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困惑和不安,进入乌镇的西栅景区,感觉它的入口设计的比较有特色,乘摆渡的方向有个腊像馆,描述的都是水乡生活的场景,活灵活现,隔河眺望渡口对岸,华灯初上,水乡变成梦幻之城,摆渡过去,也就几分钟的光景,已经感觉眼珠子不太够转了,这是梦里的水乡吗?这是比梦里还美的千回百转的水乡!乌镇之美,其实任何文字的描述都是苍白的,整个景点内看不到一根电线和电线杆,沿街的老房子,一扇扇乌色的木门,透出岁月的沧桑,从外面看,民宿一色的古朴典雅,而内部的装修却是极其现代,住起来很舒服。瘦瘦的一条水巷,手提铜锣巡夜的更夫,出没老街,乌镇的夜,凉爽清冽,燥热褪去,骚动平息,连灵魂也被洗刷清凉,我喜欢这里的水,老屋,水阁,石板路,小巷,喜欢这种小而精致的感觉。吃晚饭的时候,房东就告诉我们现在有露天电影,但顾此失彼啊,我们终究错过,错过了坐在露天庭院里看大戏的那种享受。饭罢,沿着石板路西行,巷子的左边是一溜围栏和码头。走上前去,手拂凹凸的木栏杆,不由生发感慨,“雕栏玉砌应犹在”,当年是怎样的一种光鲜呢?这里曾留下几许动人故事?曾停留过多少船只?曾带走多少期盼的目光?我的思绪漫无边界的飘扬,仿佛可以听到那熟悉的歌:“阿娇摇着船,唱着那古老的歌谣,歌声随风飘啊,飘到我的心上......”。夜阑人静,选一处绝佳的临河美人靠,和同伴打开葡萄酒,点上蜡烛,仿佛为了配合我们,乌镇的街灯就在此时恰好熄灭,顺水飘远的蜡烛摇曳着茶黄的灯光,不甚闪亮,却是晶莹,这种意境,人生能有几回? 清晨,推开古老的木门,阳光洒进来,躺在床上就可以看到一叶叶轻舟摇曳而过,鱼鹰神气的站在船头,一丛丛芦苇迎风招展,白色的花絮上有晶莹的露珠在闪烁,品一口清爽的杭白菊,不禁想象英当初在这个房间里,斟茶的时候思绪里飞扬的是什么?文敲房门时又是怎样的心情?出房门再看乌镇,屋檐相连, 青砖乌瓦,鳞次栉比,这样一个千年古镇,这样的石板路,在一个明媚的清晨,只有一个人走过,是很奢侈惬意的,先去了茅盾文学院,和其他江南水乡比较,最大的区别是乌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踪迹,这个小镇,在历史上曾出过64个进士,161名举人,这里也是茅盾的故乡,生于斯长于斯,故乡的水滋润了茅盾的心田,茅盾也给予了乌镇莫大的荣誉,文学院里留有茅盾的遗嘱,有历代茅盾文学奖获奖者魏巍等的手稿;依次前行,途经乌陶吧、戏楼、老邮局、酱鸭店、三寸金莲馆、药铺、红焖羊肉面馆、文昌阁,老邮局至今仍照常营业,我们进去买了一些明信片,工作人员给盖上七种不同图案的印戳,门口斑驳的邮筒泛着古铜色的光,无声诉说着它的历史。酱鸭、三白酒(所谓三白,《乌青镇志》上说:“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杭白菊茶、乌梅青、臭豆腐干、红焖羊肉都是乌镇的特色小吃。坐在桥边看风景,不由就想起戴望舒的《雨巷》,于是清清的河水上便飘逸着一种浪漫、超脱的情致,同行的Y坐在河边,精致的脸庞,晨光中闪光的发丝,这不正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