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嵩山少林寺游记

[游记]嵩山少林寺游记

2008-06-27    sina.com.cn

大巴继续进山,沿着盘山公路进入登封市区,四面群山环抱、苍峦叠翠,市区道路宽敞笔直,房舍簇新,特别是“鹿鸣山庄”等国际级旅游大饭店装饰得古色古香,与崇山峻岭溶为一体相得益彰;车至此环路,少林武僧集训基地门口停下,时已中午,导游让我们“闻香下马”,享用午餐。停靠在此的共有四部大巴,看来这是约好打尖歇脚之所,我们夫妻俩刚刚吃了些面包配矿泉水(这矿泉水还是从中岳庙的辘轳井中取得的)也不饿,就在门外树荫下等,大约半小时后,许多旅客吃饱了走出来,上车继续前行。
离少林寺越来越近了,我隐隐约约感到有悠长的佛号在风中传诵,车内导游小姐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促销”,说接下来有四个景点:永泰寺、少林武术表演、少林寺和塔林,门票共计96元,向导游一起交,可优惠至91元,而且不必排队买、且车子直接开到少林山门前,免除多余的步行时间。接着开始逐个收钱,大伙儿将信将疑,但大都第一次来,不明真相又无法对质(后来我们才了解:实际上永泰寺门票是25块,少林寺门票是60块,塔林根本不收门票,向我们收了钱后导游就买团体票,这样她又得了一笔收入),前面的旅客掏了钱,产生示范效应,后面的也不由自主交了钱,两人共¥182元,全车客人只有一个中年男子没交钱,自然也得不到那个绿白相间的“嵩山少林寺旅行社”徽章,须臾之间大巴经过了碧波荡漾的少林湖(水库),对面的山岭巍峨耸立,一连五座山峰,机灵的人马上会联想到,对,这就是少室山五乳峰了。五峰中最西一峰边上还有一尊石头,远远望去,神似双手合什一高僧,这就是嵩山八景之一“万岳朝宗”。
正目不暇接间,大巴拐上一条支路,进了一个门楣上写着“永泰禅寺”的山门。嵩山永泰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太室山西麓子晋峰下,它依山就势,座东面西,面对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南望千崖万壑的少室山,北依风景秀丽的太子沟,面临碧波荡漾的少林湖,整个寺区依山傍水,环境古幽。永泰寺原名明练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现存始建年代最早的尼僧寺院,也是嵩山现存寺院中唯一的尼僧寺院。永泰因孝明帝之妹永泰公主入寺为尼而命名。
永泰公主的父亲宣武帝元恪,兄长孝明帝元诩在嵩山都建有行宫,永泰公主常随父兄到嵩山游玩,被嵩山幽美的环境和宁静的寺院生活所吸引,多次要求到嵩山出家。为满足妹妹的要求,孝明帝特诏令为妹敕建尼寺一座,让永泰公主侍佛传法,因寺建在南朝梁武帝的女儿、禅宗初祖达摩的四大弟子之一明练公主塔旁,故名明练寺。其生活费用由朝廷供给,永泰公主经常把钱粮赈济周围百姓,因此,嵩山地区广大僧尼对永泰公主十分崇敬和爱戴。
唐神龙二年,嵩岳寺僧道莹上奏朝廷,整修明练寺。竣工后,把永泰公主供奉在皇姑楼内,把明练寺改名永泰寺。明练寺从创建到易名永泰寺共经历了185年。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一行30多人排队进入了永泰寺。进得庙门,迎面仍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与之背对背的是严肃的韦驮,天下寺庙一也!现存建筑共分五进,有山门、天王殿、中佛殿、大雄宝殿、皇姑楼,厢房有伽蓝殿、六祖殿等。红墙绿瓦,铁马钉铛,建筑技艺精美,古朴典雅大方。
