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雁荡游记-阿佤山和牛血崖画

[游记]雁荡游记-阿佤山和牛血崖画

2007-07-16    0577.com

走进阿佤山,眼前的景象是如此熟悉和陌生。10多年前第一次去沧源县时,心情是紧张而又激动的。紧张的是听说佤族有猎人头祭谷子的习俗,我这种喜欢留胡子的人有些危险;激动的是能走进遥远的阿佤山,“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共产党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社会主义好,架起幸福桥,道路越走越宽阔。江三木罗。”阿佤山的遥远如同多年前这首《阿佤人民唱新歌》一样。

岁月远去,阿佤山仍在老地方,深藏在大山的皱褶之中。

我现在的心情,除了激动,紧张却没有了。那些原始习俗大多在我出生之前已经消失,阿佤山正像歌里唱的那样急速地变化着……

◎阿佤山10年景不同

记得第一次进入阿佤山的时候,最大的印象是生态破坏严重,到处是火山地,种植着满坡的旱谷,山上树木已经很少,只有成片成片的飞机草。村寨中大多是茅草房,低矮的屋檐一直垂到地面,叼烟斗的佤族妇女慢慢走在烈日之下。正是干旱季节,几个月不见滴雨的巨龙竹在热浪中喘息。只有天空高远湛蓝,漠然地俯视着这块神秘的土地。

这次进入佤山仍是旱季,车子穿过勐省坝驶入山路,渐行渐高,眼帘中却苍翠了许多,所有山头都被云南松覆盖,极像是一顶绿色的草帽。山坡上大片甘蔗蔚然成林,大部分都还未收割,若步入其间,倒有几分青纱帐的感觉。那被大青树和巨龙竹所包围的,应该是村寨了,石棉瓦的屋顶在正午的阳光下反射出晃眼的银色,这时心中略有些失落,茅草房怕是拍不到了。忽然,一株火红的攀枝花从车窗外掠过,整座山峦的色彩刹那间丰富起来。 

◎佤族的猎人头习俗

“司岗里”是佤族人民创作的许多关于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中最流行的一个。“司岗里”不仅是佤族的历史,也是一个民族的向往与追求,它的背后是一场血腥的悲剧。

到达沧源以后,接触最多的名词仍是“司岗里”,沧源佤族说“司岗”是葫芦,即人是从葫芦里出来的。

而对于“司岗里”传说,各地的佤族有不同解释。西盟佤族认为“司岗”是山洞,人类是从山洞里出来的,在佤族的圣地,缅甸勐冒的公明山还有一个“司岗里”山洞。在佤语里“司岗”的意思很多,除了葫芦、山洞以外,屋顶交叉的千木、手挽手的人,以及团结都是“司岗”。

而沧源县佤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王学兵对“司岗里”有他独到的看法:

大约在1900年前,佤族生活在今缅甸景栋一带,后来与傣族发生战争,佤族失败了,只好迁居阿佤山。但佤族是一个种植水稻的民族,在山区无法种植,这时来了一个人,他带来了旱谷种。这个人看到佤族十分团结,而且英勇善战,他担心以后佤族强大起来会侵略别的民族,于是他把种子熟后才拿给佤族。第一年,颗粒无收。第二年,这个人又来了,他说要砍人头祭谷魂,粮食才长得出来。佤族上当了,开始猎人头。从此,各个部落之间仇杀不断,一个民族分裂了。当时有一些有识之士呼叫:“我们不能猎人头了,要‘司岗’!”就是说,佤族再不团结起来,将走向毁灭。

但血一流,就难以止住,1000多年的腥风血雨笼罩着阿佤山。只有“司岗里”传说一代接一代地流传着。 

◎佤族姑娘舞动的长发

说起佤族,给人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歌舞,许多人对佤族的了解,来自于佤族姑娘甩动的长发。一个歌舞的民族,豪放、粗犷,木鼓声中达到天人之间的对话。

佤族舞蹈起源于宗教仪式。3000多年前的崖画上就有舞蹈的画面,只是这类舞蹈大部分不是为娱乐,而是与宗教有关。如狩猎前和战争前举行模拟舞蹈,以保证狩猎及战争取得胜利。舞蹈中还有一种属于化装舞,画中人物头插羽毛、兽尾、兽角(齿),身披羽毛而舞,用以对神祗表示敬意和祈祷。

还有大量的舞蹈来自于日常生活,佤族人民在生产劳动、节日喜庆中,往往都要全寨出动,通宵达旦歌舞,充分把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发泄出来。

转自:http://tour.0577.com/t_s_yds/2006-4/18/171203902.shtml33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