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嵩山小记

[游记]嵩山小记

2007-09-01    sfhw.com

嵩山小记

今年的冬天无疑是令人难忘的,冬季的太白,穷人的雪山,情人节夜心寒的雷雨,孤独的徒步甲天下的山水之间,满身淤泥的游荡在陌生的城市里,还有在河南转悠的悠闲,朋友们给人的感动……
一直都听讲着有关嵩山的各种传说,各种知识,非常长见识。。。由于无法完全复述,现转载一些有关嵩山的记载,河南的山系,也是非常值得我们驴们研究及前往。。。
巍巍嵩山,雄峙中原,气势磅礴,峻极于天。
嵩山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嵩高”、“崇山”,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东迁洛阳后,以“嵩为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为“天地之中”,称为“中岳嵩山”。
嵩山位居五岳之中,西东绵亘75公里,宽约10公里。嵩山分两支,东为太室,西为少室。太室山主峰峻极峰海拔1494米,少室山主峰连天峰海拔1512.4米。太室、少室各有36峰,峰峰有典,峰峰有名。“太室如龙眠,少室似凤舞”,形象地道出了两山的雄姿。
嵩山有35亿年的历史,地质年代古老。在不大的范围内都能看到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五个地质年代的多次地壳运动变化,且出露齐全完好,各期次构造形迹清晰可见,被地质学称为“五世同堂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嵩山古老神奇,世称“嵩山天下奥”,奥就奥在它荟五岳之精华,纳三山之灵气,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正如清乾隆游嵩山《会善寺》诗云:“自古山川秀,太少无穷奥”。《诗经·大雅篇》称:“嵩高唯岳,峻极于天。”《方域纪要》指出:“嵩高,中岳也,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嵩山以它诱人的山川风貌,灿烂的古老文化,独特的演变历史,丰富的地下宝藏,天然的地质博物,精湛的少林功夫,罕见的古树名木,在国际国内久负盛名。
雄伟壮丽的太室山
太室山,东西起伏,鲜有奇峰,好像巨龙横卧,犹如天然屏障,雄浑高大,气势巍峨,故有“华山如立,中岳如卧”之说。太室主峰叫“峻极峰”,海拔1494米。有“嵩高唯岳”、“峻极于天”的说法。清乾隆皇帝,因在此赋诗立碑,故又名“御碑峰”。峰顶敞平开朗,犹如宝幢之盖。四周悬岩峻坂,断峤重峰,唯中居高巅;登峰远眺,南有箕颍, 山河拱卫,西有少室,争艳夺魁;北望黄河,一线连天,近有松林,野花满山。峰岳连绵,云雾缭绕。夕阳西下时,彩霞四射,瞬息多变,河山壮丽,气象万千。
太室山上多穴洞,为古代道士炼丹修道和隐士避世之所。西汉武帝礼登嵩山时,曾在太室山顶建“登仙台”、“万岁亭”、“八仙坛”。唐武则天在此封禅时建有“登封坛”。坛东南刻立有武后撰文的“大周升中述志碑”。清乾隆游嵩时,在峰顶立有“御制诗碑”。稍北有石砌水井、中天浴池、唐“韩愈洞”。稍南有唐代建筑的“峻极寺”、“白鹤观”、“二仙洞”,中有“独木桥”贯通。再北有著名的“九龙潭”,水深莫测,险要异常。历代游人,凡来嵩山参观者,无不攀登此峰,以览胜景。
气势险峻的少室山
少室山又名“季室山”,主峰海拔1512米。金末宣宗曾屯兵于少室山顶,抵抗元兵,故又称为“御寨山”。
室山势,活泼俊俏,群峰争艳,千奇百异,有的拔地而起,有的逶迤连绵,有的象猛虎蹲坐,有的似雄狮起舞,有的若巨龙睡眠,有的如乌龟爬行,峰峦参差,峡谷纵横。从山南北望,一组山峰,互相叠压,状如千叶舒莲,所以唐代有“少室若莲”之说,当地群众称之为“九顶莲花山”,少室山的南面,山姿很象古人戴的忠靖冠,所以宋代又有“冠子山”之名。少室山东侧山峰,参差错落,人们依其山姿,名之为“石榴嘴”。站在少林寺南望,少室山崭然若屏。高峰之下自西向东,并列着五座小峰,人们依其形态,称之为棋,鼓,剑,印,钟。在剑峰西侧,有一巨石如削,雨过天晴之际,光洁耀目,好似白雪,遥望此景引入胜,被称之为:少室晴雪。少林水库南崖的断崖上,有一个“石和尚”,面北端坐,衣冠楚楚,惟妙惟肖,迎送着过往行人,据人传说,这是少林寺二祖慧可的逐徒觉兴所化。少室山顶,宽平如寨,分上下两层,名曰“大寨”,“小寨”。大小寨周围有四天门之险,这里既是古人隐居避世的地方,又是历来屯兵之所。除了金宣宗驻兵峰顶之外,明代末年李际遇农民起义军,也在山上安营扎寨,所以少室山又有“大寨”之称。现在山顶还有小饮马池、大饮马池、石碾、水柜以及其他建筑物等遗址。
