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记 |
[游记]游记 |
2007-07-16 ytour.com |
南的梅雨是那么恼人,就象天宫里的王母娘娘一不小心弄倒了洗脸盆,天庭便沥洒下绵绵细雨。这雨象雾象水更象湿气,侵润细无声,渗透阡陌人。携着这漉漉湿气,我溶进了这座恬静的江南古镇。 独步逢源双桥,远观青砖黛瓦掩氤氲,近听吴语丝竹展乡音,石板岩块层层铺就,木屋白墙鳞此及彼。贯穿市镇的小河,象一匹朴素的蓝印花布,谦和地翻滚着淌向远方。那上面跳跃的是时隐时现的鱼虾,调皮地在这白底子的布坯上画着涟漪。诶乃橹声伴着渔妇唱起的吴侬小调,轻柔地在这幅乡情画中濡沫开去。 傍河的一侧,一式青石板铺就的街道。磨掉棱角的石板路因人的足踏,青滑明亮,光可鉴人。中间部分明显凹下去,仿佛炫耀着小镇历史的久远。临河处伫立半人高方形石柱一排,石上不经意地凿着两洞,碗口粗杉木从中穿过,就成了简单而朴实的栏杆。 娇小精致的石桥是水乡的特色,座座小桥形态各异,古朴典雅。或春雨带水伏卧两岸,或携树临风拂揽止水。有的敦石青板砌坎,圆熟流畅,淋漓痛快;也有花岗石板铺就,高古简远,韵味无穷;更绝的是深雕细刻,独抱古木,奇姿绝俗、龙飞凤舞。所有的古桥都没有伟岸魁梧的身躯,有的是独特的江南水乡秀骨清象的造型风格。 上得桥来凭阑静思,袅袅的雨丝与弥漫在空气里青梅红桃的果香沁入心扉,是那种清、甜、爽、香古韵盎然的味道,无形之中把你带入《林家铺子》与《故乡》的意境:你真能见到林老板身着蓝士林布长衫,佝偻着干瘦的身躯,为债头奔波的踽踽独行。你真能听到少年闰土瓜地守夜,叉着猹后童稚亮丽的笑声。街衢岸埠,斑驳陆离,早已物是人非;桥上水中,影影绰绰,却见游子争渡,你能深悟这历史的沉重。 提足逾桥,迎面撞见一高墙深院,张着黑漆大门,气势巍巍。打听之下,果为当年声名显赫的“汇源典当”。 五开间的门面,楼上楼下,煞是气派。进得门首,一道三丈白墙赫然挡于眼前,丈二见方大大的繁体楷书“当”字,如血盆虎口,似将所入之主,吞之肚中连骨头也不吐。这道“照壁”是专为落迫的达官显贵,失意的掮客商贾来此一当,而遮羞捂耻。转过墙去便是当铺主事所在,二丈高的柜台一字排开,仰首而视,不见究里,到叫人望而生危。现作参观,可入后台窥察究竟。原来在外看到的高台,里面是个木制平台,由三节台阶相接。顺阶而上,俨然居高临下成了典当行老板,只差手持卜落落卜落落的水烟筒落。眼前浮现的竟然是,大雪纷飞的背景之中,柜下颤颤兢兢站立着的杨白劳,从雕栏格窗中递上来的破衣烂袄,不由得凭生怜悯之心。从柜上下来,最里的一间小屋,神秘而敞亮。靠墙摆放一个象中药铺里有许多小抽屉的立柜,这是专放金银珠宝的“保险柜”,此屋又是老板与帐房先生精打细算或阴谋诡计的地方,自然是闲人免入的重地。屋后有梯直达二楼,这里便是贮藏所当物品的库房。这种尖顶木地板,两面青砖墙开有多扇窗的结构,使所贮物品在多雨潮湿的江南水乡也能保持不霉不坏,充分体现了水乡人民的聪明才智。物事保存的好坏直接关系当铺的财运,因此除了在建筑风格上保证存贮的功能,还要祈求神灵的庇佑,于是在楼梯口正面墙上挖了两个洞,分别供上“火”神福祉和“号”(“耗”子的谐音)神牌位。终年香火不断,祈求祝融兄远离,老鼠弟遁行。 当年的典当行业,按资金实力,从大到小分为“典、当、质、押” 四档。一般典当的期限以18个月为限,在期限内随时可赎回,过期即为“死当”不能再赎。当铺生意兴隆,怎么识别每月每年所当物品是否到期,聪明的典当行就在长长的柜台一头,挂一块例牌,上面取“千字文”中十八个吉祥字,无非是“天地玄黄、日月盈昃……”。