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云履古寺悟明岩-驴友游记,游记,游记搜索,搜索游记 |
[游记]云履古寺悟明岩-驴友游记,游记,游记搜索,搜索游记 |
2007-09-08 luker.cn |
魁梧的大师一边在支撑着上面的山体,一边在扬手阔步轻松而行,所有的重负对于他来说歪一下脑袋就够了。在五马石壁,也是佛像的右上方因为植物与岩壁的分布也形成了一个很勇猛的武将托塔天王像。尤其在夜幕初上的时候,那塔你可以看得更清楚。将托塔天王像与躲于其下的和尚组合,我觉得又形成了一处在山谷中天神追赶和尚的场景。从表情上看,武将的盛气凌人与和尚的躲避不争两相对照,倒也真的验证了那句寒山与拾得的问答:“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轻我,笑我,贱我。如何处置乎? 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这也是大肚弥勒佛的一贯大度所意。由此及彼,“托塔天王“影象的出现,让我觉得明岩所传说的“将军岩”也许就不是“螳螂钓蟾”巨石的别称,而应当指的是此处岩面。联想到此前我对于谷口狮象所指的疑问与认识分歧,我再一次感觉到时光流逝对于世间理解的改变:一件事物的认识可能还存在,但是认识的正确与否可能真的变了——虽然很多可能是走向真理,但也有很多确实是在错误中传承。一个名称尚且如此,那么历史长河中又会有多少“假做真时真亦假”的事件呀? 山谷的西面,也是明岩山谷的尽端面绝壁千仞,岩顶“明岩瀑布”潺潺而出,冬夏不竭,俗称“老龙喷水”。但是我实在看不出其龙的样子,因为实在是很纤细,只是感觉其若一条自山巅随风飘落的白绸缎。当站立其下,抬头仰望,我突然觉得这是一个天然高悬的淋浴喷头,当然此淋浴非一般人所能享受,估计应当是神仙与佛。让我不可想象的是:虽然现在已经是江南阳春三月,但是在水滴散落处的草木松枝之上却还冰屑丛丛,晶莹玉洁,洁白璀璨,形成了面积不大的一处枝挂冰凌的现象,令人寒意油然而生,好一个避暑胜地与清凉世界。我推测这是由于瀑布自上而下,水因重力四散,成雾水蒸发吸热致冷的结果。瀑布的右侧,也就是西面山崖的主立面,虽然资料中没有什么介绍,但是这里给我的视觉感受却极为至深:整个立面上如泼墨般写意出了一个巨大而健壮的马腿,蹄脚劲然若奔;瀑布下山体因水润所形成的深色绵延恰似自马背直垂而下的黑色马尾,两者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马尾部,而整个山崖面中间光滑的部分就是马身子,直奔山里西向而去。好一个“神马见尾不见首”,我认为此处就是“白马上西天”。而不是资料所说位于北崖原大雄宝殿的月光洞上面,虽然其上有一更为光滑与曲美的黄白岩面,依稀有马尾的飘逸,但我觉得那更象是“白狸捕鼠”所在:其顶端的一点不正是点睛之笔吗?其弯曲不正是白狸拖尾凌捕而下吗?而中部的乱石不正是那只惊恐失措的老鼠吗?数次的按图索骥与我实际感觉的不符,让我觉得原来的资料很多都错了。我只有质疑与思考,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因此,对于一个地方的介绍一定要实地考证,而且要全面的分析,不应当断章取义,否则只能以讹传讹,陷入误区让后人疑惑。就这个景点而言,我想:其他人首先肯定是把初來洞眉岩上的“狐狸斗鸡”与“白狸捕鼠”混为一谈,造成了一个缺位,然后是一错再错,张冠李戴了。从旅游的角度来说,我此行来明岩原主要为原来想象的景点对号入座按于心中,可由于我的思考,反过来我其实也是在用心为正确的景复位于正确的位置。 在寒山拾得纪念塔的磐石边,过瀑布水落处而下,沿岩顺洞而进,就到了谷地的谷底。