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乌镇 |
[游记]乌镇 |
2008-05-22 sina.com.cn |
乌镇——1985 2007-04-09 22:48:16 大中小 1985年5月的一天。 早晨的阳光有点妩媚,但也把原本就坑坑洼洼的沙石路显示得更为清晰破烂。一部老旧的菲亚达就在这条路上颠簸,左摇右摆,不时还会蹦跳一下,车后面跟着一股浓浓的烟尘始终不散。我和几个同事就在这辆车上,目的地是乌镇——一个离城市较远的小镇,要去那里拍一部电视专题片,先去踩个点。那天的天气出奇地好,车窗外一大片一大片的油菜花一动也不动,而蓝天下的几朵小白云却始终跟随着我们。车子好不容易通过了这么一段烂路,但到了乌镇的外围就再也动不起来了。不是车子有毛病,而是整个乌镇没有一条路是可开车的。把车停在镇外,心里自然冒上几丝怨气,要走路进去,不知要走多累多久。 然而,当我们走在清一色整齐的青石板路上,聆听皮鞋与石板摩擦而发出的清脆声响,才体会到走路的味道是那么得爽快和轻松。更没有想到的是乌镇给我们的第一眼是那样的古朴、鲜亮和完美。对于一个从小就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江南诸镇都带有相差无几的水乡文化烙印:沿河倚街的粉墙黛瓦、高耸的烽火墙、拱桥回廊、石埠小船、排门水阁,这并不稀奇。但从乌镇那条叫作常丰街的街口朝深处看,一种久违的惊喜还是飘之而来。这条街三四米宽,两三百米长,乌镇的早市在这时还在延续,四乡人的身影还在晃动,冒着炊烟的点心铺和刚出笼的包子散发的热气搅在一起,在狭长的空间里无拘束地蔓延飘散着生动和美丽,整个视觉效果分明是清明上河图的今日江南版。连成片的店铺作坊一家紧挨一家,仿佛是一口气似地挤满了小街:棕绷铺、铁匠铺、匝桶店、纸花店、中药铺、烧鸡店、杂货店、茶叶店、酒店、茶馆等等。不远处,一个红衣女孩在人缝里钻来钻去,在一片灰蓝色的背景中很是显眼,大概这就是所谓“灵动”的表现吧。中药铺匾额上的字号,是得体的行楷,质朴而厚重,不知出于那个名家之手,字上的金粉都有一两处小块脱落,露出木头老旧的木纹肌理,自由伸展,反倒耐看。应家桥南堍的访庐阁茶楼,一头沿街,一头靠着贯穿乌镇的市河(车溪),风水独占。我对茶馆内外凝望了一下,一位上了年纪的茶客探出头来,操着浓重的乡音对我说,你晓得访庐阁的来历吗?茶圣陆羽来访过,从前茅盾的父亲天天来这里吃茶哩。笑语中带着强烈的自我满足,我也应声连连点头,报以赞许的微笑。我们知道这样的千年古镇,每每都有个曲折好听的故事,它包容了太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眼前的“拥挤”,可能还“不堪”,在这里是繁荣和欢乐的表白,更是人气和灵气的集聚,也是我们之所以惊奇兴奋的缘由。 乌镇地处两省三市七县的交汇点,相对偏僻的地理位置和落后的交通使乌镇在八十年代的头几年依旧承袭着老祖宗千年留下来的风俗旧貌。说它是旧江南的缩影或活字典,都是不为过的。接下来的行程都证明了这一点:茅盾故居的端庄、修真观戏台的仙骨、六朝遗胜的古风和唐代银杏的雄姿。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乌镇像个被遗弃的孤儿,它没有醒来。好在它还没有醒来,我想。 茅盾故居是我们重点要去的地方,它位于乌镇观前街与新华路交接处,是当代文学巨匠茅盾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笔名。茅盾故居还在陈列布置,准备在一个多月后(1985年7月4日)茅盾诞辰八十九周年之际开放。整个故居面街南向,是一幢四开间两进深砖木结构的旧式楼房,共16间,面积四百多平方米,和其它江南民居无异。在两进楼房后面是茅盾曾祖父建的三间平房,约一百多平方米。1933年夏,茅盾亲自主持翻建为三大间,东为储藏室,中为卧室及小客堂,西为书房及会客室。此后几年中茅盾曾数度住在这里写作、读书,并作为起居会客之所。据说,1935年秋,茅盾在这里完成了中篇小说《多角关系》的写作。平屋外面空地有茅盾当时亲手种植的一棵棕搁和一丛天竹,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在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多角关系》、《霜叶红似二月花》、《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乌镇的影子,读到乌镇的方言,闻到乌镇的气息。在陈列室里我特别注意到茅盾13岁写就的两本荆川纸的作文本,内容大多是史论,共37篇文章,字迹清秀道劲,行文流畅。从这些留存的作文中得见,茅盾少时便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教师在批语中极力称赞他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932de010008rw.html22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