我们先游览了天王殿,就是四大天王,没多少特别之处,出了天王殿下中庭往前走,看到一尊巍然屹立的大石碑,就是永泰寺碑,据传刻立于唐天宝十一年。龙首方跌,碑首与碑身浑为一石,高2.35米,宽0.9米,厚0.24米,造型精致,雕刻生动,碑顶六龙盘首,从侧面看,有三条垂首含碑,龙的躯体充分体现出盛唐时期石雕艺术的水平。碑的正面为线刻画像,碑额阴刻,佛端坐于云朵之上,作说法相,佛像背后刻有火焰和头光,碑身的上半部刻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本尊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圆形胡床上,施无畏印,顶部有一华盖,装饰繁华。碑身下半部刻有二天王,披甲戴胄,形象凶悍,可镇凶辟邪,碑的两侧又刻有二天王、二办士与碑阴相衔接。纵观整个画面,线条流畅,形象优美,是我国佛教文物中的珍品。阴额部中间刻“唐永泰寺之碑”六字,碑身刻有龙兴寺沙门靖彰撰文、颖川处士荀望书丹的“大唐中岳永泰寺碑颂并序”。内容主要叙述了北魏至唐230多年间,嵩山永泰寺的历史沿革和一些僧尼的活动情况。该碑字体为楷书,肥润端庄工整,刚劲俊逸,正如清人毕沅在《中州金石记》中评曰:观荀望书丹,结体茂密,实为唐代之佳品。
看完永泰寺碑,往前走,经过一圆月形拱门时,我们发现了紧靠北围墙有一口井,导游说是“公主井”。井深约3米,用山石砌垒而成。圆形井口开凿在一块直径127厘米的不规则的石板上,井的口沿因长使用绳索拨水而磨勒的光滑浑圆。井内石壁上那黑厚的苔藓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那神奇玄妙的故事。传说永泰公主出家后,因寺院位居深山,缺少水源。生活很不方便。永泰公主和众尼僧每日除参禅悟道外,还要到很员的山外去抬水。山林茂密,道路崎岖,狼虫虎豹出没没其间,有好几个尼僧为此而丧生。时间一长,永泰寺的尼僧越来越少,借口出去参学的越来越多。永泰公主为真正修正“正果”,而有怨言,把抬水作为“炼魔”的必修功课,每日坚持不掇。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他来到永泰寺对永泰公主说:“苦尽甜来,正果德身。”遂用禅杖往地下一扎,霎时井水上涌。永泰公主一尝,井水甘洌,清甜爽口。从此,永泰寺的尼僧再也不用到山外抬水了。后世尼僧为了纪念达摩祖师卓锡赐井给永泰公主,称此井为公主井。此水现已被宗教人士、周边群众及各地游客信徒供奉为甘露圣水,常年饮用可强身健体,并养颜护肤。我们刚好带了一个军用水壶,满满装了一罐路上喝。
往前走就到了中佛殿。此殿为清代建筑,硬山式灰筒瓦盖顶,三开间,南北长10.50米、东西宽7.8米,面积81.90平方米。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殿顶,正脊两端置吻,戗脊上饰仙人人和走兽,檐下施五踩斗供。明间前后各开4扇格扇,两次间前后各开8扇格棱窗。额为竖匾,上题"中佛殿"3字。门联为“菩提树下成正果,娑罗荫中归极乐。”
殿内正中本尊佛释迦牟尼盘腿端座莲叶宝台上,左侧骑青狮者是文殊菩萨,右侧骑白象者是普贤菩萨,像后屏壁上装饰有高大的火焰背光。这3尊佛像与背光均用玻璃钢制成,光细滑润。这在中岳山地区众多佛教寺院中,独此一家。
屏壁后面墙上绘制释迦牟尼与十弟子说法彩色壁画,殿内南北山上绘有十八罗汉像。罗汉,为梵文音译“阿罗汉”的省称,是小乘佛教的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果位。佛教也泛称得道的和尚为罗汉。佛经上说罗汉是“初等圣人”;由罗汉进一步修行,便可成菩萨;由菩萨再进一步修行,便可以修成佛。佛是佛教修得所追求的最高果位。
中佛殿前有一株旗杆杨,又名佛爷旗杆,树高26米,树围4.6米,是当时建寺所立的旗杆,古代在寺院用来悬挂佛旗所用,又相当于现在的通讯工具,有召集善男信女来寺院举行法会的作用。据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树身已空但枝叶仍然茂盛,已达到了不生不灭的境界,堪称“天下第一杨”,又称“顺运树”、“智慧树”、“天然指南针”。当大家站在此树前会悟出许多道理,增加智慧。此树下半部树皮苍老,上半部树皮细嫩,正好是返老还童的表现。因佛教讲的是空,是战胜烦恼和邪念的最高境界,这棵树经过佛光普照,已具有佛性,所以它很受信徒的膜拜,都想吸取它的灵气,使自己身体健康长寿。