与一般山谷不同,在明岩谷地尽头的下面基本上都是凹进去的,形成了明岩最深幽的洞天。“乱世出英雄,乱石匿奇观”。“石弄堂”里面巨石纵横,遍铺岩屑,虽说整一个乱石谷,可里面也颇有些看头。“鲤鱼上山”是其中典型的一块,虽然没有鱼尾巴,可是鱼身与鱼头特别的象。过进入岩隙透漏日光的“一扇天”的关口,就到了“仙人洞”。“仙人洞“四面为悬崖峭壁,仅相对较低的东南与贴山而裂的东北处有山隙可出入,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上口小且下面开阔的天井,因从前有一口浅而不涸的仙人井而得名。洞的面积比较大,约有几千平方大小,大石林立,碎砾遍地,令人行走颇为不便,不知道是风化严重原因还是以前开采的遗留,我推断这总之是导致了仙人井的被掩埋。在里面坐井观天,北面山崖有不大的泉水散落形成了一个精巧的水帘,细细密密,晶晶亮亮,大珠小珠落玉盘,在阳光的照射下,显的分外明亮,形成了“青天白雨”的美景。但是一帘连幽梦,更让人感觉心扉灵动的是,当我转过仙人井拾阶而上,到达两岩倒侧相倚、内有“狸猫拖鸡”岩画的“合掌岩”时,蓦然回首:“青天白雨”在水帘中映射出一道七彩的虹,随位置不同其大小也不同,与零散摆放在洞内的佛像相得益彰,让人联想那是佛的光芒,神圣之情顿上心头。相对于山井,岩石洞下相对平淡,但在我所拍摄的一张佛像的数码照片上方有一处,却在光影的作用下,显现出了波涛汹涌、浪花翻飞托起圆圆一轮明月的景象,而且水面下还有清晰的月影。让我在百思不得其解“其实景如何,又怎成此景”的迷茫中脱口而出“海上生明月,潮水连海平”的诗句。这也许是提示我此洞才是“月光洞”,但侑于资料与线索我尚无从进一步的体会与考证。 走出“合掌岩”,也就是由井内到了谷内北崖下,因为面南向阳,而且主要的山洞在这一面,所以这里的内容与人气也相对更多。一簇翠绿的竹林中是擎荷而行、笑容可掬的拾得像。依山而建的相对巍峨的原大雄宝殿就是月光洞,里面供奉着众多佛像,也是目前寺庙主要活动场所,里面除了一些裸露的岩壁,已经看不到什么天然。过大殿继续向东,就依次到了寒山子修炼处、初来洞与朝阳洞。寒山子修炼处是一个山脚的小洞,立着一个戴桦皮冠,拖大木屐,布襦零落,捧盒而望的寒山,他似乎在等待拾得。初来洞顶壁上是满脸络腮胡子,卷曲盘旋,身材魁梧,举止坦然,形象端庄,仪表非凡的“达摩西来”像,达摩似乎是在打坐冥思,也似乎正在一苇渡江。初来洞前是寒山子纪念室所在,有待恢复,现在仍依稀可见洞壁安放支撑木所留下的坑穴。其东部洞眉顶端是“狐狸找白鼠”的岩画,有些难于发现。路边是一方竹林,据说是达摩在此时将筷子插到石缝隙中所形成的。朝阳洞也称日光洞,现在已经筑屋而成一朝阳庵,里面供奉着菩萨,外面几株芭蕉绿叶青翠,点缀着一个非常静谧宜人的小院,给人产生“久在樊笼里,始得返自然”远离世俗、恬淡自乐的心境。“闲居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余舟”。如今在明岩已经看不到寒山子遗留于松间石上的只言片语的诗作,在初来洞与朝阳洞的洞口我只看到了清朝当地名邑礼部右侍郎、史地学家齐召南于乾隆年间所书的正楷“高大”与 “日光”。虽然依然值得赏析,字的好坏无法评说,但是我想:不论怎样,从内容上那是一定比寒山子的诗句所体现的闲适心情少了很多。由“月光”与“日光”两洞的名称,我似乎也明白了此处叫“明岩”的来历。至于为什么将大的命名为月光洞而将较小的命名为日光洞,我想这也许是古人对日月大小判断认识的有限而造成的。也许此洞才是月光洞,但侑于资料与线索我尚无从做进一步的体会与考证。 在明岩不得不说说寒山,据考证:寒山活了一百多岁,其中七十年是在天台度过的,而晚年就住在明岩。