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三蒜岛(去年的小游记) 这个周末,我决定来个三蒜岛一人之旅。 正是江南的梅雨季,天空现出一片灰蒙蒙的底色。 坐上巴士,城市的喧响渐渐远去,田野村舍从窗外晃过。吹来了一股股咸腥腥的风,从淡到浓,直往我鼻孔里拱,直往我心里头钻,再从肺腔中回荡起来溢出我的皮肤——这是一种久违了的另一种生命的气息:海。 车行一个多小时,抵达了石塘镇。 石塘,之所以被誉为“阳光小镇”,是因为这里是中国大陆与地球昼夜线的水平切点,每天早晨迎来中国大陆的“第一缕阳光”,为此,海岸上建有“曙光碑”,以资纪念。小镇的渔乡风光,及镇所属一村落——箬山,是一千年前闽南移民的一个落脚点,他们还带来了家乡的风俗,比如大奏鼓、抬阁、小人戏等,虽随岛民一代代繁衍生息,然能留存至今,可谓是地方文化之厚积。渔港上方是一屏坡形的山丘,三面环海,被称为“东方巴黎圣母院”,石砌的民居分层筑在其间,如一串串错落有致的音符。 码头上,泊着一条条小船,两舷边挂有无数只车胎,一船游人刚离岸,另一船客人又靠岸,船老大驾船动作娴熟,给怕落水的游客有了稳定感。这些渔民以此谋生,可见他们当中一部分人已从讨海人的生活中分离出来。每客化上三十元往返租船费,我与七八个乘客一起搭船,船向三蒜岛驶去。沿途边饱览海天一色之美景,边感受小船贴着海浪涌动的滋味。约半小时,小船靠近岛上。 三蒜岛位于石塘镇东南3.5公里处,面积0.79 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13米,居民百余人。传说明清时期,岛上长满胡蒜,附近渔民常来挖蒜佐食,名称由此而来。可在我看来,此岛之名跟其形如蒜苔也有关。三蒜岛之外还有一蒜岛、二蒜岛,呈一字型排列。在岛中部形成小岙湾,建有简易码头,岛上民居多数沿岛岙依坡砌筑,住的是石屋,屋顶瓦楞上压有砖块,可以看出聪明的当地渔民是为了抗台风而筑的“巢”,从中透出了人适应生存环境之能力。距三蒜岛东南不远处,有两小岛,分别称为一蒜岛和二蒜岛,虽各自为景,景中有景,然三岛互为呼应,浑然天成,可谓是大自然又一杰作。 三蒜岛东侧中段有一处凹形砾石滩,是岛上观光最好岸段。游人沿水泥路拾级而下,穿过一条形如“一线天”的岩堑狭道,即进入砾石滩。滩面积不大,但周围危岩怒礁,礁岩间显露洞穴,移步每一处,皆可见风景。正是落潮时分,滩面显得颇为开阔,波浪掠滩,涌上千堆雪,汇起阵阵涛声。游人如织,或在沙堆上赤足踏浪,亲近自然,兴致盎然,或在洞穴中攀壁挖岩中小贝类,这些小生物见人手,像吸盘一样夹紧岩壁,让游人一番费力,呵呵地笑。 三个钟头游玩下来,时近晌午,一种玩得沉甸甸的受用。从岛上等船准备返回,见海面上有不少垂钓者,他们三五成群包租了一船,散在各处抛竿钓鱼,如此闲情雅致,煞是让人艳羡。听船老大说,有时他们能钓上几十公斤重的大鱼。我就想,下回来时一定要过把海上钓鱼的瘾。 从海上踏上陆地,我已饥肠辘辘,就拐入街角一餐馆,点上墨鱼饼、鱼圆、石斑鱼,要了一瓶绍酒,美美地吃了。吃得面蓬耳热起来。末了,一人从石街转到菜场一角,见一鱼贩子立在铺了石级的石巷间吆喝,木桶里装有红白相间的虎头鱼,鱼贩子说他的鱼刚从渔船上卸的,按他的行话说是“燥版的(指未浸过水铺过冰)”,这对久居城市的我来说可真难得,就拣了。 我拎着沉沉的海鲜,从光线斑驳的石巷间出来。 三蒜岛,我把她称之为台州的“海上小瀛洲”,其独特的地质地貌,与半岛的石塘镇和镇上石屋建筑群,从石塘镇到三蒜岛的海上乘船观光,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海岛之旅布局,加上当地流传着移民的传奇故事和至今仍存的闽南风土人情,这是台州一块宝贵的海岛旅游文化资源,每年吸引了不少画家、摄影家来此采风创作。 文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