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乌镇印象 |
[游记]乌镇印象 |
2008-03-18 baidu.com |
乌镇印象 竹风堂主 乌镇给我的印象是幽静淡雅,古风悠然。 这个经典的江南水乡古镇位于浙江桐乡市,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天意注定了她与生具来的淳朴秀丽,古镇从未经受过战火的蹂躏。任风云变幻,时光荏苒,至今依然展示着小桥流水,茶香琴韵,竹露蕉雨,美仑美奂的绝代风华。 粉墙黛瓦的民居极具特色,或深宅大院,或简易木屋,高低错落,参差不齐,看似随心所欲的布局却极具精巧而和谐的美感,似一位胸有成竹的水墨画家将线条的粗细刚柔,墨色的浓淡干湿,点、线、面的结合信手泼洒,把中国画中的远、中、近景表现的恰到好处。斑驳的墙皮和稍显破旧的屋檐诉说着岁月的风雨;狭窄的石板路被多少来去匆匆的红尘客踏得光滑而低凹;唐朝的银杏古树和百年的南天竹记载着年代的遥远。 在曲折蜿蜒的小巷中行走,会发现这是一个文化积淀特别厚重的地方:修真观、立志书院、百床馆、钱币馆及多处大官大商大家的故居,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展示着曾经的辉煌。 偶进一处宅邸,气派的门楼和上面的砖雕匾额及花饰,纹理依然清晰秀美,院内的结构精巧别致,仍能显示出主人当年的显赫和儒雅。不必说正堂的大气和雕梁画栋,单就一处连接后院的过道,也处理的非常讲究,自成一景:白色的墙上前后两个月亮门,过道从门中穿过,门的两侧用青砖砌成扇形的小窗,透过小窗,前后院的风景尽收眼底,青砖铺就的地面平整而洁净,角落里一棵棕色的树,树干弧线一样划向天空,抬头望去,硕大而茂密的树冠像一把巨型绿伞遮住了宅院多半的风雨。 乌镇养育的名人众多,导游指着一处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介绍说,文学巨匠茅盾当年就出生在楼上的第四间房里。我想:在这样一个物华天宝的“灵地”,走出来茅盾这样的“人杰”也不足为怪了。 在曲径通幽的小巷里偶能遇到几家制作蜡染、木雕、“姑嫂饼”的作坊。古老的蜡染工艺被一代代传承下来,蓝色和白色巧妙组合的图案,显示出民间手工艺特有的魅力,尤其是那种渲染的效果,朦胧虚幻中像幽蓝的湖面上漂浮的缕缕晨雾…… 据说镇上的年轻人都去镇外新的地方居住了,不知是有意的安排还是故土难离,古镇上多半是老人在悠闲的重复着轮回的日子,固守着祖辈留下来的老屋,坐拥这道浑然天成的风景。苍苍的白发和佝偻的身影,伴着古色古香的小镇,犹如一首典雅的谣琴,弹奏着和谐的韵律。 最能体现水乡风情的要数穿过乌镇的那条小河。 这个风姿绰约的地方,是古镇的点睛之笔。水与镇相融,桥与街相通。这是一条不宽的河,清澈的河水不知从哪里来流向哪里去,河面上弥漫着淡淡的水雾,乌蓬船在河面上漂泊,头戴毡帽的船工轻松的摇着浆,乌蓬下的船舱里偶而飘出乡间女子别具韵味的江南小调,船头几只懒散的水鸭在惬意的迷着眼睛,在做别人猜不懂的梦。半圆的石拱桥架在小河上,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轮波动的圆月,乌蓬船在圆月中划过,船上的人不知道自己成了画中的风景。 在这里,以河成街,两岸星罗棋布的商铺当铺,酒肆茶楼仍能显示出当年的繁华与歌舞升平。房屋沿河势而建,有几处房屋从岸边建到了河面上,伸手便可汲到清澈河水,青石板砌成的台阶一步步伸向水中。随着这条水街的弯曲,房屋也若隐若现,在圆圆的石桥下向远处蜿蜒的延伸,想不出幽静的古镇深处还有多少水上人家……。几株生长在岸边的垂柳也不甘寂寞,从房屋的间隙中弯下腰来,伸出长长的柳丝垂饮河畔的清露,远远望去,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添加了几抹翠绿。 细心的导游告诉我们:乌镇的街巷仿佛像扑朔迷离的棋盘,陌生人容易走失,但只有找到这条风情万种的小河,搭上乌蓬船,便可穿过石桥顺流而下来到进镇的地方--转船湾。 想远古雅士:邀风流骚客,聚临河水阁,凭栏对酌,诗酒风月,低吟浅唱,共鸣琴瑟。远观落日,畅舒豪情。近望炊烟,笑谈古今……。 乌镇是一部书,一部文化厚重内涵丰富而文笔细腻的史书。 走进乌镇,剥掉虚伪抛弃世俗,坦荡展露着人性的真诚和残缺的心灵。 乌镇,我魂牵梦绕的一方圣地。 ——箫剑 鄃南村人 07.1.21.初稿 2.3.又稿於竹风堂
|
转自:http://hi.baidu.com/%D6%F1%B7%E7%CC%C3%D6%F7/blog/item/73afd4f047ff9ac77831aacb.html16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