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嵩山连天峰探险 |
[游记]嵩山连天峰探险 |
2008-07-01 sina.com.cn |
这是我于2003年6月初第一次登嵩山连天峰后所写的游记,在此之前,虽然也曾多次上过嵩山太室的最高峰峻极峰,也走过嵩山少室的三皇寨,同时也去过其它的山,但都是走的旅游线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登山。 那次去登山,一是正像文中所说“久静思动”,另一个原因就是在非典期间,中央电视台在连续直播王石、陈峻池他们的登珠峰活动,也是由于受到他们的影响而做出的决定。现在想来,当时去登连天峰真应了那句话:“无知者无畏”,可能是以前没有登过真正意义上的野山,把登山想的太简单了,所幸那次没有出现什么意外。 那次登山之后,我把登山的这篇游记压缩后发到了报纸上,并交给一个一直玩户外的朋友贴到了快乐之旅的论坛里。从此之后,快乐之旅的朋友们也开始把足迹从登太室转移到了登少室。之后的2004年3月13日,我第一次参加快乐之旅的登山活动,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我的那篇游记后,让发游记的朋友找到我,要我带他们登连天峰,那个队伍里,有生姜等人。 这次生姜就是在连天峰旁的一个峡谷里出的事,对于生姜的出事,我在悲痛的同时,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把他们引向了少室,究竟是幸还是不幸?一方面,从后来与生姜的交谈中得知,他在登太室的过程中,常常站在山颠凝望少室,想找寻登山的线路,然而一直不得其路而上,这次上连天峰,算是了了他的一个心愿——终于走进了少室,登上的嵩山的最高峰,并且以后开始了对少室另几座高峰紫霄峰、大寨、小寨等的攀登。在这种攀登过程中,他和大家都得到了无穷的登山乐趣。而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把他们引向了少室,才可能出现了意外的发生。至今,登上连天峰的人已经数不胜数,更有人可能已经超过十次登上过该峰。快旅的足迹也几乎走遍了少室的各个山峰,然而,少室的凶险始终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最危险的敌人,虽然人们在攀登途中多数都有惊无险,但最后还是出了不该发现的事故,生姜以自己的生命给大家提了最沉重的醒。这里也对所有的登山的朋友说一声:一路多保重! ——题记 太室如龙眠,少室如凤舞。这是人们对中岳嵩山的形象比喻。太室山横亘在登封县城的北面,像一个巨人摊着手脚大大咧咧躺在那里,让人一进入登封境内便能看到它的博大,雄伟,巍峨。自汉唐等历代皇帝登山封禅后,这里就成了中岳的象征,中岳庙就座落在太室山的东南山脚下,是人们祭山拜神的重要场所,因此人们一提起嵩山,便习惯性地把它当成嵩山的代表了。它的最高峰峻极峰海拔1492米,人们习惯上把它当作嵩山的最高峰,也常以登上此峰为荣。所以,每年攀登此峰的人如过江之鲫,到每年秋天的时候,旅游部门还组织登山节,吸引了无数人前往攀登。近年,登封市利用国债资金,修建了三条登山步道,从山下一直修到峻极峰顶,更便于人们向上攀登了。 少室山则挤作一团,远远地躲在登封市的西面。又常隐藏在云雾之中,让人难得窥见其真容。再加上好象是突兀地拔地而起,地面的空间很小,座座山峰直插云霄,就像是一群人踮着脚尖,使劲向上伸着双臂站在那里,山势陡峭,峡谷幽深,植被茂密,树木高大,神秘,险峻。最高峰连天峰躲藏在众多的山峰中间,不仅在登封城看不到,就是在其它位置,也很难看得到。自古之今,很少有人能攀登得上,它海拔1514米,是中岳嵩山72峰中的最高峰。 前段时间,非典型肺炎的肆虐,把人们都限制到一个地方,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人们不能外出,不便走访,不能到街上的餐馆吃饭,不敢坐公共汽车和火车。静极思动。