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乌镇:步入现代的“古镇社区” 腐败攻略 |
[游记]乌镇:步入现代的“古镇社区” 腐败攻略 |
2008-06-10 zs91.com |
1楼大中小 发表于 2008-4-26 16:58 只看该作者 乌镇:步入现代的“古镇社区” 来源:浙江日报 一个以“二十一世纪展望,人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国际论坛,4月12日在桐乡市乌镇西栅举行。 “西栅的保护,不仅注重古建筑外观的整治,更加注重生存环境的改善。”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认为,当保护历史遗存触及到了更深层面的时候,“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在选择古镇的保护路径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要保护建筑的外观,也要关怀居住者的感受。”这种新的“古镇社区”的理念,使得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不会感受到与现代生活的隔阂。这里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观光博物馆”,而是一种功能完备的生活社区。 (1)用粮仓改建的会场 最适合讨论“如何保护人类文化遗存” 十几个乌镇的老人围坐在西栅茶馆临河的桌子边,讨论今年的“野火饭”。 这是这个地方的风俗,立夏那天烧 “野火饭”。“野火饭”类似于一种野炊活动,准备好米和咸肉,还要有笋、豆等辅料,在土坡上掘一个灶或是在平地上用砖块搭一个灶,烧柴生火,煮一大锅饭。 据说,这种“野火饭”,当年鲁迅在茅盾家曾经吃过。茅盾的老家,就在浙江桐乡的乌镇。 老人们在讨论今年食材的准备。“米起码要5斤。”有人建议,大家表示赞同,于是主持人便认认真真地写在记录本上。 来自大城市的游客,对这样的浓重乡土味儿的“集体会议”充满了好奇。这是他们从钢筋水泥林立的地方远道而来,最想寻找的东西。同时,这些保留下来的古老民俗,也吸引了一大批致力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学者和专家。 本月,他们云集浙江乌镇。以“二十一世纪展望,人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国际论坛,4月12日在乌镇西栅举行。 这是一次中法之间的文化盛会,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法国维克多·谢阁兰文化基金会发起,每年在中法之间轮流召开。维克多·谢阁兰文化基金会的*,是醉心于中国文化的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今年,82岁的德斯坦,想要到乌镇来看看。 他发现自己的选择是明智的。当工作人员将一个可以围坐四十个人的超大圆桌,摆在设在乌镇通安客栈的会场里的时候,他知道,在这个地方和许多智慧的大脑一起思考“如何保护人类的文化遗存”,是再恰当不过了。 论坛的会场,是由乌镇早年的一处粮仓改建的。在装饰层面,这里还保留着相当多的传统的中国式的细节,但从功能上看,配备了包括同声传译在内的各种设施,已经是一个完全现代化的会议厅了。 “我们坐在里面,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很舒适,但是它并没有破坏整个建筑。”论坛的中方代表之一,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说。 早在2002年,乌镇就已经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2003年获得了联合国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西栅是此后修复和保护起来的,这片区域曾经是乌镇历史上最繁华的街区。它占地3平方公里,毗邻京杭大运河,由12个岛屿组成,现在保存了72座古石桥和25万平方米的明清时期的建筑。 看整修后的西栅民居的窗户,许多都用上了明清时代特有的“蛎壳窗”,即窗户是用牡蛎壳封制而成。用这种半透明的“蛎壳窗”,既能防水、防风,又能防火。按照今天的理念来看,算得上是真正的环保材料。 专家们对此赞叹不已,称这种细小的历史场景的再现,彰显了最大的文化价值。 (2)上网喝生水看卫星电视 古镇是功能完备的“生活社区” 即便对于熟悉古镇的专家们来说,住在乌镇西栅的“民宿”里,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民宿”就是这里由老房子改造的65座民居式酒店,它们都叫做“客栈”。客栈的外观照样古朴,木头柱子、雕花的格子窗、斑驳的墙,但内里却大有乾坤:可以无线上网的宽带、收得到“国家地理频道”的卫星电视、可供直饮的生水、“美标”的洁具、A.O.史密斯的电热水器……星级宾馆的设施,这里几乎完全具备。 “西栅的保护,不仅注重古建筑外观的整治,更加注重生存环境的改善。”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认为,当保护历史遗存触及到了更深层面的时候,“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一个古镇,除了用来观赏,是不是应该还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生活享受?乌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对他亲自实践的这种“注重生活品质”的历史街区,颇有自信。 他说,在抽水马桶代替木制马桶的时代,即便在晨雾中河边涮马桶的场景多么具有审美情趣,这种曾经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已经消逝。“村镇生活的历史形态,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 邵长英也已经不习惯以前倒马桶的生活了,尽管她在这个地方嫁人,生下了女儿,再看着女儿长大,工作,嫁人。几十年的日子过去了,她现在的身份是“津驿客栈”的“房东”。 “房东”是乌镇的一种特殊的称呼,他们实际上是景区统一管理下的民宿酒店的管理员。景区销售公司的副总经理刘慧洁说,“房东”大部分是回迁的原来的住户。他们的老房子收归国有之后,内部都经过了整修和改造,一幢老屋里可以辟出三到五间客房。老屋原来的主人,还可以生活在这里。除了负责客房的清洁整理工作外,还可以经营一些餐饮。 所以,“津驿客栈”就是邵长英以前的家,如果在西栅景区民宿总服务台里查,它的编号是“西栅民宿51-52幢”。 现在,她照样每天住在这里,隔三差五地在厨房里做一道自己拿手的红烧鸭。不同的,只是越来越多的外乡人能品尝到她做菜的手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就是住在“津驿客栈”的客人。 这是一种新的“古镇社区”的理念,使得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不会感受到与现代生活的隔阂,古镇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观光博物馆”,而是一种功能完备的生活社区。 阮仪三对此很感兴趣,他一谈起这个话题,就滔滔不绝。乌镇正在进行的这种有创意的实践,他觉得可以保护历史与人类生活进步的和谐统一,“将成为中国古镇保护进程中值得推广的典型”。 (3)在古堡的床垫下铺稻草 遗产保护在于留存更多的生活细节 邵长英穿着家常的衣服,操着一口乌镇口音的普通话,给客人端上来的也是家常菜。游客们喜欢这种“家”的感觉,乌镇的“民宿”会成为一种实验性的样本,它的内部设施很现代,却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细节。 这和蔡方柏在法国卢瓦尔河谷古堡里的体验,有着几份相似。这位前中国驻法国大使,在富丽堂皇的城堡里,发现了床垫下还铺着稻草。城堡的经营者,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几个世纪前的氛围和感觉。 对于这些,50岁的法国作家格萨维·帕迪叶在这次“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最有发言权,他的另一份工作是卢瓦尔河谷香波城堡的行政总管。 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法国王室从巴黎迁到了卢瓦尔河谷地区。于是,在后来将近一个世纪,卢瓦尔河谷成为了法国的政治、文化中心。2000年,卢瓦尔河畔的城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帕迪叶说,今天在卢瓦尔河两岸的森林和葡萄园间,点缀着几百座城堡,香波城堡是卢瓦尔河谷中所有城堡里最大的一个。 这一次,德斯坦也很想听一听帕迪叶的经验,在法国阿韦龙地区,他拥有一座以自己的姓氏命名的“德斯坦”古堡。近日还有消息称,这位法国前总统正在准备出售一座15世纪的古堡。这座名叫“瓦赫瓦丝”的城堡,是德斯坦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想要卖掉的原因是他很少居住在那里,而闲置的古堡维修费用相当昂贵。 古堡的维护,是法国人多年面临的难题。一座城堡的保护和修缮,需要大量资金。同时,很多城堡的主人就连修改一个窗钩,都要经过专门机构的批准,而且要由政府指定的建筑承包商来执行。 但是他们认为,城堡是法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一种责任。但是保护不该是单纯的、孤立的,而应该将保护和振兴的支点,最终落到旅游与文化上来,希望能给公众带来一些文化享受。于是在法国,利用城堡举办演出、展览等各种文化活动相当普遍。 |
转自:http://hd.www.zs91.com/thread-203499-1-1.html40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