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江南古镇之乌镇篇(二) |
[游记]江南古镇之乌镇篇(二) |
2008-05-22 sina.com.cn |
一 下午,车才抵达乌镇。 对于乌镇我是醒着的来,不像西塘。 西塘,是用我的嗅觉梦幻出来的,结果,西塘确实没有让我失望。 而乌镇,23集的《似水年华》让我对乌镇可以这样形容:日日逼视,竟烂熟于心,待后来真的到了乌镇,如旅故园,旧地重游,熟门熟路,仿佛在踏访一个陈旧的梦境。 然而乌镇没有我想象中的美,乌镇也没有我想象中的不美。美是因为乌镇留给了我记忆的人文感动,不美是因为乌镇没有我想象中的原汁原味,或许是因为我对乌镇有一种绝望的苛求。 然而乌镇也没有我想象中的大,乌镇也没有我想象中的小。小是因为乌镇的景区,一溜小跑,十几分钟即可逛遍,不小是因为这里曾经出过几代文坛的重量级人物。 于是我就这样一路思索着,一路晃晃悠悠跌进了乌镇。 二 如果说西塘是恬静古朴的,那么乌镇是灵动美丽的。 如果说西塘是淡雅醇厚的,那么乌镇是精巧执著的。 如果说西塘是儒弱慈祥的,那么乌镇是雍容可亲的。 这就是乌镇给我的第一印象。 比之西塘,乌镇在现代人的脚下尤显得仓促与急躁,乌镇对其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也较为花大了气力,此外乌镇还建造了许多仿古建筑。因此乌镇是美丽的,因此乌镇是干净的,因此乌镇也注定不再沉寂了。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在天边、周际徘徊逗留的时候,乌镇早早便迎来了它踏访者朝拜的脚步。而乌镇的早晨总会给人留下一种淡淡的随意与幽静的听觉,因此来乌镇,最不能错过的当然还是乌镇晨景的自然回归与朴素的祥和。 在乌镇最主要建筑是两条古街,即东大街和西大街,东大街已在九九年被开发,按照旧时江南水乡的格调重修,因此到乌镇旅游主要也就是指东大街(东栅)。而西街则保持了乌镇原有的残零原貌。缓步东街,站在小镇的街头,看着一条条青砖黛瓦白墙,配着幽幽的深巷,在晨曦阳光的妩媚之下,静静地照在巷子里,宛如是走在时光的隧道之中。沿街两旁,时不时会冒出有一些仿古的作坊,呈现在你的面前。在这些作坊中,有制作狼毫笔的,有批发蓝印花布和濮绸羊皮的,有售花雕竹扇纸伞艺术品的,有卖杭白菊、姑嫂饼、熏豆、撑腰糕的,也有贾曹公生酒的等等风物特产,应有尽有。通过在这里,你还可以买到乌镇昔日的繁华和辉煌的景象。 进得小街,望着千年的青石板被窄窄地挤在中间。两旁是久远的木式结构老屋,有着记忆往事镂空的门窗,和雕琢精美细腻的人物和花草,陪着屋里的主人不知走过多少春秋与冬夏。那一丝丝从纺纱机上走出的洁白线条是年轻的妈妈用她们的青丝把它们纺织成白的,于是年轻的妈妈老了,她们髻着白发,住在小镇上,过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日子。于是乌镇的河水静静地淌着,一年、两年……许多年以后的某一天,河两岸的小木窗“吱呀”一声响,支起了多年封闭的一扇扇木窗,窗内露出一抹抹青春少女的娇俏面容,于是我不禁呆想起来,那可不是白发老妈妈前世的容颜吗?于是乌镇年轻又老了,老了又年轻了,一代两代,乌镇终于铸就了远古的遗韵——唐代银杏,六朝遗胜,梁时古寺,清朝戏台……还有那一座座雕梁画栋的高墙深院赫然而立,摆着大户人家的威严与尊望。 当我和友人信步东栅景内,便惊讶于东栅的景区无线绕空,无店铺扰客,一切都在安而有序之中进行。每每路过一座古桥,遇到一只过往的船只,便会想起儿时读过看过的江南古诗古画的情境,心中就会美得不得了,梦幻着有一天自己也能站在千年以前古人站在的同一座桥上,同一个位置,同样是夜晚,同样是皓月当空,然后昂首凝视天际,像是若有所思,不久就会一首、一篇或是一幅传世之作留予后人。今天我终于路过了,也终于站在古人以前站过的桥上,却发现我没有他们的才情与气度,于是我只能默默地对着古桥吟起千年前的古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叫吹箫。’