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雁荡游记雁荡山中听天籁 |
[游记]雁荡游记雁荡山中听天籁 |
2007-07-16 0577.com |
环山形成的整体静谧之中,人与人的关系不重要了,突出的是人与天空之间的关系。 今年3月,到雁荡山呆了一个晚上。这是第一次到雁荡山,但是并不特别渴望来。因为,自然不够。浙江在中国经济很发达。很发达的地方可以学到经验,但并不是最适合亲近自然。比如苏杭是旅游重地,但苏杭作为旅游的一种代表作,主题是人工化以后的自然,并非“纯天然”。当然古人开发的,被时间给文化过的,说不得是非。但对江南其他景观,就形成了某种定势,没去呢,就知道意思了。所以,无可,无不可。 从温州到雁荡山,已经是晚10点。游客已经四散,山门重掩,静悄悄的景区,黑乎乎的山。小导游手持电筒带我们去参观,基本什么也看不见,只闻到一种空气,是山。导游的语音在山中,听起来有些飘;自己的询问和感慨发出的声音,又嗡嗡直响,如在洞天。看景不行,听景想景思景倒正好。 景区的核心,是那座象形的山,山不高,晚间只能看见山的剪影。剪影造型不外乎像人,像人不外乎像男人和女人。 凡事如果以形胜,一观则尽;以变胜,则观无穷。小导游说,有变化,有变化,请跟我来。在山脚十米处我们一仰视,八米处又一仰视,转换一个角度再一仰视,雁荡山那男、那女,人物之间的关系果然就有了若干的变化:对视、接近、零距离,在两具形象重叠较多的那一组变化前,导游请听人间私语。具象上,确实很像;导游的说词,也无可厚非。中国的通俗文学、民间文学,从来就是这样解释自然中的具象,“拟人手法”,标准的中国语言表达方法。 十分钟,完成程序,往回走,行百十步,自发地想再溜一眼。就是没人指导时的随意一望,猛然找到了雁荡山中个人的理解。回望那不大的山峰,在暗色的天空,深暗的双峰,还是像人,但环山形成的整体静谧之中,人与人的关系不重要了,突出的是人与天空之间的关系。在寂静中,那象形的山代表着人,引颈向天,九问?星际的对话?天人呼应?不想很笨地去坐实它,只从精神的意蕴上,感到超越了儿女私情,进入一个大的境界。想,唯有进入自然进入宇宙的对话,才能取代与人的对话;只有进入一个大的境界,才能取代儿女私事的具象。 当晚,宿雁荡山。次日,主人请再观白日之雁荡山,婉拒。朗朗红日,人浪滚滚,曾经的、追寻的、渺远的意趣,终将不在。知道不在,所以不去。 【相关评论】大中小】-->【打印】【关闭】 【相关文章】 |
转自:http://tour.0577.com/t_s_yds/2006-4/18/171203488.shtml30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