因此,明岩的很多景点,比如五马隐、合和石、以及其修炼处等等,也都与寒山有关,附着了寒山的故事与传说。应当说在很大程度上,人们知道苏州的寒山寺是远超过知道寒山子,虽然寒山寺也是因寒山与拾得而名,而寒山是因此处的山而被人将真名淡忘,从一定意义上讲这里才是寒山的原本,更值得人们铭记。当然,寒山寺的扬名应当说更多是因为唐朝诗人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的千古流传。对于寒山拾得应当说我此前也知之不多,但通过此次明岩之行也有了更多的了解。首先:原来这两个人就是我国民间所传诵的“和合二仙”,是相亲相爱、情深义重的象征,是一人擎荷、一人捧盒、蓬头笑脸、憨态可掬的《和合二仙图》的原型。这一点的知晓,真的让我感觉很吉祥与如意,因为我是和妻一起来的。家和万事兴,“合和”对于人间百姓夫妇的生活既是一种最平凡的向往,也是一种最真挚的愿望。夜深人静,走出谷中寺庙的客房,在只有风与瀑布声的天籁中,我与妻相拥。置身明岩的夜空,天如蓝幕,星如宝石,当天上有飞机经过可以很明白的判断出来,但我对妻“那是流星”的说法似乎更为赞同。因为飞机只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标签,而流星在瞬间中更多是代表着一种对缘分的向往与祈求。想起在谷中,邂逅与发现的天造地设、在谷中也最为神奇与驰名的马,我觉得这似乎是一种冥冥注定的欣赏,因为妻的生肖就是马。 “一往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其次,作为一个拥有山水情节、酷爱旅游、曾在都市疲惫漂泊、对户外郊野青睐有加的人,我对于极具淡泊情怀的白话诗人寒山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近。寒山也曾少年时代“联袂骑白马,喝兔放苍鹰”,威风、清狂过。他虽文武兼备,二遇圣君但却无缘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之后,弃家出走,沿江淮,过越中,最后来到天台山下,被这古奇幽清的山水所深深吸引,决定隐居终生。他以寒山为号,原名反而不为世人所知。“寒山子,居寒山,题诗多在溪石间”,寒诗虽然是众生百态的实录,抒情自然洒脱,语言明白晓畅,写景清丽逼真,生动形象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但是在当时也只能“唤作闲言语”,不为当时本地人理解。而我平时喜欢所写的也是所谓“打油诗”而已,难得登上大雅之堂,但言为心声,这从来没有影响我以此来抒发自己所观所感。另外,从地方流传的故事可知,寒山也是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而我也喜欢文字,自名耘智,对大智文殊菩萨也是很执着的。因此从寒山的角度思观明岩:我觉得明岩在很大程度上是友情谷,也是夫妻谷,因为其蕴藏着一种浓浓的“人间真情”,体现与树立了没有血脉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与情谊的典范;明岩同时也是一个真正的隐逸与休闲之谷,因为这里曾是真正的高士寒山子隐终的地方。现在,虽然寺庙说得上香火有续,但依然清净,超越了一般景点的世俗;明岩也还是一个产生文字与闲适淡泊的地方,因为这里曾
|
转自:http://www.luker.cn/youji/viewyouji.asp?ID=3573&ArticlePage=225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