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交给的任务,做工仔的一定要乖乖完成。以下是在网上搜到相关三门塘的相关资料,仅供对这个小村寨做一次历史知识的学习参考。 三门塘村是清水江边一个古老的侗族村寨。5000多年前,从湖南迁入的严、谢、王三姓,各立门户,故称三门塘。又传是寨中东、西、南三面各立有寨门叫做三门塘。 走进三门塘村,村旁到处是保护得极好的古树,其中有银杏、水杉、榉木、香樟、细绸木等珍稀树种,而且每棵树都编上号,用小木板写上树名。 还有那竖立于寨门口的整齐、保存完好的古碑,分别记载该寨村民从明朝到清朝几百年来集资修建义渡义船、架桥修路的经过,体现当地民众自古以来热心公益的精神风貌。村中通往各处的路都是由大石板铺成,或用清水江的鹅卵石镶嵌成花阶路,十分整洁。村中南下江边汲水浣洗的两条路,都是石板铺就,很方便寨中民众行走。路口这块"视履考祥"碑,记载修路的过程,在村后的山边,有三口水井,是村中妇女自发集资修建的,各口井边一块石碑记载了修井人和损钱妇女的姓名和钱币数量,说明村中妇女也和男人一样热心公益事业。 这里的两座石拱桥和两座石板桥,都是400年前修建的,现今仍坚固牢实,供人行走。几十幢高大巍峨的封火砖房,墙脊高耸,装饰不同图案,显得雄伟、美观。每幢砖房内都有一口太平缸,缸体用五块大青石板嵌成。正面的石板雕刻各种精美的图案,有双龙戏珠、丹凤朝阳、百鸟鸣春、鱼跃龙门等。 太原祠,为王姓家祠。建于1908年,占地300平方米,外墙用青砖砌成,白灰勾缝,十分坚牢。白粉刷的墙体上,用水墨画绘制各种花卉图案,大门上方,六棵白菜造型的泥塑浮雕,栩栩如生,分外瞩目。墙柱上,塑有巨龙缠绕图案,用江西景德镇的瓷器镶作龙鳞,在阳光下熠熠发光。门楣上方两侧,有各式人物造型浮雕和绘画。相隔百米是刘氏家祠,造型更为独特。 刘氏宗祠亦建于乾隆年间,为怀念刘氏先祖刘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被皇帝封赏为昭勇将军,并授封十代世袭,刘旺之四世孙刘节迁居三门塘所建,1933年,刘节后裔重修。宗祠由当场画家王济民设计,湖南名师李应芳承建。面积320余平方米,面阔12米,进深14米,最高点12.5米,高墙四围,遍塑浮雕与假窗假柱,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祠正面牌楼式建制,六柱五间,宝塔式四棱假柱,尖顶出墙。牌楼二层书“刘氏宗祠”字额,三层图饰,四层书“昭勇将军”及装饰楼塔图样。……民国中期重新修葺。高立耸起的山墙,墙脊错落起伏。正面、侧面墙上,布满人物、花草、禽兽等各式泥塑和水墨画,不但有龙、凤、麒麟及各种花草鱼虫,还有历史人物,不论是画是塑,均惟妙惟肖,逼真传神。大门上方,雕塑一只展翅飞翔的鹰,两根高耸的墙柱,对称地塑有44个拉丁字母。一面彩塑时钟,把时间定格在早上九时十二分这个充满晨曦的时刻。正面的窗户,为西洋建筑。大门及院内,均为中国传统建筑。高达8米的墙体,使人很远就看到它的雄姿。这是清水江上下绝无仅有的一座集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建筑,至今保存较好,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两氏家祠,可谓我国建筑上的瑰宝。这些封火墙内的木柱,柱上戳有木商的商号印记,数不胜数,这说明当年清水江木材交易中,生意十分红火。当年三门塘是有名的外三江,为木材交易重要码头,兴隆的木材交易自然给三门塘带来繁荣。 走过村中修建于清代的两处石板走廊和两栏杆,便来到了村落的三圣宫。三圣宫修于明代,当地百姓早就利用它作为义学的学馆。宫门门框是青石枋柱,高4米多,巍然屹立在清水江边。宫门有一块高4.2米,宽1.5米的大石碑,正、反两面镌刻密密麻麻的文字,记述修建三圣宫及倡修义学的过程。(我还真不知道这地方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