少室东侧有一道盘绕弯曲的峡谷,名曰“玉皇沟”。东口叫“吸风口”,峡窄谷深,人行其间有吸风拔气望而生畏的感觉。西口叫小寨口,可直趋山顶大寨东天门。东天门下面为东天门壕,当地群众称之为“响潭沟”。宽不过十余米,深却有数百丈,稍有响动,如风浪呼啸,奔腾谷外,人们凭此预测天气的风雨阴晴。响潭沟壁始刀削,风景宜人,下看云雾缭绕,上看一线天,“老虎嘴”、“擎天柱”等怪石林立。响潭沟峡谷口,经常烟云弥漫,一旦受上部空气挤压,团团白云从峡谷口翻滚涌出,故名“喷雾口”。峡谷中心,有一巨石状如猴子,飘浮云上,若隐若现,惟妙惟肖,名曰“猴子观云海”。
少室山顶有个“三皇寨”,上面有道庙多处,内祀三皇之神。寨顶上边,周围悬崖绝壁,中间地势平坦,茂林修竹,山泉潺流,鸟语花香,山明水秀,身临其境,完全没有身在悬崖山巅之感。从山麓到三皇寨,只有一条小径挂在御寨山的绝壁上,要论险,华山的“千尺 山童 ”,“百尺峡”都望尘莫及,因为“千尺山童 ”,“百尺峡”尚有一条一米宽的石阶小道,而这里连天然的石阶也没有,山径独道,贯道上下,其东壁如削,名曰“猴见愁”西崖深不见底,壁打铁链借助上下。南天门是通往三皇寨的大门,若在南天门布兵,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将莫入”,险要异常。少室山秀丽多姿,站在山顶,环顾四周,千里云海茫茫,少林尽收眼底,有独立云天之感。清初学者景日昣对少室山项的奇峰称之为“十步异形,百步殊态。”
雄险奇秀三皇寨
以供奉天皇、地皇、人皇而名,位于少室山主峰西侧半山腰,海拔1200米。
三皇寨景区是嵩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的重点景区之一,自然景观奇物,人文景观丰富,森林环境幽美。景区有莲花寺、安阳宫、清微宫、清凉寺、玉皇庙、少室阙等人文景观7处;猴子观天、云峰虎啸、御寨落日、少室秋色、千尺飞瀑、鹞子翻身、大仙峡、灵霄峡、水帘洞、骆驼石等自然景观40余处。
三皇寨具有泰岳之雄、华山之险、北恒之奇、南衡之秀。山体陡峭险峻,山顶平宽。行宫至南天门一段,绝壁如削。站立三皇寨环顾四周,但见壁立千尺,涧深莫测,群山碧绿,林海荡漾,云雾飘渺,扑溯迷离。深秋时节,红叶妖艳夺目,红黄参差,浮光跃金,漫山红遍。
全长3100米的三皇寨栈道,劈关斩隘,越涧架桥,象条巨龙蜿蜒缠绕在如削的绝壁腰间。沿途奇峰怪石,飞瀑珠帘,峡谷洞天……一步一景。漫行其间,履险如夷。三皇寨——少林寺,天堑变通途。
嵩山国家森林公园
嵩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以登封林场为主体,以嵩山丰富多彩的名胜古迹和山川秀丽的自然景观为衬托,在充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由林业部于1986年批准兴建的全国十大森林公园之一。总规划面积115.82平方公里。
园内森林景观浓郁壮观,人文景观星晚棋布,自然景观友奇秀美,地貌景观奇特瑰丽,地质资源系统全面。
嵩山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有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君子山、轩辕山、当阳山、大苦山、马鞍山、八风山、东龙门山等为其枝干。
嵩山国家森林公园,现有各种景观多达400余处。其中:人文景观150处。主要有夏都阳城,周公测景台,汉代三石阙,北魏嵩岳寺塔,禅宗祖庭少林寺,道教洞天中岳庙,儒学圣地嵩山阳书院,天文科学建筑物,元代观星台等等。这些名胜古迹,端庄雄伟,璀烂夺目。自然景观245处。主要有石僧迎宾、猴子观天、雄鹰观瀑、金龟迎仙、一苇渡江、仙人采药、炎黄二帝、嵩山大佛、云峰虎啸、峻极远眺等。这些自然景观,有的雄壮魁伟,有的秀逸诱人。森林景观25处。主要有嵩阳书院的汉封将军柏,少林寺的五品秦槐,中岳庙的古汉柏群,以及峻极松涛,三皇胜景,少室秋色,嵩山红叶等等,多姿多彩,引人入胜。
嵩山传说:
一苇渡江

传说,达摩是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自幼拜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之后的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为师。