每个字制成一个木牌,牌子嵌在例牌上,可顺序推演,每个月使用一个字,处在例牌第一个字的便是本月使用的字。譬如:这个月是7月,轮到“天”字,则在当月当票抬头写上个大大的“天”字,以明示此物是7月典当物;同理,处在例牌最末的一个字,便是本月“死当”。循规蹈矩,一目了然,却是“当字头上三点水,穷人眼中无数泪”。 本行中另外较有特色的是其自成体系的字体,从业人员打进入典当行,就要进行类似现在的职业培训。学习的是典当行业专用字体课本,用于书写当票。为防止当票被篡改作弊,这种字第一个特点是:如同张天师画符,旁人是根本无法解读其意;其二,书写规则从右至左,不顶天尚可,却必须立地,且字与字间不留间隙。从展品看,当票之上飞龙舞凤,拖弋委蛇,其潦草程度真可谓空前绝后。不过到也别具一格,似兼有中国狂草书法与水墨山水画之韵律。 遁着喧闹炽烈的戏剧豉点声,嗅香寻觅。绕过曲折小巷,穿越过街骑楼,经河埠廊坊,在重脊高檐的商铺后面,眼前豁然开朗。这就是小镇的庙前广场,有板有眼的戏曲声正是从此传来。高高的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细看雕花矮窗之上,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古色古香,庄重中透着秀逸。此刻台上正演绎着百年不衰的乌镇花豉戏,村伶班社浓妆艳服,声情并茂,神鬼嚎啕,如痴如狂,把个古镇推演回百年旧貌。 戏台正对是与苏州玄妙观、濮院、翔云观并称江南三大道观的修真观,袅袅香火正是由此溢出。就观门首正看戏的老叟介绍,修真观是北宋咸平元年(998),道士张洞明在此结庐,修真得道而创建。戏台则是道观的附属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修真观与其它道观布局大同小异,无非是道家鼻祖,老子李耳坐其中;得道神仙,论资排辈无出其左右。到是观内几副对联颇堪玩味,门首一幅“人有千算,天则一算”,有道骨清风,乘鹤九天,与世无争的宿命惮念。再看这首“红日无私,贫富一般照顾;青天有眼,善恶两样看待,”到是爱憎分明,彰显善恶。想来历代张狂腐败,贪官污吏,当面是人背后是鬼的宵小之徒在此当汗颜。 从修真观后门出,左转便到了乌镇当年最具权势的“翰林第”。从前后五进房的规格,体会其曾有的哪咤风云气势;看那精雕细镂的那两台红木骄子,无不显示往年幺五呵六官宦人家的不可一世;但见呈弧形宽大的灶台和大理石镶嵌大而无当的园桌,尽显当年大宴宾朋豪气满怀的情景;几净窗明摆设庄重的客厅,能一觑往日文人骚客相聚,琴棋书画,谈今诗、论古文的辉煌。府主人曾做过兵部右侍郎,官享二品,只可惜得罪庭上削职五品,51岁郁闷而亡。可见做官难,做清官更不易啊。 故人已借鹤西归,来者当揽龙自强。出得府第,一路只默默冥想,不料一脚踏入河边人家,这才领略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枕河”。 “家家面水,户户枕河”是乌镇和许多江南水乡小镇相通之处,但此地却有一部分民居用木桩或石柱打入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造成“人在屋中居,屋在水中游”的“水阁”,真是独具匠心。原来屋子靠水的一边完全突兀水中,以至造就三面建窗,从任何一方凭窗而观,河水粼粼,舟楫寥寥,风光无限。欣赏窗前这幅自然绮丽的画卷,水上清风拂来,脚下却是流水潺潺,叮冬作响,真令人舒心悦目,心旷神怡。不由遐想:铺张蔺席就地而卧,午夜梦回,听木板下水声訇訇,一定别有一番情趣。