出得中佛殿,前面就是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了。但我们的目光一下子被中庭一棵枝繁叶茂,形状犹如一柄大伞的巨大树木所吸引。据导游介绍,这一棵为株娑罗树,高20余米,粗2.5米,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老稀有名贵树种之一。树冠形状犹如一柄大伞,故当地群众称之为释迦牟尼佛的“凉伞”。夏秋之际,串串娑罗花开,恰似尊尊小塔立于绿丛之中,微风拂过,飒飒轻颤,分外引人,实为嵩岳一景。

娑罗树,属七叶树科植物,因每穗必有七叶,故又名七叶树。当时佛祖在无忧树下降生,菩提树下觉悟,娑罗树下成佛。其花穗似塔,花如豆大,色白如绒,香气芬芳,使人赏心悦目。它每朵花内的花蕊都是七芯,所结的果实内核是一半红一半黄,被称为阴阳果,说明释迦牟尼历经人生沧桑,以他的慈悲和大智慧,悟通天地阴阳和因果对应关系的道理而成佛。显示了佛教与世无争的哲理。这棵树是由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带入中国的。汉明帝8年(公元68年)汉明帝夜梦金神,寓意西域有神,醒后就与大臣商议,派秦景,蔡音去西天取得真经,并请来了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当时就是这两位高僧用钵带到中国的,先植于鸿胪寺(今白马寺),后于公元79年由二位高僧移栽法王寺,孝明帝为永泰公主修此寺院时把娑罗树赐于公主,公主亲手把它栽在寺院。说也怪,无论是在白马寺还是在法王寺,娑罗树总不见长,移栽永泰寺后,竟然枝繁叶茂,猛长起来,可见娑罗树与公主有缘。
经过2000年的佛光普照,2000年的博爱精深,使娑罗树每根枝条、每片叶子、每个花蕊,每颗果实都盈满了普渡众生的佛心。凡人在娑罗树下静坐,一切疲劳疾病全无,任何私心邪念与烦恼顿消,有一种超然脱俗的感觉,若能再喝上一口公主井水泡的娑罗花茶,则更是心神舒爽。娑罗树是中、印佛文化交流和中、印友谊的历史见证。在此树下你还能获得超凡的人生启迪,不信大家抬头看:树枝与房顶相接触的地方,不与房顶拥挤,而是绕着往上长,体现“慈悲忍让”的精神,“忍一时风平浪尽,让一步海阔天空”。
我们在娑罗树下听完导游讲的故事后,赞叹不已。而后拾阶而上,到达大雄宝殿,这是永泰寺院的主体建筑,重建于清代。原址为于娑罗树下东侧,南北面阔三间,长8.50米;东西进深二间,宽6.50米,硬山灰筒瓦顶出前檐。该殿南北面阔五间,长20.69米;东西进深三间,宽12.94米。重檐歇山绿琉璃瓦盖顶,八条戗脊上前为仙人,之后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麒麟、牙鱼等。上檐施双昂五踩斗供,下檐施双昂五踩斗供。小巧玲珑,密布檐间。上下檐的八桃角下均悬桂风铎,风吹铃响,使人心旷神怡。明间前后开四扇格心棂门,次间、梢间前后为坎墙,各开四扇格心棂窗。
“大雄”是古印度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故凡大雄殿供奉的主尊佛,都是释迦牟尼。永泰寺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三尊佛,中间是释迦牟尼,左边是药师佛,右边是阿弥陀佛,背后均有高大的火焰背光。佛教称此三佛为“横三世”,又称“三世佛”、“三方佛”。释迦牟尼了即大雄,是梵文“摩诃毗罗”的意译。意思是说他像大勇士那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一切无畏。“横三世”佛的民间墙后有一尊面向东方的坐像,为悬塑海岛观世音菩萨像。因观音像背面对主佛,故又称为“倒坐观音”
殿内南北两山壁前雕塑有二十诸天像。二十诸天又称二十天,是护持佛法的天神。他们或立、或坐;或喜、或悲;或笑、或愁;或乐、或思;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昂头,有的低头,有的振臂,有的挺胸,形象真切,惟妙惟肖。
大雄宝殿月台甬道南、北两侧为客堂和禅房。两殿均东西长20米、南北宽3米多,各占地73平方米。建于清代,客堂原名“伽蓝殿”,内祀关公像。禅房原名“六祖殿”,内供奉佛教禅宗六祖:达摩、慧可、僧灿、道信、弘忍、慧能像。

