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如水: 九龙山介绍

[游记]如水: 九龙山介绍

2008-06-27    sina.com.cn

“九龙山一日”是一条出苹果园半小时即可上山、强度不大、景色优美、适于新人拉练的近郊路线。苹果园地铁站门口乘公交车“水闸站”下车,往回走至“九龙驾校”标记处,穿过铁道口,沿柏油马路上行。经一段村路,过两棵并排站着的古树开始上升,即拉开九龙山京西古道厚重的序幕。中午登顶,黄昏时分抵达出口“圈门汽车站”,乘公交车返回市内。
相传九龙山由一条主脉九条支脉组成,每条支脉都有一条龙脉,每一条龙脉都有一座寺庙,九龙山因此而得名。一路上峰峦叠嶂,沟壑纵横,鸟语花香,树木葱茏,处处可以感受到钟灵毓秀的王者气派。行走九龙山中,移步换景,心旷神怡,不由得暗自赞叹:好一个如诗如画的九龙山!穿行在山间的古香道,探寻沧桑历史的足迹,在享受大自然美色的同时领略传统文化的精神大餐,当不虚此行。
九龙山主峰绝石梁海拔960米,因现存一条明清时代的商业古道又有“古道森林公园”之美名。山间为门头沟入口处,也是北京的西大门,叫做“峰鞍”。这里是北京地区通往山交通要道,兼有通商、军事功能。虽改朝换代,但古迹犹存,仍蜿蜒于九龙山沟谷之间,两侧遗址旧迹比比皆是,传闻典故引人入胜。京西古道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出发,往河北、山西、内蒙延伸而去,汉文化从京城往满、蒙、回传播开去。
九龙山古道森林公园背风朝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林广人稀,原有的两个自然村落已迁村。由于没有人为的破坏,再加上九龙山试验林厂多年的种植养护,植被良好,珍稀树种漫山遍是,林木覆盖率达80。乔、灌、草结合,景随季换,除冬季长绿树种外,其余三个季节草木生长都给地表景观带来富有颜色和层次变化的锦绣色彩。
曾应摩西之约,五香花生米发贴,以绿野摄制组名义忽悠了一百来号人马,于2005年4月23日浩浩荡荡杀向九龙山。先是羊肠小道,鱼贯上行,至垭口一路左上,过水池再上,沿山脊行走。至一桃花源处休息,有杨柳依依,鲜花锦簇,毛驴孺犊,黄犬懒懒地逡巡溜达,老房三间,马鞍两挂,石磨一盘,老树于前。花树下午餐,柳风里休闲,笑语中聊天。
再出发,不时有叫不上名字的山花和丛丛的新绿,点缀漫长之旅。不时又有愉快的歌声穿云而过,又象是穿梭的蜜蜂和蝴蝶,泄露着初夏的快乐。山路一会儿绵延在山脊左侧,一会儿绕行到山脊右侧,如此转来折去,起伏而上,竟然很快就到了主峰,垭口拐弯处合影,一百来人任N部机器N+1位摄影师发烧也收纳不全。前仆后拥,皆开心得满脸芬芳,通体灿烂。
古道的韵味要从阴天的午后开始算,此后就翻开了一部京西千年的历史,每迈出一步,都翻开一页天书,读不读的出来内容,就看造化了:
山顶饱览静卧的门头沟村落、峰口庵的残垣断壁、倒塌的石碑、模糊的碑文、残破的佛脸、上百个大小不一深浅有趣的“驴蹄印”、光滑油油的青石板,让你想起丽江,想起驼铃,想起马帮,想起经济,想起兵荒马乱,想起车水马龙,想起迎亲嫁娶,想起生离死别,想起廊桥遗梦,想起地老天荒;一步步下行,斜风细雨相伴,山花次第入眼,赏不得景,紧着赶路,一不小心,就给滑了脚摔了。
这段古道为京西古道之一的西山大道,至今已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曾是内蒙古、山西等省通往京城的著名商旅官道。拨开古道上的灌木丛,沿古道踏着石板东行,石板上的斑斑历史印迹清晰可见。在古道的山坡上,石板上裸露着一串深深的蹄印。半山腰上,横亘着一块清同治年间重修补道的石碑。石碑的前方,就是京西古道西出京城的第一个隘口。古道上的一串串或深或浅的蹄印蜿蜒东行直奔京城,诉说着千年沧桑。