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傅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般若多罗说:"你应该去震旦(即中国)"。又说:"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
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准备好行李,驾起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飘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达摩到中国以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金陵,梁武帝王将相衍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南京,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
武帝是一个佛教信徒,主张自我解脱。达摩是禅宗大乘派,主张面壁静坐,普渡众生。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谈论起佛事,二人总是不投机。这时达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动的地方,于是便告辞萧衍,渡江北上。
中国有个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荥阳县人。当时神光在南京雨花台讲经说法,当地群众称:"神光讲经,委婉动听,地生金莲,顽石点头"。围观听讲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达摩离开梁武帝北上,路过雨花台,见到神光在那里讲经说法,他就顺便挤在人群中,侧耳倾听。达摩听讲,听到有些地方点点头,听到有些地方摇摇头。点头表示赞同神光讲的观点,摇头表示对神光讲的观点不赞同。神光在讲解中,发现达摩摇头,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最大不尊,便问达摩:"你为什么摇头?"对佛学的认识二人因有分歧意见,达摩便主动让步,离开雨花台渡江北上去了。
达摩去后,听讲的群众有人对神光说:"刚才那个人你知道他是谁?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精通佛法,学识渊博。"神光听了以后,感到惭愧之极,师父到了跟前,刚才自己太没礼貌了。于是他就赶快追达摩,赔礼道歉。达摩在前边走,神光在后面紧追,一直追到长江岸。达摩急着过江,停立江岸,只见水域茫茫即没有桥,也没有船,连个人影也不见。这怎么过江呢?达摩十分焦虑。谁知“天无绝人之路”。正在这无可奈何之际,达摩突然发现岸边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个老太太,身边放了一捆苇草,看样子好象也是在等船过江。达摩暗自盘算:这位若大的年纪,为何孤苦伶仃,无人护送照料?也罢!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于是他迈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礼,说道:"老菩萨,我要过江,怎奈无船,请您老人家化棵芦苇给我,以便代步。"
老人抬起头来,仔细地端详达摩。见他两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满脸络腮胡子,卷曲盘旋,身材魁梧,举止坦然,形象端壮,仪表非凡。老人暗自点头称许,随顺手抽出一根芦苇与达摩。达摩双手接过芦苇,向老人告谢而去,及至江边,他把芦苇放在江面上,只见一朵芦苇花,昂首高扬,五片芦叶,平展伸开,达摩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飘然渡过了长江。
神光不顾疲劳,尾追达摩,及到江边,看到达摩一苇渡江,就气急败坏地跑到老人面前不问青红皂白,抱起老人身边一捆芦苇,扑通一听,扔到水中,双脚跳上芦苇捆子,匆忙过江。谁知说也奇怪,这捆芦苇不但不向前行进,反而很快沉入水中。神光见势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险些溺入水中。神光带着浑身泥水,冲向老人,轻听责问:"你给他一根芦苇就渡过江,我拿你一捆芦苇为什么还过不去呢?"