‘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于是我又想起唐"韦庄《菩萨蛮》的词:“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是啊,江南好,江南老,江南古物胜新少。乌镇就是这样一个“老屋老街老人家,沿河桨声伊呀呀”的地方,让人醉,又让人累。累是因为我们的脚步背负不起这样的久远年代;醉是因为我太爱这片土地,借诗人艾青的话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乌镇。今天又用黄磊《似水年华》里的旁白说:“这里的美(乌镇),是令人迷失又令人绝望的美,是年华逝去时留下的痕迹。”因此,只要你一个不小心,你就会发现,自己竟然是住在千年的文物里,睡着千年古董的老床,端着明清时期的瓷碗,站着是年代久远的青石板,也许是唐宋,也许是战国,也许还是春秋的。 然而,在乌镇的众多景观建筑之中,最让人羡慕,也最让人想说的莫过于乌镇的水阁。水阁应该说是乌镇独特的水景之一:“家家面水,户户枕河。屋檐相连,沿河而居。可谓是:人在屋中住,屋在水中游。”水阁源于“下岸”居民住宅。原来古镇的住宅还有“上下岸”之别。据史料记载,乌镇的街道都是沿河而建,临河的一边称之“下岸”,而街道的另一边则称之为“上岸”,上岸民居一般都是富家豪绅居住的深宅大院,因此临街宅室有二、三间,进而纵深四、五、六间,这就是所谓“登堂入室”,不辞深邃之意。而下岸民居则是“人家尽枕河”,居室的一半延伸至河面,下边则用木桩或者石柱等物支撑在河床之中,尔后其上架横梁,中搁木板,然后在水阁突兀部分的河中三面设窗,窗旁留门,门外有阶,阶延至水里。因此可临河打水浣衣,亦可临河淘米洗菜。而支撑水阁的石柱木桩,可以用来泊船系舟。探身窗外,便可看见过往船只,有卖菱卖藕的、有卖虾卖米的,有卖果卖菜的。一艘艘装满新鲜货物的舴艋小舟满河飘游,沿河叫卖。阁中居民要想购物,只要轻轻招呼一声,通宝们便移舟相就。要是船上的人饥了、渴了、想歇一会,他们便泊舟水阁,上岸吃点点心,或在水阁的茶馆里沏茶闲坐,聊上一时半晌。待到傍晚,市河里忽然来了许多渔船,船舷上立着几排鸬鹚。因此,让我想起初小读的文章——渔家与鸬鹚的故事。今天想来,还真当趣事,当渔家用桨在船舷上敲梆梆,那些鸬鹚便抖着翅膀,嗖,一个猛劲潜入水中,不一会儿便抖着水珠上船,往船舷一吐,尽是一些活蹦乱跳的鱼虾。没想到十几年前像是在梦里读过的文章,竟是发生在这样的江南水乡,竟是发生在这样的水阁人家。 乌镇的水阁,从明代开始,至今还保留着两个柱子在河中,梁上铺木板。然而随着苍茫的岁月与历史的变迁,市河中的水阁已经明显减少了。有的毁于兵家时期的战火,有的圮塌于年久失修,有的是在市河的拓宽中拆除,于是留下来的便变成了经典,便变成了感慨之声,便变成了东南西北客们羡慕的居家旅游之所。因此每当夜幕降临,我常常在想,要是有一天能够在这样的水阁人家居住,夜夜凭窗而观,看万家灯火,看水面漾起的粼粼波光,看河面舟楫寥寥,看窗外一幅幅自然绮丽的画卷,然后铺张蔺席就地而卧,在午夜梦回时分,听木板下的流水潺潺、听过往船只划起的水声訇訇,那将是一种神来之韵的生活。这就是水阁,这就是枕河,这就是所谓“此居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枕’”的水阁人家。 三 翻开《乌镇镇志》,大约在六千年前,乌镇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而乌镇成为水乡古镇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一直以来乌镇都是以水兴镇,以水成市。乌镇地处浙江北部的桐乡市北端,与江苏吴江接壤,西邻湖州。和周庄、同里、甪直,西塘、南浔号称江南六大古镇。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b3639010007yj.html25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