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蛇蟠岛之行

[游记]蛇蟠岛之行

2007-07-27    36wan.com

蛇蟠岛之行

题记〔九月的一个周末,吕书记、俞总带领我们《创新》编辑部十余人进行采风活动,开始了梦寐以求的蛇蟠岛之行……〕

没到三门之前,蛇蟠岛在我的想象中充满着陌生和神秘,因为岛的名字“蛇蟠”总让我和毒蛇、野兽、荒野联系在一起,心里不免有一种恐惧、荒凉、冷落的感觉。不知古人为何要取这样一个令世人好奇的名字,带着这个疑问,也带着对蛇蟠岛奇异之地的向往,开始了我们的蛇蟠岛之行。

蛇蟠岛位于浙江东部的台州市三门县,全岛面积不到18平方公里,是三门湾海域中最大的岛屿,也是台州最大的岛屿,而且为国内最大的海岛采石洞窟景区。我们的车子到了码头,导游告诉我们对面就是蛇蟠岛,只见远处一片黑黑的起伏浮游在海面上,小岛在海水中显得模糊而隐约。海风带来了丝丝凉意,洗却了我们旅途的疲惫。终于,离向往已久的蛇蟠岛只有一步之遥了。

车随船出海进蛇蟠洋水面,海面豁然开阔,放眼四望,没有翻滚的浪花,也没有争先恐后追逐的潮头,在大海的宽容面前一切都显得平静而广袤。一艘艘机船驰聘穿梭,偶尔挠了大海的平静。海鸟翱翔,悠闲自由,时而在高空盘旋,时而掠过海面。遗憾的是海水并不是碧波滔滔,也许是刚刚受了台风的影响。远远地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蛇蟠岛已露出了它大致的轮廓。导游告诉我们,整个岛远看象两条蜿蜒的蛇,岛因而得名。另一传说是蛇蟠岛原名龙蟠岛,岛上群山起伏绵延,犹如巨龙盘旋,等风云聚合之时,颇有升天之势。后来被当朝皇帝知道了,不由龙颜大怒,自古以来只有皇帝才能称龙,荒野僻壤哪有称龙之理,随即下令把它改为“蛇蟠岛”。

船行十多分钟,我们就到了蛇蟠岛,迎面吹来的海风带着阵阵浓浓的咸腥味,我深深地吸了一口,“啊!久违了,大海的味道!”因为在其他海边你是绝对“享受”不到这么重的咸腥味的,好在我是个彻彻底底的海派一族,既使再浓的咸腥味也难不倒我,更何况这是一个令人神往之地呢!

上岸,我们下榻渔光曲宾馆,导游小姐告诉我们著名的电影《渔光曲》就是在蛇蟠岛拍得外景,原来宾馆得名于此。

滩涂捉鱼蟹

海涂边不时有跳跳鱼笔直地朝天呼地窜出来,在阳光下明晃晃地一闪,向我们匆匆展示着缦妙的身姿,刷地一声又害羞地躲到水里去了。小蟹“索索”地爬得很快,引得我很想立马下去捕捉一番。海涂上的泥软软的,颇似沼泽地,上面布满了小小的洞穴,密密麻麻,只有拇指般大小。许多蟹个头小得就跟蜘蛛差不多,但十分机敏。明明在前面爬行,但等我一伸手就忽地钻进了小洞,不见了踪影。当你傻傻地还在原来的泥洞边等它出来时,它又在前面的洞口出现了。哦,原来那些小洞就是蟹窝,而且洞洞相连,十分有利于逃生。好狡猾的家伙!那些小家伙好象故意和你玩捉迷藏的游戏,老是在你前面出现,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吸引着你前行。海涂上泥泞的沼泽极难迈步,加上心里又有怕被深陷海涂的顾虑,我根本不是它们的对手。那些跳跳鱼就更不用说了,只能“可望而不可及”了。一番“战争”下来,我两手空空,唯一得到的是身上沾满了海泥,全然没了淑女的风范。同行的男同胞也只不过捉到了少得可怜的几只小蟹,不过后来总算还捡了几只寄居蟹,用矿泉水瓶装了海水养着,当作“战利品”在大家面前着实炫耀了一番。