老人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芦苇,助人有份;你是抢我的芦苇,物各有缘,无缘无故,岂能相助?"老人说罢,转瞬间悠然不见,浩瀚的江面上空无一人。 这时神光自知有失,惭叹不已,呼天不灵,呼地不应,悲凄非常,懊悔而归。
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仗,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达了嵩山少林寺。达摩看到这里群山环抱, 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佛业兴旺,谈吐吻洽。心想,这真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首传禅宗。自此以后,达摩便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现在少林寺碑廊里还有达摩一苇渡江图像碑。古人有诗赞日:
路行跨水复逢着,独自凄凄暗渡江。
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
达摩面壁

五乳峰中峰的上部,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石洞,这个石洞高宽不过3米,长度约有2丈。方方的洞门,正好向阳敞开,冬暖夏凉,空气清爽。洞前有一块紧凑的小草坪,周围浓荫蔽日,不见天空。真是:"此地无盛夏,空山听鸟鸣。"达摩来到少林寺后,就把这个天然石洞做为他修性坐禅的地方。 相传达摩在这个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不说法,不持律,默然终日面朝壁,双眼闭目,五心朝天,在"明心见性"上下功夫,在思想深处"苦心练魔。"洞内静若无人,万籁俱寂,入定后,连飞鸟都不知道这里有人,竞在达摩的肩膀上筑起巢穴来了。什么叫做"入定"呢?"入定"是指坐禅坐到一定程度,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了一切恶念、邪念、杂念,外界的一切,对他没有干扰,这是形容高僧修禅的高度造诣。"开定"后,他就站起身来,活动一下四肢,锻炼一下身体,待倦怠恢复后仍继续坐禅。那时达摩的生活行经是:"上班坐禅,困倦打拳,饥饿吃饭。"这样,入定,开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公元527年到536年,整整面壁了九年(或云十年)。后来就成为佛教史上的美谈。
达摩在石洞里面壁九年,当他离开石洞的时候,他坐禅面对的那块石头上,竞留下了一个达摩面壁姿态的形象,衣褶 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像。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把这个天然石洞,称之为"达摩面壁洞"。直至今日,遗址犹存。
达摩面壁九年的事迹,为历代人民所敬仰。寺僧们将影石开击下来,放在寺内,瞻礼供养。明万历年间,人们在面壁洞外边,建立了一座双柱单孔的石碑坊。前额刻:"默玄处",后额刻:"东来启迹"。
