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汝南县

[游记]汝南县

2008-05-22    sina.com.cn

千古绝唱唱中原——汝南县

2006-11-09 18:29:21

大中小

发生在西晋中晚期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一首响彻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千古爱情绝唱,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她影响巨大,绵绵千载,广为传颂,成为劳动人民追求崇高爱情的偶像。有关“梁祝”的豫剧、曲剧、坠子书、山歌调等,唱遍中原大地;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地球人类为了与外星人对话,向茫茫宇宙发射的探测卫星上,携带得唯一音乐作品),使世界在这一千古爱情绝唱面前为之倾倒。
但是,梁祝故里究竟在哪里?经过深入地研究和论证,我们认为:梁祝故里就在河南省汝南县境内。
一、汝南县是梁祝风物传说的中心,即梁祝故事诞生地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指出:风物传说流传发展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都有一个传说的基本中心,由此中心向风物边缘扩张开来,形成传说特有的走向。笔者查明张岱《陶庵梦忆语》、清吴骞《桃溪客语》、清焦循杂说、民国冯沅君《祝英台的歌》等典籍,梁祝故里、墓、庙、读书处共有九处。
梁祝故事“河南说”,早在1932年已被河南省唐河县人、著名学者冯沅君教授提出并论证,而且得到著名学者钱南扬、容肇祖、顾颉刚等人的首肯。冯沅君所搜集的祝英台的歌为:
(一)
日头出来紫巍巍,
一双蝴蝶下山来,
前面走的梁山伯,
后面走的祝英台。
(二)
走一山,又一山,
山山里头好竹竿,
大的砍下做椽子,
小的砍下钓鱼竿,
钓得大的买钱使,
钓得小的自己吃。
(三)
走一洼,又一洼,
洼洼里头好庄稼,
高的是秫秫,低的是棉花,
不低不高是芝麻,
芝麻地里带打瓜,
有心摘个尝尝吧,
又怕摸着连根拔。
(四)
走一庄,又一庄,
庄庄黄狗叫汪汪,
前面男子大汉你不咬,
专咬后面女娥黄。
(五)
走一河,又一河,
河河里头好白鹅,
前面公鹅咯咯叫,
后面母鹅紧跟着。
(六)
走一井,又一井,
沙木钩担柏木桶,
千提万打提不醒。
据考察该民歌至今仍广泛流传在汝南、淮滨、罗山、信阳、南阳一带(晋朝均为汝南郡所辖之地)。该民歌中的植物、器物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如“高的是秫秫,低的是棉花,不低不高是芝麻,芝麻地里带打瓜”、“大的砍下做椽子,”、“沙木钩担柏木桶”,至今仍为汝南的方言俚语。河南省汝南县马乡镇不但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而且还为祝英台立了一座“白衣阁”,称祝英台为“白衣菩萨”,尊奉有加。还有梁祝故里、梁祝结拜处、梁祝求学处等遗址遗迹,以及丰富的有关梁祝故事的传说。这并非一种巧合,说明了汝南是梁祝故事发源的中心,即梁祝故事诞生地。
二、汝南有着丰富的梁祝故事传说。在汝南县境内,尤其是在马乡镇,流传着很多有关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和传说。上至七八十岁的白发老翁,下至十岁左右的孩童,甚至一字不识的文盲,几乎都能说唱一段梁祝的故事。这在邻近各县乃至全国,都是一种极为罕见或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为什么在汝南会出现这样一种十分独特的梁祝文化现象呢?民俗学家认为,生动美丽的民间传说具有很强的时空穿透力,而梁祝的坚贞爱情又被人们所景仰,所以发生在此地的梁祝故事者得以一代又一代人传唱下来。我们在汝南县马乡镇搜集到的部分有关梁祝的故事、传说(内容略)有:
(1)曹桥结拜的传说(据75岁老艺人沈疙瘩口述)。
曹桥地处汝南至正阳的官路西侧,约八里地(今属马乡镇),全村人都姓曹。村南头有一小河,终年流水,村人们集资修了一座小桥,方便了过往的行人,便取名叫曹桥。