海盗村探险

我们首先要去的景区是海盗村,它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以海盗为主题的海岛洞窟景区,二十四史是中国的陆地史,中国的海洋史实质上就是海盗史。蛇蟠岛在中国的海洋史上曾是浙江海盗主要的巢穴,在这时里演绎着中国海盗的历史和故事。

我们一伙早已兴奋不已,海盗的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陌生,太富有吸引力了。今天终于有幸可以体验一下“江洋大盗”的生活,了解一番海盗的历史了。

远远地可看到一个用大石块砌成的城堡式的城墙,这就是海盗村的大门入口。在中间的铁锚上刻着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海盗村”,旁边还有一个很大的舵,霸气十足,威压四方。正前方是一组群雕,上书“东海枭雄”。看了旁边的介绍才知这五人分别是东晋的孙恩、卢循;元末的方国珍;明朝的王直、郑艺龙(郑成功的父亲)。他们几个均为中国海盗史上赫赫有名的精英人物。群雕后面的房子都用大石块垒成或利用采石遗下的天然洞窟作为海盗聚集、居所之用。旁边的岩壁上刻有两句话“道不行,乘槎浮于海;人之患,束带立于朝。”不禁使人想起“盗亦有盗”的海盗特色。

进入海盗村内,在我们面前展开的是一部集洞窟精景与海洋文化于一体的独特的海盗文化史。这里的每一个景点都叙说着海盗们在逆境面前不低头,在困难面前不彷徨,勇和官僚作对,劫富济贫,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故事。村里错落有致的石窟被安排得井井有条,居所、议事厅、集会厅、地牢、水牢等一应俱全。桌椅等用具都用石头凿制而成,无不透露出一股粗野之美。前面有一张石椅上刻着“方”字,后交叉插两面大旗,一看便知是海盗王的“龙椅”。男同胞们纷纷上前坐在王位上耀武扬威地表现一番,似乎真有王者之风范,还不忘留影纪念。旁边还竖着一面大鼓,找不到鼓棰,我只好用拳头代替,使劲地一敲,“咚咚——声音洪亮空旷,在洞窟中引起阵阵回声,久久环绕,余音不绝,仿佛看到了海盗们群雄激发的场面。

到了北欧海盗区,这里则汇聚了世界史上“盗”名远扬的“海上魔王”弗朗西斯·德雷克(德雷克海峡的发现者),“海盗女皇”卡特林娜等,向人们展示了西方海盗的情形。在“玲珑飞渡”区则是另外一番风光,导游告诉我们,海盗们把船舰藏在蛇蟠岛边上的一个小岛。小岛内因采石被挖了许多洞,这些洞就成了船舰的天然藏身之处。当出现目标时,他们可以利用绳索从海盗村飞速滑到船舰上,可谓神不知鬼不觉天降神兵。来到“霸王烽火”站在顶端的峰火台前,海风轻轻吹拂,绵绵的群山、广袤的大海尽收眼底,大手一挥,竟有指点江山的豪气。海涂上水面如镜,那是一大片青蟹养殖场。站在峰火台前充当一回了望员洞悉海上的一举一动,想象一下利用“狼烟”这种信号工具是何等壮阔的场面。前面不远处,一路飘扬着黑色镶黄边的旗帜,直到一块巨石前面似乎找不到出去的路了。绕过巨石,发现一个小洞口,瞄身进入,里面却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原来这里是海盗们的老窝,且都是采石遗下的天然石窟。海盗们对自已老窝的选择可谓费尽心机,这个洞窟的自然和人工条件得天独厚,两边洞口都隐藏在巨石后,不仔细看还真难察觉。大家戏说此地可建一个假日宾馆,冬暖夏凉,微风习习,清爽宜人,真是休闲的好去处。