出了大雄宝殿,就到达永泰寺院最里面的一进建筑——“皇姑楼”,此楼依山辟基,居高临下,矗立在子晋峰下茂密的丛林之中。传说这里是永泰公主居住修道的地方,因而名曰皇姑楼。该楼始建于清代,为砖砌三层楼房。硬山小灰瓦项,高约6米。南北长4.5米、东西宽约8米,占地面积约46平方米。站在三层楼上近可鸟瞰整个寺院,远眺前面少林寺、少室山全景,后面可望太室山秀色。皇姑楼一层楼内正中置放永泰寺公主玉石像,头戴僧帽微微下垂。双目微合,盘腿端坐在莲台之上。永泰公主在左右各站立2名侍女。旁边放着銮驾一套。导游说此殿神圣非常,必须脱鞋以进,并跪于蒲团之上,由法师领诵“阿弥陀佛”一十三遍,将有俗家弟子甄选有缘之人赠送佛珠玉像等,千载良机切莫错过云云。果然我们一行约40人鱼贯而入,各选一蒲团跪之,一老尼庄严地教诲我们如何双手合什,如何口诵、心诵“阿弥陀佛”,还每人施以多滴观音甘露。正闭目默诵间,有妙龄女尼轻声延请我起身跟她到边上,拿出三种佛玉,说:“先生是有缘人,将赠与三种型号之佛玉,可选其一,且有证书。日后如再光临永泰寺永远免费。但须同时捐赠100元、200元、300元三种不同规格的油香钱。”我见在我之前被选中的小伙子称自己是学生,没钱就躲过了,当此清静神圣之所,我又不能打诳语,只得虚以应之:“我考虑一下……”正好导游小姐此时通知大家退场,我如释重负,趁机离开。出来时看到真有人交了200元得到一个玉制佛像,配一张证书,我想再次来访的可能性是非常少的,这个钱花得不值,极可能是导游与庙方的共同节目。出得寺门,下了几十级台阶,到寺前小广场,车子已在等候,我们马不停蹄向下一个景点进发。
大巴在山路上奔驰,下了一个大坡,武术学校一家连着一家,令人目不暇接,最大的数“少林塔沟武术学校”了,一会儿车子停到一家武校面前,但见身穿红色劲装的中学生虎虎生风在练拳。我们旋即被引入一个挺大的表演大厅,一半是梯形台座位,一半是表演舞台,都铺着红地毯,三四重墨色帷幕,正中的布景是令人魂牵梦绕的少林寺山门。舞台上空挂着红条幅“少林塔沟武术学校武术表演团”人皆落座后,许久音乐响起,一个一个节目次第上演:有基本功展示的、有猴拳、鹤形拳、蛇拳表演,有刀枪对打、棍枪对打、银枪锁喉、腹吸铁碗、十八般兵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挝(抓)、拐子、流星一齐出现,风格有些集美螯园的战国编钟乐表演的味道,但更像街头耍刀卖艺,有走过场、吆喝跑江湖骗钱之嫌。我左右看了一下,许多同来的游客都在摇头,露出掩不住的失望和不耐烦神色。很明显,如果不是导游这样安排,没有一个游客会主动掏钱来看这种三流表演的。“还不如租个成龙的武打片看得过瘾!”出来时有个小伙子这样嘀咕道。

四、少林寺

从武校出来,再往山里走,不过五分钟就到了少林寺景区。看过金庸、梁羽生、古龙等武侠小说的读者一般会以为少林寺在高山之上,空间有限,实际不然,这里完全是少室山与太室山之间的一片山谷平地,溪流从山脚下淙淙流过,坐北朝南的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大建筑群就是闻名环宇的佛教与武学胜地——嵩山少林寺。

车停、人下、验票、过关,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刻有“少林武术
人类遗产”的大石碑,一看其熟悉的字体,就知道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手笔。再往里走,一座雄伟的牌坊矗立在大路中央,上书“天下第一名刹”六个大字,据说是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手笔。过得此关,再上车,缓缓沿山路驶到少林寺山门前的广场,人随导游下,车先到塔林前的停车场候着。(据导游所言,如是在“五一”期间,车是不能进入景区的,必须在“天下第一名刹”牌坊前下车,步行走到山门要十分钟。
天下功夫出少林。三十多年来,在金、梁、古、温武侠世界里汲取营养的我,终于有幸站在那熟悉的山门前。马上要近距离接触这名动天下的古刹,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少林寺的历史吧:
