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乌镇 |
[游记]乌镇 |
2008-05-22 sina.com.cn |
乌镇——古韵奇香 谁曾想到,一篇关于法国影星曾去过乌镇的报道及照片,一部在乌镇作为外景地拍摄的电影,把小小的江南古镇——乌镇,重新介绍给世人。在繁华都市饱受喧嚣的人们,似乎发现了一片静逸之地,纷纷蜂拥而至。影视界更是纷至沓来,汲取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精华。使江南水乡古镇——乌镇,立时名扬四海,水乡沸腾了,失去了往日的平静与安宁。 乌镇的历史渊远而流长,据说可以上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古时的乌镇是吴、越两国的接壤之地,吴、越两国必愈争之。 从地图上看,乌镇地处杭嘉湖平原北部,京杭大运河西侧,古时为江、浙两省的接壤之地,实为江浙两省交界的一个水路交通要镇。 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市河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历经千年,到了唐咸通年间,始称镇,至今已有千多年历史。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两镇,河西为乌镇属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解放初年从新勘界,市河西的乌镇划归为桐乡,青镇和乌镇从此合并,统称为乌镇。 乌镇是名副其实的水乡之镇,市河穿镇而过,另有两条小河环绕小镇,穿镇市河与环绕小镇的小河巧妙地相连而通,在镇内交织蜿蜒而过。 水乡乌镇,是以古石桥众多而闻名。谁会想到,历经千百年来的历史历史沧桑,风云变换,至今仍保存下来数十座石桥。 水是乌镇的脉络,桥是乌镇的脊骨,没有了桥,乌镇就失去了它独有的韵味。据传旧时的乌镇有百步一桥之说,兴盛时竟多达百余座石桥之众。遗憾的是,今人却没有眼福,已欣赏不到乌镇旧时的桥桥相绵延盛景,体验不到漫步于百桥之上,观日出月落;荡舟穿梭于众桥孔之间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 岁月的侵蚀,飞速发展的现代交通,使古老石桥的命运受到挑战。岁月磨砺之中,使一些古老的石桥,失于修葺而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现今遗存的古桥中比较有名的石桥有浮澜桥、桥里桥(通济桥和仁济桥的合称)等。有的石桥由于损旧严重,经重建后已经为钢筋水泥桥。与古桥相比,显然失去了古色的韵味。 如若把“水”视为乌镇的脉络,“桥” 据传宋室南渡后,杭州一时繁华起来。仅距杭州近五十公里的乌镇,被有识之士视为风水宝地,纷至沓来,在此营建宅第和私家园林。致使乌镇逐渐步入兴盛。明清时期,乌镇的宅第及私家园林建筑则进入鼎盛期,曾达十几所之众。宅第及园林中尽设楼台亭阁、假山流水、名贵花木;精巧别致,拍案称绝,叹为观止。其中的代表作应属“庸园”。然而遗憾的是,“庸园”而今已经灰飞烟灭,轮为历史的尘埃。 值得庆幸的是,清末名吏夏同善的《翰林第》保存下来了。此宅第原为夏同善继母肖氏之所,儿时的夏同善经常来往于杭州与乌镇之间。肖氏视夏同善如己所生,夏同善对继母亦如生母一样孝顺,母子关系甚嘉。肖氏家中的丰富藏书,亦对学生时期夏同善的学业,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故此,当夏同善考中进士,被钦点翰林后,作出了出人意料的决断,将钦赐的“翰林第”匾额悬挂于肖家厅堂之上,以此报答继母肖氏的养育之恩。 在这座建筑面积逾千平方米的集传统民居与江南园林为一体的宅院,虽其规模不很大,但屋宇齐全,经修葺后,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风貌,体现出浓郁的江南特色,不失为赋有人文气息的景观。 民间盛传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之故事,更使《翰林第》披上神秘的色彩。演义出诸如“夏府求情”之类与这所宅院有关的故事。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9d1d1010008jc.html20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