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朝拜国清寺 |
[游记]朝拜国清寺 |
2008-05-22 163.com |
大雄宝殿东侧,原有伽蓝殿,现改建成小巧玲珑的六角梅亭。高僧指着亭前黄墙边一株苍虬多姿的老梅树说:“此株老梅相传隋代寺院初建时天台宗五祖章安手栽,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树龄,是国内三株最古老的梅树之一。隋梅高10米,胸径粗45厘米,冠幅7米。” 细看老梅,主干已枯,旁边却萌长出许多条枝干,七扭八缠,攀附在主干上,极像一株千年古藤。隋梅虽已年迈,但每到新春,仍然繁花满树,疏枝横空,暗香浮动。到国清寺朝拜的人没有不去观赏隋梅的,那老树新姿,生机横溢,予人以启迪和激励。邓拓有《题梅》诗一首,曰:“剪取东风第一枝;半帘疏影坐题诗,不须胭粉添颜色,犹忆天台相见时。”郭沫若在游览国清寺时也写过一首诗:“塔古钟声寂,山高月上迟,隋梅私自笑,君梦复何痴。” 国清寺内还有许多名家题碑,证见着历代文人高士的眷念和赞美。罗汉堂前后左右皆为碑廊,对面廊壁嵌石书“大中国清之寺”,为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所书,碑虽残,但神韵依然,道出了寺院的悠远;后山摩崖有宋朝米芾所书“秀岩”,凝聚着一代“石痴”的崇拜;鱼乐园中有明代董其昌书写的“鱼乐国”三个大字和“清心亭”亭匾,那种山乐水也乐,鱼乐人也乐的欢快渲染个淋漓尽致,山青,水秀,鱼跃,人欢的意境自然清新脱俗,真可清心也。 安养堂右方的莲船室壁上嵌着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独笔鹅字碑,书体疏密有致,笔势磅礴飞动,相传是王羲之到天台华顶山灵墟向白云先生学书后写下的。只可惜岁月磋磨,只留下了残缺的一半。现在看到的独笔“鹅”字,右半边是王羲之的真迹,左半边却是清代书法家曹抡选补写的,虽然笔出二家,看似浑然一体,几乎达到了乱真的程度。碑上有曹抡选自写的跋语,自称经七个寒暑,苦学王羲之的笔法,才将原来只剩半边的“鹅”字补全,并将原碑从华顶寺移置于此,功夫之深可叹更可敬。 我跟随高僧逐级而行,从隋塔下方过七佛塔进国清寺,经一亭一桥。亭名“寒拾亭”,桥名“丰干桥”,是为纪念唐代国清寺内寒山、拾得和丰干三位高僧而命名的。 寒拾亭,亭平面呈长方形,形似南方乡村的路亭(凉亭),南北有门相通,门上横匾题“五峰胜境”和“五松深处”。丰干桥架于“双溪回澜”之上,是一座造型古朴的石拱桥,两端有神态生动的石狮守护。 高僧颇为崇敬地说:“寒山子是一位唐代诗僧,《全唐诗》中收有他的诗,对他的生平作了这样的介绍:‘寒山子,不知何许人。居天台唐兴县寒岩,时往还国清寺,以桦皮为冠,布裘敝履,或长廊唱咏,或村墅歌啸,人莫识之。’很传神地刻画出这位诗僧别具一格的形象。传说中的寒山子容貌枯槁,布襦零落,却满腹才学。平日登山览水,披阅佛经,诵读古诗,每有所得,辄题写于树石间,后人编成《寒山子诗集》,收诗三百多首,其内容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讽时态,警励风俗,自成流派。寒山子的诗现已被翻译成日语、英语、法语,流传到世界各地,而且造成很大影响。” 高僧紧接着又说:“至于拾得更是来历不凡:寒山子离开寒岩到国清寺,半路上听见 婴儿啼哭,闻声寻去,只见路旁草丛中遗弃着一个婴儿。寒山将他抱在怀中。说来也怪,这个婴儿见风就长,一条岭还没有走完,婴儿已长成了小孩。寒山问他为何被弃路旁,小孩说等候诗仙。再问他的名字,他说没有名字。寒山因其拾自路旁,就给他取名为‘拾得’,这条小岭也因此叫做‘拾得岭’。