我非“驴族”,但对背包驴们的壮举却常怀羡慕之心,很想哪天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滇藏茶马古道、罗布泊沙漠都是背包驴们的经典线路,他们的壮举也常常让我心向往之。然而,身处中原,嵩山就在身边,嵩山少室连天峰又是那么神秘,自古以来又很少有人登上去,为什么不把连天峰当成自己背包生涯的第一步呢?两三个月的近乎禁闭的生活,让人们很想到大自然中去撒撒欢。因此,就在非典刚刚有所趋缓的时候,我把目标瞄上的少室山连天峰。在与几个同事及登封当地的朋友联系后,在一个周五的下午,我们朝登封出发了。 由于非典的原因,一路过了两个检查站,走形式地让他们用电子体温表测了体温,登记了有关个人的情况,由于也不检查证件,所以每个检查站的堵车现象并不严重。这是非典时期我第一次外出,还真体验了非典外出的艰难--一遍一遍地下车测体温,填写登记表,至少是让人很烦的。 本想一座1500米左右高的山,能有多难登呢。谁知登封的朋友很郑重其事地说,一定得找个向导才能登山,否则,恐怕就不能登到山顶,更别说能从山顶下山了。当时我们还不太以为然,但登封的朋友辛辛苦苦地联系向导,我们也只好听从他们的安排了。 早上七点,我们便从宾馆出发了。正是麦收时节,再加上非典原因,去三皇寨的路上几乎没有什么游人。车很快就到了三皇寨南入口处,管理处的刘主任听说我们到了,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情况,说头天晚上专门把已经回家收麦子的那个向导叫了回来,说他曾两次登上过连天峰,就由他给我们带路。刘主任还说,他也要陪我们登山,同行的还有两位女士,是登封林场的职工,她们也是登山爱好者,早就和刘主任约过:如果有人要爬连天峰,一定通知她们一起去,得知刘主任要和我们一起爬连天峰,她们一大早就赶来了。本来宣传部的钟部长没准备登山,谁知一到这里,经不住大家鼓励,也决定陪我们一同登山。一下子,我们本想可能是四五个人上山的,这一下队伍增加到了十个人,而且还有两个女同胞,给了我们意外的精神鼓励。 不怕登山,就怕无从登起。少室山开发的景区只有三皇寨,它从少室山的西部从南贯穿到北,几乎都是在山半腰攀爬的,上面是陡壁,下面是悬崖,虽然我曾有五六次到过,走的却都是旅游线路,一直没能找到登山的路线,根本就不知道该从何处上山。平时来这里,把山上的三皇庙当作中点。会暗暗对自己说,已经走过一半的路程了。可现在,却是把这里当作始点。我们上山的路是过了三皇庙后,再往前走,到了三皇大峡谷的第二个桥时,从三皇大峡谷里往上攀爬的。 向导在途中借来了粗粗的绳子,作为我们这次登山的辅助工具,谁知还真派上了大用场。一到那座桥,便给我们一个下马威:怎么下这个桥啊,难道从这里就要用绳子吗?我们沿着桥头别人放的一根铁管小心翼翼下到了沟底,而向导则是沿着桥头的陡壁攀爬了过去。由于有高大的岩石挡住了我们前进的道路,向导在过去后就用绳子把我们拉了上去。这使我们从开始登山时就了解到了此行的不易。 上山的路就是沿着这个山沟往上走的,沟里布满大大小小的石块,并不时会遇到大岩石或者陡壁挡住我们前行的道路,每到这些地方,都是向导先手脚并用爬上去,然后系好绳子,我们则拉着绳子往上爬,所以开始时攀登的速度很慢。向导说,大家要跟紧一点,不要走到岔路上了,否则很可能就会走到上不能上,下无法下的险峻地方。 虽然是在沟里行走,但坡度相当大,所以危险的地方相当多,几个人为了看风景,就从70多度的大石坡上爬了上去,由于石坡上特别滑,下来的时候差点出了意外。而我在一处从沟里往沟沿上上的时候,也几乎摔了下去。这使我们心中不免又增加了几分惊惧,心里也一直在想:上山就这么难,下山的时候可怎么办啊,这时候真希望还有一条下山的路,不要这么艰难。 就要到山顶了,还是看不到连天峰在那里,那天是个大晴天,由于我们一直在山沟和树林中穿行,几乎没有一丝风,所以闷热异常,每人上山时带的两瓶矿泉水,还没到山顶,有好几个人已经喝完了,再加上上山的艰难,大家是什么东西都不愿多拿,于是一直劝大家多吃些东西,好减轻包里的重量。于是,带的黄瓜,西红柿等果品,成了大家首先消灭的对象。