野人洞寻幽

蛇蟠岛盛产江南名石——“蛇蟠石”,石头大多为浅红色,是石雕和建筑的上好材料,供应全国各地建材商,也远销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市场。自宋代以来大规模的采石,在岛上遗留了大大小小共1300多个洞穴,因而有“千洞之岛”的美称。洞内有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的宽敞“穹顶广场”,也有仅容1人的“单身公寓”。听说岛上还有个野人洞,今天终于可以撩开野人洞神秘的面纱,一睹野人的风采了。

远远地看到“野人洞”三个字非常醒目,旁边写着一句诗词“石骨撑空芒射日,野人家住神蛇顶”这就是包定先生的《和蛇蟠岛韵》一诗中的最有名的两句,“野人洞”因而得名。其实这里的“野人”并非如我们先前想像的那些象神农架那种过着茹毛饮血生活的野人。而是指古代的是采石工、海盗和岛民等山野之人。而“野人洞”则是千余年来他们借洞而居,过着清贫的生活的历史见证。

现在,让我们一起翻开它古老的、奇特的扉页吧!

一进入景区,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很宽阔的露天平地,一轮巨大的石磨非常醒目,使人宛若误入了时空遂道,时光倒流进入了原始社会。面对这个石磨,我试着推了一下,纹丝未动,上来了二、三个人帮我,石磨才“隆隆”地转了起来,这就是“野人”们碾谷物的工具,好笨重啊!可想而知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一种沧桑感油然而生。旁边还立有一个“石晷”,一面很大的石制圆盘均匀地刻划了许多小格子,还刻着“子、丑、寅、卯……”等代表时辰的文字,中央装着一根与盘面垂直的金属针。

随着导游,带着对石头的思索,我们进入洞内去领略洞居文化和采石文化,去感受石的雄伟和天然气质。“谁言鬼斧神镂,竟是残山剩水”,野人洞向我们展示了千年斧凿后的“残山”奇迹:由于采石废弃的石宕,形成特有的洞天景观,有的形如巨钟,顶如覆锅,有的又如帐篷,悬崖峭壁,雄伟惊险,有的高低层叠,支洞旁生,通向海底……横的竖的、直的弯的,穿的闭的,水中有洞,洞中有水,各个洞大小不一,千姿百态,几乎没有雷同。洞洞有景,妙趣无穷,神秘莫测,令人宛若进入了迷宫。若没有指示牌,我恐怕很难走得出去,一路上我只得按捺住内心的悸动乖乖地一直跟着导游,唯恐掉队。

看一路洞窟,一路清泉,留一路惊奇,一路赞叹,每到一个景点,似乎已经到了尽头,但再行五六步,却每每柳暗花明,又一幅洞窟艺术呈现在眼前。如此丰富的洞窟资源汇于一岛,实为“东海奇观,神州一绝。”

眼前忽然一亮,原来我们来到了一个大洞前,进口宽敞,洞内极为广阔高大,让人不由自主感到一种磅礴的气息在心境荡漾。洞的顶部有一个天窗,整个洞上小下阔呈喇叭状。突然扑棱棱几只海鸟从天窗飞出了洞口,也许是我们的到来引起了它的惶恐。阳光透过天窗洒下缕缕金辉,洞口藤萝垂挂,风一吹,藤萝就扰了缕缕金辉。洞外蓝天如洗,白云悠悠。洞内三壁凿得异常平滑,只有一面布满了许多小洞洞。导游告诉我们这里的洞窟都采用竖井式开凿的工艺流程。因为这里的岩石较软,但极易氧化变硬,原以为采石是从上而下的,其实不然,此地采石是从下向上开凿的。石块采下来之后是从下往上从这个天窗运出去的,原来这个天窗是充当这么个用途。那布满小洞的一壁则是凿石固定梯子时留下的钉子痕迹。当年“野人”为从石洞里提取石块,竟然要攀上几层楼高的梯子,把石块一块块从这里运出,真是险象环生,令人毛骨悚然。这是古代先民们用自已的睿智和汗水,长年累月开凿出来的千载不绝的宏伟奇迹。

