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琼台仙谷游记之诗文游琼台仙谷诗 |
[游记]琼台仙谷游记之诗文游琼台仙谷诗 |
2008-02-07 yiqilai.com.cn |
“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碧玉连环八面山,山中也有行人路。青衣约我游琼台,琪木花芳九叶开。天风飘香不点地,千片万片绝尘埃。我来正当重九后,笑把烟霞俱抖擞。明朝拂袖出紫微,壁上龙蛇空自走。” 这是李白的《琼台》一诗,诗中的琼台就是现今天台的琼台仙谷。对于天台,虽没有李白的热切,但我还是时有神往的。可能是离得近,去的也方便,便在每逢去时择一两处景点游之。这次趁着开会,就去了一趟琼台仙谷。 琼台仙谷位于县城西北八公里处,是一处比较典型的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灵溪为该景区的主景线。沿溪北行,山壁对峙,峥嵘峻峭,奇峰纷呈,怪石错列,愈深入愈是奇妙。 “是日,余欲向桐柏宫,觅琼台、双阙,路多迷津,遂谋向国清。” 这是当年徐霞客第一次游天台时想去此处的记录,但因就找不到此处,只得另觅他处。之后,他“出饭馆中,循坞山洼东南行,越两岭,寻所谓‘琼台’、‘双阙’,竟无知者。去数里,访知在山顶。与云峰循路攀援,始达其巅。于下视峭削环转,一如桃源,而翠壁万丈过之。峰头中断,即为双阙;双阙所夹而环者,即为琼台。台三面绝壁,后转即连双阙。余在对阙,日暮不及复登,然胜风景已一日尽矣。” 对于琼台,徐霞客如此视之未过其瘾。二十年后,他再次而来: “时急于琼台、双阙,不暇再蹑上岩,遂西越一岭,由小路七里,出落马桥。又十五里,西北至瀑布山左登岭。五里,上桐柏山。越岭而北,得平畴一围,群峰环绕,若另辟一天。桐柏宫正当其中,惟中殿仅存,夷、齐即伯夷、叔齐二石像尚在右室,雕琢甚古,唐以前物也。黄冠久无住此者,群农见游客至,俱停耕来讯,遂挟一人为导。西三里,越二小岭,下层崖中,登琼台焉。一峰突瞰重坑,三而俱危崖回绕。崖右之溪,从西北万山中直捣峰下,是为百丈崖。崖根涧水至琼台脚下,一泓深碧如黛,是名百丈龙潭。峰前复起一峰,卓立如柱,高与四围之崖等,即琼台也。台后倚百丈崖,前即双阙对峙,层崖外绕,旁绝附丽。登台者从北峰悬坠而下,度坳脊处咫尺,复攀枝仰陟而上,俱在削石流沙间。趾无所着也。从台端再攀历南下,有石突起,窟其中为龛,如琢削而就者,曰仙人坐。琼台之奇,在中悬绝壑,积翠四绕。双阙亦其外绕中对峙之崖,非由涧底再上,不能登也。忆余二十年前,同云峰自桃源来,溯其外涧入,未深穷其窟奥。今始俯瞰于崖端,高深俱无遗胜矣。” 今天,我们沿仙湖旁道,则得以闲庭信步,轻松游历。现在的百丈龙潭前凿开一山洞,游客穿洞而入,抬头突见一飞瀑挂前,雷霆万钧,这种“别有洞天”的万般妙处让人倍为震撼,比之徐霞客之俯瞰则在过瘾百倍了。怪不得李白题诗道:“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龙潭中喷身,昼夜生风雷。但见瀑泉落,如跺云汉来。” 潭边有一洞府,相传为北宋时期道教南宗紫阳派祖师张紫阳就居此修道,撰写著名的《悟真篇》:“如来禅性如水,体静风波自止。兴居湛然常清,不独坐时方是。今人静坐取证,不道全在见性。性与见里若明,见向性中自定……” 景点还选了白居易的《缭绫》前四句刻之石壁: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读之让人更爱此瀑之韵味,叹仙谷之神奇。 令人惊叹的还有现今儿在那笔立峭崖上的搭建的栈道,曲折直上而至琼台之顶,大有“蜀道上青天”之巍峨。上得琼台,我找到那“有石突起,窟其中为龛,如琢削而就者”,状仙人而坐以四顾,尽会当年霞客之其绝。 晋孙绰《天台山赋》对此云:“过灵溪而一濯,疏烦想于心胸。荡遗尘于旋流,发五盖之游蒙。追羲、农之绝轨,蹑二老之玄踪。陟降信宿,迄于仙都。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朱阁玲珑于林间,玉堂阴映于高隅。” 琼台仙谷,我徜徉在古人的诗文之中…… |
转自:http://www.yiqilai.com.cn/bin/view/travel/%E7%90%BC%E5%8F%B0%E4%BB%99%E8%B0%B7%E8%AF%97%E6%96%87%E6%B8%B840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