清道光年间,萧元吉在少林寺看罢达摩面壁影石以后,深有所感,随挥笔写了一首《面壁石赞》。
少林一块石,都道是个人。
分明是个人,分明是个石。
石何石?面壁石。
人何人?面壁佛。
王孙面壁九年经,九年面壁祖佛成。
祖佛成,空全身。
全身精入石, 石肖全形。
少林万古统宗门。
清 立《面壁石》诗云:
一石独亭亭,中藏初祖形。
千年神气生,何用著丹青。
立雪断臂

传说达摩渡江到少林寺以后,在南京讲经说法的神光,历尽千辛万苦,想方设法,终于渡过长江,追赶达摩到达少林。神光到少林寺以后,一心一意拜达摩为师,向达摩求教。达摩在南京雨花台和神光会见时,神光傲气十足,极不谦虚。现在神光提出向达摩求教,达摩不知他有无诚心,便婉言拒绝。神光并不灰心丧气,仍步步紧跟达摩。达摩在洞里面壁坐禅,神光合十,侍立其后,精心照料,形影不离。神光跟随达摩九年之久,对禅师的一举一动,真是心悦诚服。达摩离开面壁洞,走下五乳峰,回到少林寺,料理日常的佛事活动,神光在跟随师父从山洞回到寺院。
时值寒冬,达摩在后院达摩亭坐禅,神光依矗立在亭外,合十以待。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夜晚入定以后,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压了下来,不一会儿,积雪逾尺。这时,大雪淹没了神光的双膝,浑身上下好似披了一层厚厚的毛茸雪毯,但是神光仍然双手合十,兀立不动,虔诚地站在雪窝里。第二天一早,达摩开定了,他走到门口一看,神光在雪地里站着。达摩问道:“你站在雪地里干什么?”神光答道:“向佛祖求法”。达摩沉思片刻说:“要我给你传法,除非天降红雪。”神光解意,他意识到这里圣僧指点他禅悟的诀奥,毫不犹豫地抽出随身携带的戒刀,向左臂砍去,只听:“咔嚓”一声,一只冻僵了的胳膊落在地上,鲜血飞溅,染红了地下的积雪和神光的衣衫。谁知这虔诚的刀声穿云拨雾,飞报西天,晾动佛祖如来,随手脱下袈裟,抛向东土。霎时,整个少林,红光笼罩,彩霞四射,鹅毛似的大雪片被鲜血映得彤红,粉扬而来。神光放下手里的戒刀,弯腰拿起鲜血淋离的左臂,围绕达摩亭转了一圈,仍侍立于红雪之中,亭周围的积雪也被染成红的。此情此景,达摩看得一清二楚。他感到神光为了向他求教,长期侍立身后,今又立雪断臂,原来的骄傲自满情绪已经克服,信仰禅宗态度虔诚。达摩逐传衣钵、法器予神光,并取法名:“慧可”。
慧可断臂以后,表现出高度的刚毅,他忍受着剧烈的伤痛,双膝跪在雪窝里,用仅有的右手,恭敬地接了“法”。顶礼拜谢而退。从此,慧可就接替了达摩,成为少林寺禅宗的第二代,称之为“二祖”。
为了纪念二祖立雪断雪,寺僧们将“达摩亭”改为“立雪亭”。清乾隆皇帝瞻游中岳时,对“立雪断臂”的故事颇有感触,逐挥毫撰写“雪印心珠”匾一块,悬挂于立雪亭佛翕上方,以戒后生:佛业来之不易。
对二祖断臂求法,古人有诗云:
众口销金唤祖师,而今悔不慎当时。
当时早 浑 底,未肯求人断一肢。
卓锡得泉
在少林寺山门外西南约二里许的地方,有一座半圆形的山峰,好象一个钵盂口向下在地上扣着,人们根据其自然形态,取名“钵盂峰”。
钵盂峰上边,地势平坦,丛林茂密,山姿秀丽,风景宜人。传说二祖立雪断臂后,实现了他一生最大的心愿:“臂断心安”。但器重的伤势,使他坐卧不宁,经行不成。为了使慧可尽快恢复健康,达摩就让他在这个山峰上禅养臂伤,并挑选了两个得力寺僧,作为近身扶持。
钵盂峰稍偏西南靠近少室山石壁的地方,有一块巨石,面积有数平方米,石平如桌案,二祖就在这块石头上休养栖息,面壁坐禅。飞鸟为他唱歌,野花为他做伴,鸟语花香,别有乐趣。