关于驴蹄印的形成,大家一般说是由于旧时每天驮队、商旅来往不断,特别是那被牲口铁掌践踏,年深日久而留下的一个个蹄窝,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记述着古道上昔日的繁忙。绿野老赵就此奇特地貌请教了这方面的地质专家,据说有这样几种可能:1、由于河流冲击过程中的漩涡,带动相关的石块,在局部范围内绕圈运动,可能性最大;2、风漩涡,由于处于峡谷的两侧,求前方有阻挡物,形成风漩涡,也是带动相应的石块或其他物质进行绕圈运动,可能性较小。绿野曾有朋友在内蒙见到2米大的坑,据央视的当时节目介绍也是由于风漩涡形成的;3、由于冰川作用,在当时条件下,溶化形成的水流从高处倾泻而成的,并有一定的角度形成漩涡。
逆着古道往下,是官厅煤矿,依然是旧时风貌——满满的红油漆墙面上一白油漆铁皮上书“坚持“一炮三检”制度!”大红标语口号;一个穿红挂绿的老姑娘,花枝招展地站在水池边上,呆呆地看我们的背影。这里的男人黑黑的健壮,抬着煤筐,呆滞的目光透着狠。这条十三里的山沟沟古代是泄洪沟,是重要的产煤基地,清嘉庆年间有煤窑二百余所,供应着京城所需煤炭柴薪。煤炭从这里产出,经圈门、模式口,一路往东,经阜成门进京城,故阜成门又成“煤门”,而北临的西直门,则为“水门”。
过煤窑,出门头沟区龙泉镇天桥浮村民委员会门口的“京西古道自然风景区”简易牌坊,往村子里走,路边有防御工事的碉堡迷镇阴森恐怖,有打扮一新的天桥浮过街楼,有笙歌不再寂寂沉默的古戏台,蛰伏路边,古迹如明珠蒙尘般俯拾皆是,只看游客有没有识货的慧眼缘根。门头沟的得名,据说就是从这里,门指“圈门”,从圈门起头的山沟沟,就叫“门头沟”。
位于九龙山北麓的韭园村传说为“元曲四大家”之首马致远的故乡,他那首著名的散曲《天净沙·秋思》传唱了六百余年,韵味十足,脍灸人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仅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画卷。凭此曲,马致远被誉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鉴曰:“秋天景色本来就易于触发愁思,加以时值黄昏,人在旅途,就因见而感,因感而思,有思而作。作品虽然体制短小,但由于所描绘的景物、表达的情思都颇具普遍意义。因而成为一直传唱的典范作品。马致远历漂泊生涯二十多年,这支小令是他体验、感触的凝聚,历久不衰绝非偶然。”
马致远:《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普及本)第3214页:“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元戏曲作家、散曲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汉宫秋》较著名。散曲有辑本《东篱乐府》。
关于马致远的故乡,随着近年来各地纷纷发展旅游经济,挖掘发挥名人效应而引发了京冀之争,由这首《天净沙·秋思》引发了一场北京门头沟区与河北东光县间的马致远故里之争。北京门头沟有传说但无史料,河北东光有史料但需考证,至今,学术界尚无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故里之争缘于利益之争。和马致远一样被类似的争论热闹着的古人,还有施耐庵、曹雪芹、诸葛亮、关汉卿。
韭园村坐落在群山环抱中,山谷幽深,草木丰茂,房舍古老,枯藤老树遍布,泉水哗哗流淌,间杂几声老鸦呱噪,加上小桥流水人家的秀丽,让人恍惚疑在江南。六百年之后的今天,马致远所描绘的那幅“画卷”依然存在,着实令人惊奇喈叹。
收回神思,一只喜鹊在古道上站了一站,悠闲地掠上树梢,左右瞅瞅,飞了。我想它若是马致远的魂灵,对着这繁荣的经济,喧嚣的山花,穿梭的驴友,当再没有吟诵“秋思”的心情,“断肠人在天涯”终成千古绝唱!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6601910100abq4.html424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