曹桥的南边八里处,有一座土山叫红罗山(现名为台子寺),风景宜人。山上有一书院,云集了附近求取功名的学子。梁山伯与祝英台到红罗山读书,正巧在曹桥相遇,二人一见倾心,便撮土为香,结拜为弟兄。这就是有名的“曹桥结拜”。传到外地,因“曹”、“草”音近,故有的地方讹传说“草桥结拜”。
(2)白衣阁的传说(据85岁老人岳艺堂口述)。
北马乡村北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前,古时建有一座白衣阁,供奉着白衣菩萨,人们传说白衣菩萨就是祝英台的化身。
原来,祝英台被花花公子马文才强娶时,祝英台曾要求马文才答应三件事。一是头顶麻冠,身被重孝;二是到梁山伯墓前要祭拜;第三件事到时再说。当花轿到北马乡村头,忽一阵旋风吹来,祝英台掀开轿帘一看,见是梁山伯的墓,就下轿哭拜,叫道:一拜二拜再三拜,有情有义墓门开,无情无义马家抬。一时哭得天摇地动,雷击墓开。祝英台一下子就扑进墓里,大墓合上,从墓中飞出两只蝴蝶,一只雪白,一只金黄。人们说,白蝴蝶是祝英台,黄蝴蝶是梁山伯。
由于祝英台穿了一身白孝,死后又变成了白蝴蝶,人们被她对爱情得执着追求所感动,认为,只有天上的菩萨,才配拥有这份爱情。于是,人们就为祝英台修了一座白衣阁,供奉了祝英台的化身白衣菩萨。据说白衣阁里,有娃娃山,新婚男女青年总要到白衣阁里拴娃娃,以求生个胖小子。
(3)梁山伯与祝英台墓的传说(据95岁老人庞士秀口述)。
据说古时候,方圆附近的穷人到办喜事的时候,家里没有碗、盘子、筷子。人们就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前烧纸、祷告。梁、祝就会大发慈悲,为人们送上碗、盘子、筷子,人们用完了,就会主动送回来。下次来求,一准灵验。
人们都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心眼好,他们二人生前没能终成眷属,但愿天下有情人能成眷属。
由以上流传在汝南境内的有关梁祝的丰富民间传说我们可以看出,在汝南境内,既有较为详细的梁祝故事代代相传,又有梁祝故里—梁庄、祝庄,梁祝故事中另外一个主要人物马文才的家乡—红罗山书院,甚至还有梁祝结拜之地—曹桥,而且从梁山伯家到红罗山读书亦必经曹桥,所以才会有著名的“曹桥结拜”。
从红罗山到梁山伯家(梁庄),到祝英台家(祝庄)均为十八里地,所以才会有著名的“十八里相送”。梁祝故事中所有的地名,在汝南县马乡镇附近及周围至今尚存,距离没变。这种梁祝传说中的地名与当今地名的惊人巧合在全国独一无二,全由上古沿袭至今,绝非人为,它有力地证明了梁山伯、祝英台是汝南人士,梁祝故事发生在汝南县。正如著名学者钱南扬、顾颉刚、冯沅君、黄朴指出:“梁祝故事应发生在地点相对集中的地理环境中,方圆不过百里,人物不过二三,仅此而已。”汝南县马乡镇这种独有的地理环境,是诞生梁祝故事的摇篮。
三、汝南县有关梁祝的民俗、戏曲、民歌等非常之多,已形成独特的梁祝文化现象。
当代著名学者钟敬文指出:“民俗是研究民间传说的重要依据。风物传说所形成的民间习俗,极具个性,或多或少地与传说有着绵密的联系,研究民间习俗,可以捕捉到传说的发生、演变过程。”
我们在马乡镇时,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梁祝文化的巨大影响。此地千年以来由于梁祝故事所形成的独特民俗至今犹存,几乎每个人都能传唱梁祝的民歌、曲艺及戏剧唱段,更有民间戏剧演员可以全段地唱出《红罗山》、《英台闹五更》、《讨砚水》等梁祝折子戏,可见梁祝故事历经千年已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现将我们在汝南县马乡镇搜集到的部分有关梁祝的民俗、民歌、戏曲资料等摘录如下。
(1)民俗。
A、(据68岁的李新平口述)。在北马乡的梁、祝墓地附近,古往今来就产蝴蝶,白的、黄的、花的。群众把白蝴蝶称为祝英台,黄蝴蝶称为梁山伯,花蝴蝶看作马文才。而且,总是白色的和黄色的相互追逐,花色的总离一丈远左右,老年人不让小孩捕捉黄白蝴蝶。
B、(据52岁的熊应国口述)。马乡至今流传着姓祝的不嫁姓马的婚俗,祝马不通婚,两家前世因为马文才和祝英台的事情结了仇。
C、(据85岁老人李桂枝口述)因为七月十五日是祝英台为梁山伯而死的日子,所以千百年来,马乡的人们养成了每年七月十五日送灯的习俗。这一天,人们为没有儿女的梁祝送灯、烧纸,请他们回家吃饭。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af5cfd70100078u370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