达摩经常从常住院到钵盂峰探望慧可,询问他的伤口愈合情况和生活状况。达摩发现扶持二祖的寺僧,从山下往山上抬水吃,便问道:“你们为什么要从山下向山上抬水?”慧可回答:“水在山下边,约有一里余,要是山上有水泉,该多好啊!”达摩听了,觉得确是个难题,山高路陡,行走不便,若是风雨,可怎么辩?于是他就在距离二祖禅栖的大石头西北不远的草坪上,用自己拄的锡杖在草坪上角扎了四个窟窿,霎时四股清泉涌地而了,清冽异常,终年不过,因为这是用锡杖扎地成泉,所以叫做“卓锡泉”。后人用砖石镶砌加固并壁,因名“卓锡井”。现在四井尚存。
寺僧们为了纪念二祖慧可在这里禅养臂伤,后来在峰上修造了一所小院,叫做“二祖庵”。达摩卓锡得泉的四眼水并,分布在小院的四周,近在咫尺,但水味苦、辣、酸、甜各不相同。寓言二祖慧可在修禅的行程中,历尽人世艰辛,犹如苦、辣、酸、甜也。元代隐士杨免对卓锡泉赋诗以赞:
大士传心要,诸方叩道元。
至今卓锡地,莹澈有遗泉。
只履西归
传说达摩将衣钵法器传给慧可以后,便离开少林去禹门(今洛阳龙门),禅栖在千圣寺,
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端坐而逝。达摩死后,他的尸体按照佛教的礼仪装殓入棺,十二月隆重地移葬在熊耳山,在河南省陕县的定林寺内为他建造了一个墓塔,以作纪念。
达摩是北魏时期影响最大的禅师之一。达摩之死,对禅宗界来说,好象陨落了一颗明亮的星石,僧徒们为他顶礼祭拜,皇帝群僚为之合十赞叹。
达摩之死,世所共知。东魏使臣宋云因事出使西域久而未归,对于达摩辞世的事一无所知。达摩死后两年,宋云从西域返回洛京。在途经葱岭的时候,迎见达摩一手拄着锡杖,一手掂着一只鞋子,身穿僧衣,赤着双脚,由东往西而来。二人相遇后,宋云急忙停步问道:“师父你往哪里去?”达摩回答说:“我往西天去”。接着又说:“你回京以后,不要说见到了我,否则将有灾祸。”二人道罢,各奔东西。
宋云以为达摩给他说的是戏言,丝毫没有介意。回到京城以后,向皇帝复命交旨时,顺便提到了他途经葱岭遇见达摩老祖回西天的事情。谁知话音未落,东魏孝静帝就发了火,怒斥宋云:“人所共知,达摩死于禹门,葬于熊耳山,造塔定林寺,你怎么说在葱岭遇见了达摩,死人怎能复活?这分明是欺君骗联,岂有此理?”说罢,便令殿角侍卫把宋云扭出殿外,五花大邦投入南监。
事隔数日之久,一天,孝静帝坐朝审理宋云欺君一案。将宋云传上殿以后,孝静帝问道:“你在葱岭遇见达摩的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你要如实说来”。
宋云先叩头,后说话:“皇上容禀:葱岭见达摩,祖师光着脚,一手拄锡杖,一手提只履。僧衣随风飘,翩翩向西行。他说回西天,不让我吭声,假若说出去,灾祸必报应。臣觉是戏言,顺便奏主君。如今从实说,句句都是真。不敢欺皇上,万望是非分。”孝静帝听了以后,半信半疑,真假难辩,无所敌从。群臣们在殿角下,也是议论纷纷,有的说:“达摩在世,人所共知,哪有死人还阳魂?宋云犯的是欺君之罪,应当依法处置。”有的说:“达摩西归宋云见,监禁岂敢再欺天,既然真假是非难辩,可以开棺验证。”
孝静帝采纳了后一条建议,逐把达摩墓穴挖开,撬开棺盖一看,果然棺内没有尸体,只剩下一只鞋子了。宋云蒙受的不白之冤逐平反照雪。
现在少林寺碑廊内,还有一块《达摩只履西归圆碑》,上边刻有四句话:
达摩入 天平年,熊耳山中塔庙全。
