掘出来的。别看有些小塔只有半个人这么高,但可能地下还有很大一部分。也有很多塔可能至今还埋于地下。 出了少林寺,回头看那巍峨的嵩山五乳峰,那里还有很多建筑和遗迹。比较著名的听说有 初祖庵,二祖庵,和达摩洞。只可惜,时间不早了,我又是单身一人,洛阳来的司机告诉我们,下午3点是回头的车,再后面就没有车了,我只好留下了遗憾。,没有去爬那五乳峰,只是花了一元钱,用那炮兵用的望远镜,隐隐约约地看见了祖师洞,心里却想起了周总理的名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由此可见伟人年轻的时候决心之坚,立志之远了。 2年后,我又一次和同事一起来到这里,这里自然一切都感到很亲切。只是,这里的商业气氛更加浓重,估计想在这里静心修炼佛学是不可能了,更别说是“面壁”了。这一次,我除了仔细地看了那些碑文外,到是最感到开心的,是我们的车子在游玩了少林寺回淮南的路上,来到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 这真的是出于大家的所料。自然,一行人也是乘兴游览了一番。 站在嵩阳书院门口四望,可仰望嵩岳诸峰,也可俯瞰登封城全景。环境十分幽美,这里不愧为读书胜地。在宋朝的时候,它与雎洲的“雎阳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共称为宋代四大书院。在读书人人心中,不亚于今天的北大,清华了。 这里原来也是寺庙,叫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隋大业年间(605~618)更名为嵩阳观。唐弘道元年(683)春、冬,高宗两访潘师正,以嵩阳观为行宫。只是到了五代后唐清时期,有一个进士庞士曾在嵩阳观聚德讲学,后周时改名太乙书院,在宋景祐二年(1035)赐名嵩阳书院,名儒司马光、范仲淹、程颐、程颢等相继在此讲学,一时声名大振。嵩阳书院经金、元、明、清多次增补修建,规模逐渐形成,布局日趋严整。里面的建筑古朴雅致,古色古香。在这里,印象最深的是那书院内的古柏树。株称“大将军柏”和“二将军柏”,其树龄2000年以上。关于西汉的“将军柏”,也有一个有趣的典故。 相传在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刘彻来游嵩山,走到嵩山南麓的嵩山书院,刚一进门,只见一棵柏树,身材奇伟,枝叶茂密,武帝仰望许久,随口封为“大将军”。穿过二进院又见一棵柏树比“大将军”还要大,武帝颇为懊悔。但自己贵为天子,不容改口。遂封为“二将军”。 据史籍记载,达摩死后,还有灵验。北魏有一个使臣宋云从西域回国时,并不知道达摩已死。路过葱岭(以前对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脉的总称,古代中国与西域之间的交通常经葱岭山道)时,见到达摩手里提着一只鞋,向西而去。宋云认识他,便问:“和尚到那里去?”达摩说:“回西天去。”宋云回京,向皇帝报告了此事,皇帝觉得奇怪,便命令把达摩的棺材起出来看。据说,棺材里面只剩下一只鞋了。由此,又产生了达摩“只履西归”的传说。 达摩是印度香至王的第三子,他自称是释迦牟尼的第28代徒孙,即是印度禅宗的第28代祖。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或大通元年(公元527年)他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把他接到南京传法。但是当时南朝的佛教重视讲义理,与达摩的禅宗重坐禅,提倡“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理论不合。于是他便于同年到北魏,开始在洛阳一带游历,传习禅宗。后来入嵩山少林寺。他在少林寺坐禅时,面壁九年,一天到晚默然而坐。他的这种修行方法,又被称作“壁观”。 据说他从广州到南京以后,梁武帝同他说佛理,问他:“我修建了这么多佛寺,写了这么多经卷,度了这么多僧人,有何功德”?达摩回答说:“都无功德”。武帝问他“何以无功德”?他说:“这都是有求而做的,虽有非实”。由于他同梁武帝话不投机,于是便离开南京北上。 佛教传说达摩渡过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立在苇上过江的,也算飘飘荡荡飞过来的吧。现在少林寺尚有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关于“一苇渡江”的解释,对此,儒家有不同的说法。他们认为“一苇”并不是一根芦苇,而是一大束芦苇。因为《诗经》里面有一首《河广》,诗中说:“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唐人孔颖达解释说: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面渡,若桴筏然,非一根也。看来这样的解释是比较科学的。 联想到现在生活中网络上,很多人都喜欢自我标榜相信佛,相信禅,其实,我到是觉得,今天的人们,心性太浮躁,要是真心的修行,就不在于自己的语言而在于自己的行动,就要对世事真正的看明看空,自己身体力行去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为外界所诱惑,不为“钱,权,色”所惑。可是,这是多么难以做到的啊。如同少林寺所代表的强调内省和觉悟的禅宗文化,被寺院外的商店、摊贩、饭馆和武校重重包围一样,你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真的做到清净无为吗?如果真的能做到,那是对信仰多么的坚贞啊。
|
转自:http://www.yoyv.com/Blog/log/shanshui8888_6561_/68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