对了,这不就是地地道道的“枕河”------头枕河中央,梦随清波漾吗。由此对少年时读的茅盾所写的散文《大地山河》,有了切身的体会:“……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矣欠乃,飘然而过……。”此乃天上人家。 只顾独自赏析风光,却忘了房东早已热情地沏上了茶水。于是端起泥胎紫砂杯,呷口清茗,真个清冽甘美,这才注意眼前这位徐娘半老的村姑。只见她着本地家染青布装,圆口团鞋,浑身上下出落得山青水落,到也显轻灵温婉、清丽秀美。此刻她正操着柔和动听的吴侬软语,介绍着家乡的典故特产。此地物产丰盈农产品有蚕丝、大米。水产有鱼、虾、蟹、蚌、鳖,尤其以北栅大师桥下的银鱼,更是鲜美可口。风味特色佳肴驰名有:三珍斋酱鸡、姑嫂饼……。有一种小吃叫铁镬,米色、样子象口锅。村姑顺手掰了一块让客品尝。正个入口柔滑,轻轻嚼来,先脆后酥,在舌尖慢慢化去,同时颊口糯香四溢,实在是饱了眼福,再饱口福。 正值中午时分,村姑邀请在此午餐,并将门厅口摆放的菜肴一一介绍。青淋淋是湖菱,黄澄澄是南瓜;园不溜湫的北瓜,园肚细腰的葫芦;张牙舞蹈爪青背蟹,红的发紫大龙虾,活蹦乱跳……林林总总,叫人目不暇接,馋涎欲滴。可惜此行未有在此用餐的计划,只好婉言谢绝。就此起身欲会钞茶钱,热情的村姑,说是没有吃饭不要茶钱。递推再三,似有嗔怒,只得作罢。不仅感叹这方水土地杰水灵,使之民风质朴、感情真挚。难得、难得,在这急功近利的商品社会里。 由于此行主题是到嘉兴的南湖,因此离了农家水阁半天已过,再没有时间再参观“矛盾故居”“杳山堂”“访卢阁”;对眼见的“百床馆”“木雕馆”悻悻而过;急切走在那足有千米长的老街,一间间店铺和民房,残缺的雕花和斑驳的油漆如欲仔细看过,也要半日的光阴。假若折进小巷,探寻民居院落,那时间何来?唉!一声叹息,遗憾!不过心里在告诉自己,我会再来,就为这平和的古朴,更为补就这篇文章的缺憾。 只匆忙掠过,仍有此感叹:乌镇与许多江南水乡古镇,如西塘、周庄、甪直……相比,虽各有建筑风格迥异,人文不同。但其古建筑保存有致,人文景色挖掘有方。上述景点现代工业文明与商业文明已使古镇的整体风韵逊色不少,景点夹杂在繁华城镇中显得零乱,很刹风景。而乌镇在参观的景区内是见不到这种冲突。如你细心观察,在河边的建筑背后,用旧青砖沏着一道古色古香类似城墙的屏障,在这道墙外就是现代化的建筑街道。乌镇人民用这道不经意的做旧之墙,完好的保留了千年的文化沉淀,使小镇溢发锺灵毓秀、朴素端庄,古意盎然。 走到镇口浓浓酒香扑鼻而来,也许是真的有些饿有些累了,便趟进了镇口的名为“公生糟坊”的酒店。这是家保留千年传统,手工酿制米酒的工场兼店铺,以生产本地驰名的“三白酒”而有名。因时间关系,未曾细细琢磨名酒之家酿手法。既已到此就坐定,叫了碗酒酿。农嫂端上,清瓷白酿煞是悦目,鼻不染近已是淳香宜人,轻匙而入甜而不腻,不愧佳酿。 不料, 一碗“三白酒酿”下肚,不喑酒量便有些醉了,蹒跚踱出小镇,雨却淅淅沥沥越下越大,一丝丝一缕缕潲着乡间的清香,仿佛是古镇有意的挽留。依依回首再望,青瓦灰墙烟雨笼罩,小桥流水氤氲溟蒙,完全被一片黛青色的漠漠水幕包裹不再清晰。河两侧石砌的、木排的古屋朦朦胧胧、浓浓淡淡、高高低低,更象一架架古琴次第排开,耳边又响起了绵长悠远的江南清音……窃然一笑,真的又何需再看,古镇风光的清纯从容、平和秀丽、古朴端丽、不造作不都在你心里吗。 |
转自:http://www.ytour.com/club/travel_notes_read.php?id=193415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