寒山和拾得就一起来到国清寺,要求方丈让他们留在寺里烧火做饭。丰干原为国清寺的舂米僧,与寒山、拾得齐名,时称‘三贤’。国清寺内就有三贤殿。” 高僧颇为兴致地说起丰干、寒山、拾得的传说:“中国民间有‘和合二仙’的说法。以前的年画里经常可以看到两个活泼可爱,笑容满面的孩子的形象,其中一位手持荷花,取‘和’之谐音,另一位手捧圆盒,取‘合’之谐音,盒中飞出五只蝙蝠,寓意五福临门,大吉大利。寒山拾得就是这‘和合二仙’。寒山有诗说: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 高僧与我在‘寒拾亭’中稍息,接着说:“一日,寒山问拾得:‘世人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我当如何处之?’拾得曰:‘只要忍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说出了我佛慈悲为本,坦然自若的宽广胸怀。” 高僧非常崇敬地对我说:“传说丰干、寒山、拾得是弥陀、文殊、普贤的化身。唐代闾丘胤在长安分到台州任刺史,赴任前忽罹头疾。丰干和尚特地从天台山国清寺赶来,清水淋头治了好闾丘胤的头痛病。闾丘胤就问丰干,台州那边有何可以延请叨教之人。丰干说,有个寒山是文殊菩萨化身,现在国清寺;还有个拾得是普贤菩萨化身,现在国清寺当伙夫。闾丘胤至台州,进香国清寺,往访丰干、寒山、拾得等人,在厨房看见二人在灶前向火大笑。闾丘胤上前礼拜,二人笑道:‘丰干饶舌,丰干饶舌。你们不识弥陀,为何却来拜我?’寺内僧众不胜惊诧,寒山、拾得却携手而去,奔归寒岩,从此不见踪影。后人建丰干桥、寒拾亭、立‘三贤堂’,塑三位大士像以祀之。” 跟随高僧一路过廊进殿,见佛朝拜叩首,一路的慢走轻行。高僧又同我聊起一行禅师的传说:“一行禅师姓张名遂,河北巨鹿人。据记载:‘一行,唐高僧,张公瑾之孙。武三思慕其学行,请与结交,一行逃匿,寻出家。开元中,玄宗强之至京,置于光太殿,数访以安国抚人之道。有《摄调伏藏》、《释氏系录》、《开元大衍历》、《大日经疏》等书。卒谥大悲禅师。为中国佛教密宗之祖。历数、天文,并为大家。’他2l岁从荆州景禅师出家,旋从高山普寂学禅,后从善无畏、金刚智学密法,又参与善无畏译场,翻译《大日经》。精通历法和天文,与梁令瓒同制黄道游仪,发起在全国12地点进行天文观测,用以重新测定150余颗恒星的位置,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运动的规律。所记所述,比1718年英国科学家提出的恒星运动理论早了1000年。一行根据南宫说等一组的测量,归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的长度。著有《大日经疏》,并修订《大衍历》等。开元九年(721年),因为当时通行的《麟德历》推测日蚀不准,玄宗就叫一行研究诸家历法短长,改编新历。” “一行打听到国清寺的达真法师精通算法,于是不远千里,前来求师。据说达真能推善算,似乎知道一行的来访,他对弟子说‘今日有弟子从远方来此,求我算法。’又说:‘如果门前山溪水朝西边流去,弟子已到。’一行到时,果见来自北山泊北涧因大雨而涧水暴涨,混黄的湍流猛泻而下,与来自灵芝峰的西涧清流汇合于丰干桥下,两涧合流,涧水猛涨,下游一时难以泄洪,北涧浊流遂倒流入西涧,滔滔滚滚,漱石拍岸,从此丰干桥头留下了‘一行至此水西流’的故事。”
|
转自:http://blog.163.com/bai.rong_008.popo/blog/static/21285153200742404831426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