忽然我听到了“哗哗”地水流声,峰回路转,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堵几十丈高的石壁,刀削一般地笔直。壁顶一道巨大的瀑布凌空飞坠,尽情挥洒,气势非凡,雄浑磅礴。崖壁如削,高不可攀,壁上水珠飞溅,浮动烟云。立足潭边,掬水洗脸,心旷神怡,疲劳就在清清的泉水间悄然流走,给人无限享受,令人遐想无边。

接着我们来到了另一个洞,这个洞无不透露出一股宁静与温馨,给人以家的感觉。一壁的墙上有凿成铜钱形状的窗户,屋里摆着石桌、石椅、石柜,室内布置简陋,无不透露出一种古朴和粗犷,但都布置得井井有条。这里的一桌一椅一窗都喻示着这一户野人家算是属于上等人家了,这一切仿佛都在向我们诉说着昔日的繁华。另一面石壁上刻有一个很大的红褐色的“福”字,唯独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这个“福”字是正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导游小姐,微微一笑,卖了个关子:“好景还在后头呢!,这个谜,且等下一个洞分解。”

怀着迫不及待想知道谜底的心情我们来到下一个洞。只见地上有一个小水池,一块巨大的岩石将两洞隔开,只在岩石底部与水面接触处凿有一个脸盆大小的洞,外洞的光线透进来,通过水面的反射,一个倒映着的“福”字就藏在水中,“福”倒即“福”到,谜底终于解开了。好聪明好有情调的山野村夫。

岛上品青蟹

早晨,当我还在睡意朦朦之时,窗外已传来了嘈杂声,透过窗户我看到了海岛景致:陆地和海洋在一轮喷薄的红日下亲密接触,海上波光粼粼,渔帆点点;码头上捕鱼归来的渔船一艘艘停在岸边,渔民们把一箩箩一筐筐的青蟹和鱼儿搬下船来,将一天最新鲜的海的“礼物”在岸边一字儿排开,接着就是鱼贩和渔民之间的一番交易,而后渔民们的一脸笑魇便在吆喝声中洋溢开了。我忙不迭地下楼去看,融入三门人清晨买海鲜的队伍。三门素有“中国的青蟹城”之美誉,而三门的青蟹尤以蛇蟠岛的为最著名,到了蛇蟠岛,不能不吃青蟹,因为那是挡不住的诱惑……。

青蟹是我国珍贵的海产品,营养丰富,素有“海上人参”之称。它全身披甲、张螯舞爪,令人望而生畏,而如今那些家伙平时嚣张硕大的蟹螯已被绳子牢牢扎紧,丝毫不能动弹,全然没了平时的霸气。由于三门养殖的青蟹以海洋中捕捞的小鱼为主要饲料,因而这些青蟹个头大,体壮,膏红,色泽鲜艳,肉味鲜美,弛名中外,享有“三门青蟹横行天下”的美誉。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折腰,清代诗人鲍谦曾作诗:“家家种秫酿春醪,十月红先缸面掏。何物可供郎下酒,糖颓青蟹砺江蚝。”
而我觉得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用在这里最恰当不过了,蛇蟠岛的青蟹着实让人难以忘怀。使人不禁盟生“日吃青蟹三五只,不辞长作蛇蟠人”的奢想。一边接受着海风的轻拂,一边看着潮涨潮落,一边品尝青蟹,再配上一杯上好的佳酿,把烦恼忧愁抛脑后,这该是一种多么浪漫超脱的生活!

蛇蟠岛洞、瀑、水和谐自然,恍若天成,无不透露着粗犷、纯朴、宽厚、险峻,一片野趣昂然,它容纳了世间最丰富的色彩和线条。并且将奇特雄浑的激情融于幽美深沉之中,让人流连忘返。蛇蟠岛之美,在于真实,没有车马的喧闹,没有人世的尔虞我诈。置身蛇蟠岛,幽穴古洞盘曲交错,感受这里海岛渔村与田园风情的悠闲舒适、洞窟精景与海洋风光的浑然一体,寻觅一份返朴归真的感觉,便会以一种宁静、博大和坚忍换取一种除却市侩的心境,进入人生的另一种境界,何乐而不为呢?

转自:http://www.36wan.com/bbs/dispbbs.asp?boardid=7&id=24342494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