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香严寺游记

[游记]香严寺游记

2008-06-27    sina.com.cn

我跟着人群听导游讲,后来发现导游们的解说词都一样,都是现编好的,从佛理来看,错误百出,只是善于抓住游客的心理罢了。游客什么心理呢?喜欢听神奇的传说,也不求甚解,比如香严寺的由来,传说是香严童子下凡化作一和尚,让武则天给他洗脚,武则天给他洗好后,天降大雨,旱情得以解除。和尚然后说自己是香严童子下凡,今日私降大雨,触犯了天条,只求死后把他尸体绑到午门外的大象鼻子上,大象如果歇卧在哪里,就在哪里安葬他。最后大象歇卧在这里,于是人们就在这里建了香严寺。

这个传说倒可以拿来作文学欣赏,但明显失实。武则天信佛,尽人皆知,但武则天不至于给一个和尚洗脚,也不至于相信洗了脚之后天就能下大雨;佛经中有善财童子,没听说过香严童子;假如香严童子真是菩萨下凡,菩萨哪有触犯天条的说法,照佛教的说法,天人也是众生,也要靠佛菩萨救度;大象从长安出发,到淅川不下千里,怎么可能千里不卧呢?现在各地搞旅游开发,编造了很多类似的神奇故事,让游客浮光掠影地看看风景之外,还可以听听荒诞无稽的传说。其实,香严寺的由来,《淅川香严禅寺中兴碑记》记载得很清楚,香严寺为“大唐慧忠国师道场,勅赐长寿,其以香岩传,由国师入塔时,异香百里,经月不散”,故亦称“香岩长寿寺”。

大雄宝殿有三道门,导游说,按照佛教的说法,进门应该男左女右,即男走左门,而且要先迈左脚;女走右门,而且先迈右脚。这个说法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中国寺院的建造,有的山门建成了三个门,是取自佛经“空,无相,无作”的教义,分别叫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这里大殿的三道门,是明清建筑中的常见布局,并没什么深义,先迈左右脚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大雄宝殿前面有个过厅,这在寺院的建造布局上有点特殊,导游说是寺院过去接待官员时,特别为官员开的门,最后导游特别加重语气,祝各位官运亨通,步步高升。游客一听,纷纷蜂拥而入,好像自己是官员一样,似乎经过此门就可以得到官运。

大雄宝殿塑的是三尊佛,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左首为药师佛,右首为阿弥陀佛,这叫横三世佛,因为药师佛为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导游反把这三尊佛当成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其实寺院中塑的竖三世佛一般是这样塑的:过去佛为燃灯佛,现在佛为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佛。

大雄宝殿后面是法堂,中间塑的是弥勒菩萨。其实禅宗的法堂是讲经说法的地方,类似于其他宗的讲堂。据百丈怀海禅师定的禅苑规制,一般是“不立佛殿,唯构法堂”,而且法堂内中央只设一高台,是为了让四面僧众听课方便,可是后世的寺院法堂往往在座后设大板屏,而且把法堂建在佛殿之后,方丈室之前,小寺院又把佛殿和法堂两者兼用。香严寺是把法堂建在佛殿和藏经楼之间,虽失古意,并不失佛制。导游却把法堂误解为寺院执法的地方,把弥勒菩萨比作司法部长,纪检委书记,实在是引喻失义,反成毁谤。仍是错在把各位佛菩萨都当成各司其职的神灵所致。

我默默离开人群,独自看着碑文。通过碑文,我知道,原来香严寺分上寺和下寺,下寺淹没于明代丹江的一次涨水,据导游说,这个水文记录为政府修建丹江口水库提供了重要参考。所谓“千年古刹”,其实是香严寺的名字足有千年之久,寺院的古树大概有千年之久。宋元以来,寺院是屡毁屡建,现存的建筑大概多是雍正年间的,当时的顓愚谧禅师对修建寺院有大功劳。在香积厨的外墙壁里,镶嵌着几块碑,其中有顓愚谧禅师写的诗《春感五咏》,此处仅录其中一首:

欲理归期未得归,青山冷尽旧时衣。

道甘难进宜江海,天护余生且蕨薇。

求友渐空屠狗市,浮家聊卜钓鱼矶。

何年稳趁桃花涨,目遍新巢乳燕飞?

过去,寺院每修建一座殿堂必造一碑,记载其缘起和功德,或者是一些文官的题咏,也要树碑。比如万历年间的刑部主事李荫,写了一些涉及香严寺的诗,也刻碑留念了。仅录其中一首《香严寺同无尽禅师》:

物外恣游览,真成澹宕人。

五香聊拂体,三德可严身。

敷座风光满,逢僧话柄新。

向来缘底事,困顿走京尘?

李荫是方外之人,他的这首诗流露出公务繁忙之余暂得轻松的平静和愉悦。颔联暗寓“香严”之名,颇见巧思。颈联“满”字“新”字,尽管平常,颇合情境,没有真体验是写不出的。顓愚谧禅师是出家人,表面看似乎写的是在家人的生活,我认为实际上是处处禅机,主要记录其参悟的一段心理历程。“归”,不是回家,而是归如来性海,或者说是明心见性之时。尾联用诗句的形式,描述了这种难得的开悟境界。韦陀殿后挂有今人写的一副对联:“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看闲云野鹤万念俱空说什么晋代衣冠吴宫花草,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氛倚片石危栏一关独闭更何须故人禄米邻舍园蔬。”顓愚谧禅师诗中的境界,和李荫的诗、这副对联比起来,真是相映成趣,在一般俗众看来,出家人不过是与世无争的闲云野鹤,这也是令世人羡慕却难以做到的地方。至于开悟的境界,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梦想到了。而出家人,志在明心见性,但描述其参悟过程及开悟境界的诗歌内容,却往往用世俗生活来表达。《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悟道后的高僧和平常人并没什么区别,所谓“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只是用心不同了。所以他们的诗歌内容既是处处禅机,又充满了世俗生活的情趣。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39aa9e01009aku.html488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