少林寺位于登封城西北13公里处太室山西麓。面对少室山,背依五乳峰,向以禅宗和武术著称。该寺因山得名,清景日眕《说嵩》称:“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跎落迹传教敕建。据《魏书"释老志》载:“有西域沙门跋跎,有道业,深为高祖所敬仰。诏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跋陀在少林寺曾建翻经台和塔殿,在此翻译了不少从印度带来的佛经,传播小乘佛教。跋陀传度慧光、僧稠等弟子。
孝昌三年(527年),印度婆罗门种姓摩诃迦叶(释迦牟尼弟子)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从印度来华,经广东、南京、北渡长江来到少林寺,广集信徒传授禅宗,寺院逐渐扩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名重一时。东魏天平二年(535年),达摩传法于慧可以后,离开少林,寂于禹门,葬于熊耳山,造塔于定林寺。北周建德三年(574年),武帝字文邕采纳元嵩“定教先后”的建议,下令禁止佛、道二教流行,遣返僧道尼姑回乡生产,寺、庙、庵、观废弃,少林寺亦被废。至静帝宇文衍继位后,重兴佛教,大象年间(579—580年)又重建了少林寺,更名“陟岵寺”。
隋开皇年间(581—600年),文帝杨坚为巩固其新建王朝,提倡佛教,复改为少林寺,并赐田100顷,供寺僧食用资。至此,少林寺佛业渐趋兴隆。唐代初年,少林寺和尚志操、惠瑒、昙宗等人,在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助战得力,为李唐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赞赏,少林寺发展很快,成为驰名中外的大佛寺,获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称号,但到唐武宗李炎时,少林寺又遇上一次灭法事件,塔院砖塔内一尊唐代石雕佛像即毁于此时。武宗灭法后至五代时期,少林寺处于不景气状态。宋以后又有了较大恢复和发展,至元代,少林寺和尚发展到2000多人,所谓的“众常两千”。明清时期,寺院仍不断修建,并基本上奠定了今天寺院的布局。清代晚期与民国年间是少林寺的衰落时期。1928年军阀混战时,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大火40余天方息,主要建筑大雄殿、天王殿、藏经阁、钟鼓楼等殿堂付之一炬。《少林寺志》和《少林拳谱》木刻板、经卷、法器以及达摩面壁影石等珍贵文物化为灰烬,少林寺出现一片残垣断壁,瓦砾堆积,满目荒凉的惨景。解放后,累年翻修重建,少林寺基本恢复原貌,为中外游客所向往。

少林寺主体为常住院,中轴线建筑共分7进,由南向首先是山门,
山门,应作“三门”。依佛经言,三门即三解脱门简称,称寺院大门为三门,取其入道之义。现少林寺三门,系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敕修时所建。1974年重修。正门上方横悬长方形黑底金字匾额,上书“少林寺”三字,原悬于天王殿,兵火后移此,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御题颁赐。山门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长12.70米,深7.80米,台高门阔,
殿内神龛供奉弥勒坐像。神龛后面为韦驮立像。三门前有石狮一对,竖眉鼓目,纯真威武;雕工精致,元明旧物。三门的八字墙外,有明嘉靖年间建立的石坊两座,东西对称,形制相同。两边墙上写着八个大字:大乘胜地,禅宗祖庭。进得山门,绕过影壁,见柏树参天、石碑林立,甬道两旁立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碑铭三十余座,这就是有名的“少林碑林”。甬路东侧为慈云堂,是少林寺碑石最集中处,廊内集中陈列有北齐以下碑石计124品,故亦称碑廊。院内植竹千竿,殿阁掩映,为少林寺最幽静怡人的地方。我和爱妻一碑一碑地细读过去,其中著名者有:
北齐武平六年《少林寺碑》、唐永淳二年《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王知敬书)、宋宣和四年《面壁之塔》(蔡京书)、宋《第一山》(米芾书),元至正十四年《淳拙才禅师道行碑》、、天宝九年(750年)崔琪撰文的唐《灵运禅师塔铭》、宋代书法家米芾的《第一山》、宋代参寥书写的《三十六峰赋》、元代日僧邵元撰文的《息安禅师碑》、明代的《释迦如来双迹灵相图碑》、明代金忠士书写的《题达摩面壁》草字碑、张钦的《千崖万壑》、日本国沙门德始书写的《淳拙和尚碑》及《宜山竹》等,实为一座丰富的书法艺术宝库。一些石碑是世界各地少林弟子朝宗谒圣所留,有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有美国、香港、台湾等,连大名鼎鼎的金庸先生也在这里立了一块碑,上书“少林秘笈
国之瑰宝”,并写注了大师的生平,还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鸯”等15部小说的全名,听导游说,要捐10万以上才能在此立碑存念。碑林侧为“慈云堂”小院,院内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裕公碑》和明万历三十七年书法家董其昌书《少林禅师道公碑》等52品,1985年修建碑廊院后,碑林之碑有的已移入碑廊内。西侧有西来堂,1985年扩建为四周长廊的拳谱堂,内壁雕像14组,215座,从坐禅、练拳至抗倭卫国,姿态各异,形象逼真。院落中还有一左一右两棵夫妻树,树龄都在1500年以上,据说只有成双成对才能成活,象征着永恒的爱情,令人肃然起敬。
碑林尽头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5间,进深5架,殿内前为跣脚赤背的二大金刚,后为四大天王塑像。殿前额悬清乾隆皇帝御书“天下第一名刹”匾一方。原殿1928年3月被石友三烧毁,1981年重建。出了天王殿就是一个较大的中庭。四个大石碑分别由四只大屄屃(音为bi
ˋxiˉ)驮着,非常抢眼。导游说这驮石碑的不叫乌鱼,而是传说中的龙王之子,摸其头健康永驻,抚其背可活百岁,触其颈百病不生,接其齿金玉满堂,众人纷纷出手,难怪石雕的屄屃头部、背部、颈部、牙齿都非常光滑,原来是被经年累月摸下来的。在一只屄屃旁边放着一个巨型石磨和直径2米的巨型铁锅,是当年僧众磨面、炒菜所用,现已废弃,成为历史文物。庭院两侧各有紧那罗殿和六祖殿,钟楼、鼓楼座落在大雄宝殿两侧
,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四层,高45米,巍峨雄伟,国内罕见。一九二八年,少林寺遭“火厄”,钟楼毁,大铁钟堕地,裂为数块。现钟楼按旧制重建于一九九四年。大铜钟按原型铸于一九九五年,重六点五吨。钟楼北隅平台上残破大铁钟,即金泰和四年所铸原物,,重11000斤,钟上有铭,详记因缘。钟楼锁着,不对游人开放,楼下很多人围着一块古老的大石碑,有导游在卖力讲解,我们仔细一看,就是《太宗文皇帝御书碑》了,文中有唐太宗李世民亲笔草签“世民”2字,下部刻裴促撰写的《少林寺碑》,可谓价值连城,因此用玻璃保护起来,且不许拍照。
钟楼南面立了一块黑色大理石碑,没多少人去看,我走近一瞧,啊,原来是电影《少林寺》的主题歌《少林少林》(王立平词曲)的五线谱与简谱对照版。这首歌曾激励了多少有志青年在人生道路上顽强拼搏,如今她静静地立在少林的一角,默默注视这来来往往的人群。我不禁双手合什向她敬礼!与钟楼隔庭相望的西有一座鼓楼,也很雄伟,钟鼓二楼组成所谓“暮鼓晨钟”,应是僧人们每天的必修课了。
再往上走就是寺院佛事活动的中心场所——大雄宝殿了。原建筑毁于一九二八年,一九八六年重建。殿内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上悬挂清康熙御书"宝树芳莲"。屏墙后壁悬塑观音像。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617f2b010008vm.html1688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