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飞石岭 |
[游记]飞石岭 |
2007-11-13 5iout.com |
浙西南遂昌,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好像随手抖落一把泥土,里面就藏着无数的文化密码: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在遂昌任知县期间构思了闻名于世的《牡丹亭》;当年粟裕带领工农红军浴血奋战的仙霞岭,站在山顶,你可以看到山被一块艳丽的波斯地毯不经意地铺展出旺盛的生命力……如果说,这两者是氤氲着古意和色彩的历史图画,那么在遂昌人心目中,飞石岭则是一块不曾雕饰的无瑕碧玉,很绿,很净,去触摸它,总叫人有些心动和纯美的感觉。 一个周末的早晨,太阳刚露笑脸时,我走进距县城20公里的飞石岭。一入山,重重叠叠的山峰便扑奔而来,因此这里也被生动地称之为“镜水楼台的廊桥”。山中小径由鹅卵石铺就,旁边是一条小溪,溪水叮叮咚咚,欢快地流入钱塘江支流乌溪江。水是绿得发紫的颜色,冰凉的水气中还飘带草木的清香。 蜿蜒而上,眼前是一片混沌的绿,绿得你分不出哪是岩石、溪流甚至是山路,要不是金色的阳光透过密密匝匝树叶的缝隙洒在台阶小道上,还真分不出身在何处呢!山路两旁摇曳着宝蓝色的碎花;婉约的树枝伸过来,上面结着鲜红的小果实。从这里看小溪,像极了一条游动的透明青蛇,甚至一眼就可瞧出它的五脏六腑。小溪旁有一块巨石,形似牛头伸在水中,当地人称“神牛戏水”,也是浑身上下绿得毛茸茸的,真是惟妙惟肖。溪水往前流一点,底下石头全是赤红,溪面平坦,流水潺潺,石头在阳光和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红,人们谓之“碧水红波”。细瞧溪中水草,有的淡绿中染着鹅黄,有的浓绿中浸润着青紫,有的呢,看似墨绿,又不时幻变出不少云白的底色。水边一块突出的卵石上,停着一只小巧的翠鸟,它正对镜梳妆,顾影自怜,美丽的羽毛如翡翠闪烁,看呆了边上一群水鸭…… 山谷深峻,曲径通幽,缘溪行,渐入佳境。峰回路转时,只见前方山崖有一银亮水柱从苍山之巅垂挂下来,是瀑布,左右两条。左瀑落差30多米,名曰“白龙瀑”,右瀑落差20多米,是为“青龙瀑”。两条瀑布从天而降,飞晴滩,直达谷底水潭。旁边有个“观瀑亭”,我们顺势坐下,边休息边观赏瀑布,两条瀑布如两幅珠帘,飘飘洒洒,喷珠溅玉,随风落入潭中,风大时会旋溅起两条龙状水柱,所以此潭叫“双龙潭”。 渐行渐高,终上山顶。天是蓝的,山是青的,水是绿的,森林花草是明净的,早晨的空气中带有丝丝的甜味。往远处一看,青山延绵,那些一碧如洗的山林、翠竹,总在撩拨着你难以平静的心情。初秋后,这儿比春和夏的绿又多了几层厚重的颜色,连小溪的鹅卵石,也染成深绿。那小溪两岸的楸树、杜鹃林,全被绿的颜色抹得分不出你我了,像是哪个山水画家不小心翻倒的绿色调料。 我们从侃侃而谈的导游口中得知,飞石岭的出名,得益于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他于明万历二十一年三月至二十六年春(1593-1598)任遂昌知县期间,有次乘轿子到好友叶澳老家独山村游玩,经过飞石岭,被其景色所吸引,后来去就必经此山,并多次移写在诗文中。飞石岭景区作为旅游处女地开发,还要感谢当地几位副处级离退休的干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遂昌县城至西部王村口改线公路前期踏勘时,这些副处级老干部重走湮没了近半个世纪的飞石岭山道,发现了这美得逼人的景色,葱茏茂密的山林,潺潺流水的小溪,一切都如此动人。之后这些老干部向县政府汇报,建议作为旅游胜地进行开发。最终还得感谢有远见的浙江凯恩集团投资开发飞石岭景区,他们修桥铺路,在山水绿阴间增加了几座亭台楼阁,供游人在徜徉间小憩。 我们来访时正值多雨多雾的初秋,那些挑逗的山雨,三三两两地滴落,接着稀稀疏疏地下着,不一刻,就密密麻麻地砸在脸颊上。朦胧中,眼前那隐约可见的几棵树都湿了,愈发苍翠欲滴起来。山峦都深藏在霭霭雨雾中,飘忽的山峰、隐约的松针、飘带般的雨幕,仿佛在展现那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水墨画。透过雾纱的空隙,那些树木、花草,全像淋了一层油,绿得新鲜,有着说不出的蓬勃感。 我们一路走,一路欣赏,完全沉醉在绿的激动之中。尽管我领略过峨眉之秀、青城之幽、泰山之伟,天山的飞、庐山的瀑布、武夷的溪流……但今日见到的飞石岭,仍被它的绿色所震慑!整整游了一天,坐上返回县城的旅游大巴,大家还在滔滔不绝地谈论今天的绿色大“餐”。这时我才意识到,遂昌原本是绿色的世界,这飞石岭呢,就成了遂昌一颗璀璨的和田玉。她的原色是绿,本色是绿,无论山外的楼有多高,灯有多亮,车有多少,它还是保有不变的绿。 文/朱育新 有些风景,是人一辈子只能看一次的梦境;
|
转自:http://bbs.5iout.com/bbs/thread-8549-1-1.html21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