不是宋云葱岭见,谁知只履去西天。
达摩只履西归的神话故事,流传很广,历代游人留下不少赞颂诗词。明万历年间,金忠士在《题达摩面壁》的七言律诗中写道:
渡江一苇浪花飞,九载跏趺坐翠微。
面壁已知僧入定,巢肩亦是鸟忘机。
无生色相俱成幻,有漏人天总悟非。
何事宋云葱岭见,少林风雨怅西归。
智立唐碑
嵩阳书院大门外西侧,立有一通大石碑,全称是“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该碑高九米余,唐天宝三年立,为嵩山地区石碑之冠。
相传:立唐碑的时候,刹了3个登封县令,6个领工头目。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
在唐朝时候,嵩阳书院叫嵩阳观。观内住着一位老道士,名叫孙太冲,道号“嵩阳真人”。他终日上山刨药,炼取仙丹,为人治病,疗效很好。为此,方圆很远很远的人,都来嵩阳观取药治病。后来孙太冲就成了嵩山地区一位德高望重的道人。
一次,唐玄宗李隆基,身染重病,久治不愈,他听说孙太冲炼的仙丹很灵验,就派大臣到嵩阳观讨取仙丹。玄宗皇帝吃了仙丹,疾病果然好了。事后,为了纪念这件事,唐玄宗派了一个监工大臣,到嵩阳观立碑铭志。各地挑选来许多能工巧匠。开工时,领作的石匠问监工大臣:“碑做多高?多宽?多厚?啥式样?”监工大臣随口答道:“碑越高越好,碑首要载个帽,由嵩阳县(登封县原名)知县监辩,限工期一百天完成”。
数百名工匠,按照监工大臣的旨意,做了81天,谁知,碑做好了,立不起来。后来碑身立起来了,碑帽欲戴不上,工匠们急得团团转,谁也想不出好的辩法。监工大臣为了催促尽快地戴上碑帽,一连刹了三个县宫,六个领工头目,但碑帽仍然无法戴上,最后,监工大臣亲自到碑前,对石匠下令说:“再限你们三天,要不把碑帽戴上,就把你们统统刹掉。”说罢,袖子一甩,两眼一瞪,扬长而去。全体石匠听到命令,一个个愁眉苦脸,束手无策。正在这个无奈何之际,忽然从东南方向来了一个老头,走到碑前,这边瞅瞅,那边看看,笑眯眯的一言不发。有一个石匠对老人说:“那里来的师傅?你还是快些走吧!免得在这里跟着我们带灾。”老头回答说:“我也是一个手艺人,走到那里,吃到那里,做到那里,管他什么带灾不带灾,我这半辈子入土的人了,还怕个啥,还不是推一天少一天,啥时候土圆到脖子上,也就算完事”。那位老人说罢,转眼不见了。
这“土圆脖子”四个字,使大家受到了启示,提醒了众位石匠,于是,工匠们就抬了大量的黄土,圆到石碑脖子的根儿,大家顺着土坡,把碑帽滚了上去,安到了碑身顶上,后将黄土挑走,完成了全部竖碑任务。据传,那个老头,就是鲁班。从此,鲁班智力唐碑的故事,就在嵩阳观一带传开了。
汉武帝错封三柏

嵩阳书院,是中原旅游区重要旅游点之一。游客来此,除了参观古代文化遗存外,主
要看“全国稀世珍宝——汉封将军柏”。
嵩阳书院,有三棵“将军柏”,最小的称为“大将军”。最大的偏称“二将军”、“三将军”。将军柏名实不符,级职不相称,是什么原因呢?这里有一段传说和趣谈:
相传: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正月,汉武帝刘澈,登游嵩山加封中岳后,来到这里游览,他一进头道门,看见一棵柏树身材高大,枝叶茂密,不仅赞叹不已,说道:“联,遍游天下,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柏树呢!”汉武帝面对此树仰望再三,感叹之余,信口赐封它为“大将军”。