最后剩到包里的,就是我们带的烧饼和煮鸡蛋了。 终于登到了山顶,然而由于地势险峻,周围还有不少的山头,所以能看到的地方并不远。东南面相对宽阔些,看的也比较远一些。北面,东面,南面,西北成,东北面,都被层层的山峰遮挡着。向导说,这还不是连天峰,连天峰还在向北很远的地方。这时,大家已经爬了三个多小时,感觉到非常累了。不过没有到达目的地,大家还是不甘心,所以仍提着劲往前走。沿着这个山峰,我们往北攀爬。 这一段,我们一直是在山顶上走的,山顶极狭窄,另一边就是万丈深渊。所以我们也不敢在极顶处走,只好走了一边的灌木丛与岩石的连接处。不时会被灌木丛的荆棘所挂伤,许多人都是穿的短袖,胳膊上都被挂得一条一条的血道道。而衣服呢,由于闷热的天气,大家一直出汗不止,衣服早已湿透,再被丛林里的尘土,树木的津液等一沾,早已脏得不成样子。 当我们费尽力气到了另一座山峰的时候,看到峰顶最高处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的“连天峰”三个红色大字让大家忘掉了疲劳,一下子都欢呼了起来:到峰顶了!这时,已经过了中午12点了,从开始爬到现在,已经整整过了五个多小时。 连天峰顶狭窄而局促,没有平坦的地方,大家就势而坐。峰顶有一块一米多高的石头,上面有人刻下了连天峰三个大字,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海拔1514.8米。这时候再看四周,整个我们爬过的山是个南北向的山,山脊极狭,东面是绝壁,西面的坡虽然稍缓一些,但也极陡,北面则是大寨,就是当年徐霞客登上的地方,不过那里与连天峰之间有万丈峡谷相隔,如果要到那里,绕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途中可能还会遇到千难万险。东面,东北应该分别是紫霄,天德几座山峰。少室三十六座峰,真正让当地人能说出名字的也不多。所以我们也叫不出几座山峰的名字。明代袁宏道先生到少林寺时,曾有心登少室山,却因“无所得路,乃止”。但他说出了少室山的重要特点:“山四匝皆壁,群山翳其外,迫之乃不见巅而见翳,游人多不惬。”并说“从汝(汝州)来者,唯见千叶芙蓉,与天俱翠,摇曳云表而已。”可见少室山是只可远赏,无法近观。 在山顶稍事休息,就商量着下山的事情。回想我们上山的道路,对于如何下山我们的心里都直打鼓,大家都放弃了从原路下山的想法,都想着一定还有一条比这条路要好走的下山路。殊不知,正是这种思想,使我们在下山时遇到了数次险境。 因为大家都不知另一条下山的路是什么样子,不知要用多少时间。但这时大家的心情都还十分乐观:上山用了五个小时,估计下山用三个小时就差不多了,所以估计到四五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能下到山下。在我们休息的时候,那个向导一直在往北寻找下山的道路,最后竟然真的找到了另一条道路,这时大家都很兴奋,都想着这条路一定会比我们上来的路要好走。于是大家都随着向导踏上了下山的道路。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刚一下山,大家就领教了那条路的艰难:几乎是80度的坡度,上面的人几乎是踩着下面人的头在往下滑。好多地方都是从悬崖边上穿过,如果不是草长得茂密的话,大家一眼就能看到那万丈深渊。由于坡度很陡,下山的速度并不算慢,如果算垂直距离的话,我们还会为下山的速度而骄傲。但当我们到了一个坡度相对平缓的树林里的时候,我们遇到了登山人最怕的事情:迷路了。这个地方是个缓坡,相对比较平坦,生长了密密麻麻的橡树,成了一个橡树林,地面上是厚厚的腐枝败叶,踩上去软软的,约有一尺多厚。正是这些腐枝败叶,使我们原来能隐隐约约看到的小路在这里失去了踪影。北、南、东都是悬崖绝壁,西面就是我们下来的路。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4c54250100030d.html81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