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乌镇游记 |
[游记]乌镇游记 |
2007-07-16 sina.com.cn |
走近乌镇,面临的是一盘古典大餐。不知从何下笔…… 浓厚的历史积淀,还未拂去尘埃;众多的人文景观,还未细读精解;更多的枕水人家还未知其与自然的系联。 河水悠悠,一如继往地荡涤着污流浊水。 小桥依然,还是与数百年前一样,承载着人们交往互连。 弄堂还在,数着人们不断前进的脚步,伴着一代代人从童年走到老年。 古屋、名街,顶着风雨霜雪艰难地支撑到现在。跌跌撞撞,磕磕碰碰地一路向前,共同铸造这厚重的历史。 不容易啊!且听我慢慢道来。 曾从一本书《逝水年华》里看到过对乌镇的描写,古雅秀丽的乌镇,似水缠绵的爱情,奇幻唯美的画面……剧中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只经历了六天,以后是长长的思念和爱情。潺潺的流水,静静枕河人家,湿湿的石板路,富有装饰美丽的中国传统的窗棂,素雅的蓝印花布……组成了一个浪漫的散文诗意境。青春、爱情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发生了。 文和英的爱情是纯洁的,他们相处只是紧紧拥抱了一次,以后就是彼此在遥远的地方互相思念着对方,把爱情的瞬间变成永远,其实,每个人都有爱情闪电的瞬间。 看完这本书,一直对那古老的地方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今天终于如愿了! 弄堂的性格。窄窄的弄堂,把房屋砌成一块一块,人的路,屋的界,水的道,风也来凑热闹。 别小瞧这三尺许宽的小弄堂,妇孺平等,童叟无欺。弄堂的性格,宽容大度,直来直去。 她记得你爷爷的爷爷小时候用棒划的痕,她还记得你奶奶的奶奶嫁来时铺的红地毯。 石桥的维系。江南的小桥,是水网的系联。牵动着人们在这网上自由流转。 小桥把林林总总的市井、埂滩、地块,串连起来就如把千万条浮舟串成串,连成筏,成为江南特有的景观。 无论风雷雨雪,都毫不动摇,坚守在两岸之间,接待着南来北往,东来西去的行人。不计得失,无私奉献。 老屋的灵性。这一群老屋,已走了数百年的历程,风霜满面,步履蹒跚。但她们有团队精神,互依互靠,互助共存。所以她们不会倒下,还能凝聚历史继续存在。老屋数百年的高龄,记载下几世纪的辉煌。 那雕梁画栋间,可瞧见历史的文渊;那花格窗棂中,可透视当年的富康;那门第的高低,可推断主人的官阶;那石级、地砖的变迁,可读出家业的兴衰;那屋形的风格特点,可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繁华胜年。这些老屋有灵性也有记忆。就是默默无声。 只要你有耐心细阅其间,就会读懂这无声的记忆库,就能把古老的文化内涵用于今天。 石头的记忆。石头,是古镇的肌肤,是小镇的形象。她们久居深山,然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形式请到了这水乡泽国间,成了这里忠诚的一员。 按需排座次,量才录用场。高个子立桥桩,矮个子垒浜岸;圆者为基石,方者作台阶;厚的为界沿,薄的铺路面;有的雕成花装门脸,有的刻成龙立牌坊;有的凿成臼,有的做磨盘。各尽其能,无所不在,转眼间一起走过二千多年。 日积月累,人们赋予石头文化的色彩,石头也渐渐地产生了灵感。在她们的记忆中,接待客人何止千万。侯门将相就有几百,喜欢来乌镇,走走看看,赋诗填词的文人骚客更是数不胜数,更有甚者,还在她们的身上刻下了无数的印记、文采,各朝各代合小镇成了一部历史经典。 想起了《逝水年华》里的一段文字: 我在这里停留了一辈子 |
转自:http://bbs.eladies.sina.com.cn/g_forum/00/24/03/view.php?fid=335760&tbid=71815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