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恋乌镇 |
[游记]恋乌镇 |
2008-05-22 sina.com.cn |
迅即而过的是绿的花坛,高大的建筑物。一切梦想和神志都行进在路上。“乌镇”——着一身素衣,呼吸着唐宋的诗韵,依稀站在眼的尽头,含笑招手! “斜风、细雨,慢吹蓬船,木房、江水,语对青石。”心里的江南,和诗有关,和情有关,和一切完美的情怀相配比。终于下车,站在这个恍然熟悉的古镇,心里竟是紧紧的一缩。 在三轮车夫的指点下,我走进了真实的乌镇。一边是京杭大运河,缓缓的江水,柔柔的柳枝,偶有货船“突突”地响过,掀起重重涟漪。思绪也做了一叶不系之舟,摇摇晃晃的让视线无着无落。多少烟雨,多少梦,古往今来的都是女子的清愁,点染了这一江浩淼啊。那画里的乌蓬船飘远了,终于隐没在岁月的尽头。只有那些真情真性的人儿,做了梦,做了收留的港湾,让一切美丽往返在梦里梦外。 另一边就是旧时乌镇,现称“南大街”,平平仄仄的青石路面,街道两旁是古旧的木板楼。“烟柳如碧丝,柔桑低绿枝。小桥春水情,梦回芳草思”,任脚下的鞋跟轻轻敲打着路面,领略那“开门白水,侧近桥梁”的风韵情调。驳岸拱桥,双樯长橹,耳边不觉想起古人的诗句:“吴水依依吴水流,吴中舟楫好夷游”。仰天,一抹云彩,缓缓的飘过天空。我仿佛听见商贩、车夫的喊叫,听见红楼嬉笑,筝曲作愁。一切繁华,甚至不及一阵风,轻易就飘远。这古镇,如智慧的禅者,淡定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一切,超然于尘世之上。 站在街的尽头,回望之,更多的是老人、妇女、孩子,其悠闲的神情,也适了这一街古镇的气息了。 七月的江南,若无风,潮湿便似无数细小的水珠,自外而内,又自内而外亲密的拥着一切生命。密密实实、细细匝匝,真真切切如了这江南的水性。 行至“张同仁故居”,这是建于公元308的民房,房檐上镂空的雕刻,精致的布局,俊秀赋予深意的字迹,无不蕴藏着深厚的古文化风情,依然穿透着岁月,点点记载当年的寄予和厚托。讲解者为其后裔子孙,一个约四十好几的江南女子,面容清秀,中等身材,站在幽深的古宅前,有一丝恬淡的风悄然吹过。只是言谈间少了惦念和真情,仅仅为每人收费1元,作着简单的讲述。看着她一张一合的嘴,一时让我感到怅然。若真有灵魂,谁在这里日日叹息,谁又在这里麻木的应付着日子的应讨。沿走廊至后院,阴凉、潮湿弥散在古迹依旧的木柱和房顶上,让我恍惚间如同走至一段生命的深境。“逝者已逝”,如了她的一声感慨:富贵终究抵不过三代。面对苍茫和无尽的岁月,一个人,也只有自己的心一路写下自己的经走痕迹,或深或浅的折痕里,除了自己的感受,其它皆为虚妄了。 对江南的向往,夹杂着许多年少的幼稚,就算燕子也非儿时燕。我又能藏下多少哀怨和深愁。江南梦,梦江南,真正走进江南,仍是梦般的虚幻。心底一直期盼有雨来访的行程,走走停停,停停看看。沿街看见一些手工染制的棉布,雅致的旗袍,别样的小包、小布鞋等,颇吸引人。在店主热情和巧言的喊叫声里,我买下了一件吊带碎花布裙。是否真正去穿它,想的不是很多,夹裹期间的是一个难忘的忆念。 倘若说,这一切是一首首未及出口的诗词,就该有月光和酒了。信步走进一酒作坊,“三白酒”是乌镇的特产,它取白米、白酒、白水精致而成。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庆典时,浙江巡抚高仲越选中乌镇陶复昌糟坊生产的“三白酒”列为贡品,进贡皇室享用。“三白酒”以其香气浓郁,酒味醇厚,入口绵甜,回味爽净,余香不绝而名声远扬。作坊里到处是各样包装的酒,有竹筒盛装的,有瓷瓶简装的,更有单单一碗状的石体模样做了容器。无论是怎样的包装,其封面都有画图,或一丛雅竹,或一排竹楼,或一江远水,或几抹青黛,且不说是喝,就是望一眼,也令人醉了三分。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9e68f0100097b.html19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