封罢大将军,叹武帝在群臣的呼拥下,朝院内走去。登上阅台,来到正中院。这时迎面又看见一棵大柏树,这棵柏树,要比大将军大几倍,汉武帝心中颇为懊悔。但金口已开,没法更改。最后,他拿定主意,指着面前的大柏树说道:“联封你为二将军”,当时随从宫员感到,武帝对二将军柏加封的不合情理,想向皇帝建议,但不敢直讲,只好从侧面向皇帝提示说:“这棵柏树比前院那棵柏树大得多呀!”汉武帝固执已见,大发雷霆斥责道:“什么大呀!小呀!先入者为主”。这时哧得随驾官员们,连忙叩头称“是”,谁也不敢再强辩了。
群众族拥着皇帝,继续往前走,来到藏书楼前,又见到一棵更大的柏树,汉武帝犹豫了一下,心想,怎么一想比一棵大?但我已赐封在先,岂能改口!只能按先来后到次序加封。武帝面对柏树说:“再大你也是三将军了”。群臣们面对相观,再也不敢作声。
三棵受封的大柏树,因皇上封的不合理,都感到不是滋味。三将军柏自认为,自己是嵩山地区最大的柏树,封为三将军不太合理,又恼又怒,一气之下,枝叶枯萎,一命呜呼!现在游人已看不到它了。二将柏感到:自己比大将军大几倍,欲封为二将军,实在委屈。它虽心怀不满,欲不敢直说,后来,把肚皮气炸了。现在该树干下部,还有裂迹,游人能置身往返。大将军,实在不称职,深感受之有愧,没脸抬头见人,因而经常低着头弯着腰,不敢见游客。久而久之,慢慢地变成了现在这样子的弯腰树。后人写诗一首:
大封小来小封大,先入为主成笑话。
三将军恼怒被气死,二将不服肚气炸。大将军羞愧低下头,金口玉言难评价。时到今日,两棵汉封的将军柏,依然生长在嵩阳书院的大院里,汉武帝怎会想到这两柏树,已成为他“先入为主”知错不改的见证呢?1985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在此视察工作时,将二将军柏改称为“元帅柏”。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锁塔烧蟒
嵩岳寺佛塔,高大挺拔,雄伟壮观。因没塔棚木梯,游人走进塔去,欲登不上塔顶,
塔棚和木梯哪里去了呢?传说是寺里的和尚放火烧掉了。
相传:寺里有个小和尚,专管清扫塔房,每到塔房打扫卫生时,他的两只脚会慢慢地离开地面,徐徐上升,全身升到空中,然后又慢慢地落在地上,天天如此,一次比一次升得高。小和尚心里想,凡是出家当和尚的人,都会得到西天古佛的超度,修成正果,自己越升越高,这是佛祖对自己的恩典,到西天去一定是为期不远了。有一天小和尚对他的师父说出实情,老和尚感到非常惊疑,很不相信地说:“你在这里升一下让我看看”。小和尚又是振臂,又是蹬脚,总是不能离地腾空。这时,小和尚对他师父说:“在这儿不中,在塔房才行”。
第二天一早,小和尚打开塔门进去,老和尚在外面观看,果然小和尚两脚慢慢离地,越升越高。老和尚仔细观察,发现塔棚门口,有一条巨大的黑蟒。老和尚大喝一声黑蟒缩回了头,小和尚“扑通”一声落在地上。
老和尚为了除掉黑蟒,避免后患,急忙把塔门销上,使用柴禾,把塔烧了,使大黑蟒死于烈火之中,从此以后,塔里便没有塔棚了。唐白居易《夜从法王寺下归嵩岳寺》诗云:
双刹夹虚空,缘云一经通。
似从忉利下,如过剑门中。
灯火光初合,笙歌曲未终。
可怜狮子座,舁出净名翁。

转自:http://bbs.sfhw.com/viewthread.php?tid=2225520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