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乌镇印象 |
[游记]乌镇印象 |
2008-05-22 sina.com.cn |
中 国 乌 镇 从上海西站乘汽车上沪宁高速,两个多小时便来到了文学巨匠茅盾的故乡——闻名江南的水乡古镇乌镇。这里历史悠久,名人荟萃,物产富庶。 乌镇和其它江南小镇略有不同,它在水一方,五十米开阔的车溪市河,自南向北纵贯全镇;街道依溪而建,民居傍水相邻;街屋都上了年纪,虽有的名胜已经修缮,但仍掩饰不了岁月留下的痕迹;老街仅有一线天光,并肩三、四人走在街道上,对面的人便无法走过。 乌镇的历史悠久。据史书上记载,春秋时乌镇是吴疆越界,吴国曾经驻兵在此以防越兵入侵,那时称乌镇为乌戍。南宋嘉定年间,以车溪(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隶属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隶属嘉兴府桐乡县。新中国成立后,市河西的乌镇划归桐乡,统称乌镇。 历史的悠久孕育了古老的文化。市河西畔的唐代银杏如今仍巍然矗立,还有六朝遗胜同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当天我们没有看到这株千年古树和“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的“六朝遗胜”,只是在游玩小憩时,同车来的导游和我谈及。位于乌镇西栅放生桥南面的石佛寺也是乌镇的重要名胜古迹之一,也没去成,导游说,在“文革”中被毁的石佛寺复建后重放异采。古宅建筑中的朱家厅、桂家厅、周家厅、宋家厅等,高墙深院、雕梁画栋,都位于西栅,具有江南水乡民居的独特风韵。建于清代的修真观戏台、立志书院、文昌阁等古迹已经整修,让我们感到,乌镇人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赋予它们以新的姿态、新的内涵。 乌镇地灵人杰,名人荟萃。据地方志记载,仅宋、明、清三朝,乌青二镇考中的举人、进士就有近百人。二十世纪前后近百年间更是名人辈出。文学巨匠茅盾、作家孔另境、银行家卢学溥、政治活动家沈泽民、新闻界前辈严独鹤等等,都诞生在这里,给这个揽古老之胜、水乡之美的古镇乌镇带来了名人文化,平添了许多风韵。 在去乌镇的车上,导游就向我们介绍了乌镇物产富庶,地方特产尤多。而给我印象较深的还是乌镇姑嫂饼和甜白酒。 说起“姑嫂饼”的来历,导游讲了一段传说,颇为有趣。说是百年前,乌镇有一户人家,夫妻二人带一双儿女开了间糕饼店,靠做点现卖现销的小本生意过日子。他们仿照酥糖的配料,用炒过的面粉、去壳的芝麻、熬过的白糖、煎熟的猪油,精心拌匀,放在蒸笼里蒸熟,用模具压制成一个个小酥饼。现在还有压成象棋状装进礼品盒,也有压成动物形体的。当时由于配料精细,做工考究,这种小酥饼一上市就深受欢迎,生意越做越红火。儿子结婚后,为了保住独家经营的生财之道,夫妻俩商定:要保住小酥饼的配料及制作秘方。他们考虑到女儿是人家的,所以,制作秘诀只传儿媳。女儿为此妒意顿生,这天,瞅准嫂子不在时,在配好的粉料里撒了一把盐,边拌边说:“看你还能卖的掉!”可谁能料到,这把盐撒的不多不少正正好,作出的小酥饼,香中带甜,甜中带咸,还多少有点椒盐味,非常可口,那天的酥饼比平时特别好卖。店主查明“事件”后,一改初衷,同意女儿和嫂子一起制作,并将小酥饼的名字定为“姑嫂饼”。从此以后,乌镇的姑嫂饼就出了名。我们一行人在导游的带领下,在传统作坊区内找到了姑嫂饼店,尝了感觉口感不错,大都买了些提着,准备带给家人品尝。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69e1b010005yt.html20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