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的时候读过《雨中登泰山》,谁知道若干年后,我来了一个雨中游乌镇。本来不想去参加单位组织的乌镇一日游,因为单位人多,加上家属,队伍老是拉的很长,时间又定在星期天.可是我们办公室的人大多数都去,又说去那不是为了看什么特别的景致,只是图个热闹,同事间也可以更亲近些。于是就报名参加了。 周日起了个大早,刚起程的时候,天就下起了蒙蒙细雨,大家有点担心会不会下雨玩的不开心,可是有几个酸酸的文人就说,江南景致最好是带点雨,就象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游乌镇多浪漫啊。油纸伞太重,肯定是不会带出门的,不过大家多数早有准备,看天色不好带伞而行了。于是气氛一下又轻松了起来。车上还是很热闹的,吃东西的时候比讲话的时候多的多,边吃边聊,感觉还不错,完全不管外面是否在下雨.只有几个同事的小孩关心着天气,一路上一会晴一回雨的不停的报告着,象群快乐的小麻雀。 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想我们江苏下雨,可能浙江就会好些了,还猜测说可能到那里就不下了呢,可是大家都好象忘了我们两地的距离并不是很远。两个多小时后,到了景区,雨却越下越大,真有些事与愿违的感觉了。可是停车场上还是人满为患的,到处都是远道而来的游客,心理又总算舒服一些,原来还有那么多人和我们一起淋雨呀,哈哈。 于是大大小小都打起了伞,看上去队伍要比以往庞大的多,剪票的时候分外挤,好不容易才挨个进了入口。说是乌镇,其实参观的就是东市河的两侧。来之前在网上大致上看了一下,从景区入口出开始,饶河一圈,游览就应该算是结束了,剩下的就是自由活动时间,买点纪念品什么的。 走吧,在导游的一声号令之下,大部队开始缓慢的移动,间或夹杂着一些别的旅游团。下着大雨,人太多,一条道走不过来,导游只好带我们反其道行之。景点左侧大多是一些卖东西的小商铺,里面放满了一些小玩意,还有蓝色的土布和帽子,衣服等编织物,还有就是比较有名的姑嫂饼和乌镇的三白酒。右边就是东市河,真正的沿河而居:房子是在河的沿岸,大多数比较破旧了,有些墙体都显得略微倾斜,爬满了绿绿的藤蔓,看上去很养眼.里面的人家象平常一样在忙着他们自己的生活,洗衣服,做饭,看看电视什么的,他们的生活也成了景区的一部分.那会的雨下的又细又密,颇有些不屈不挠的感觉,象及了江南人,外表柔弱,内心柔韧,那是沉淀在骨子里的气质.大家戏称:真可谓是传说中的小桥流水破人家。 我对那些好象都没什么感觉,不象一些北方的游客大呼小叫的,身在江南,这样的景致见得多了。只是机械地随陇长的队伍向前走着。其实移动起来很不容易,路上人那么多,都打着伞,满眼看到的都是伞和脚,傻子一般。 不过还是看了几个景点的,第一个去的翰林第皮影戏,旁边还搭了高台在唱戏。雨声很大,人又嘈杂,唱的什么根本就没到,就看到一男一女两个人嘴巴在动,举手投足之间有些江南风韵。再有就是矛盾故居,看完之后有个印象,那时候能有出息的人大多数家底还是比较殷实的,那时候矛盾住的房子,家具就不赖。大家都想和矛盾先生合影,只好又排起了队伍,可是人太多了,只有见逢插针,看到有人下来就赶紧冲上去。好不容易和同事拍完照片,可是放在旁边的伞被人顺手拿走了,想必也是懒人没带伞吧,现在的人素质太差。正往前挤呢,后面有人大喊一声,小心自己的包包,原来同事中已经有人被偷了,手机丢了。于是大家又草木皆兵一番,互相小心看管起自己的东西来。丢了一把伞,只好和同事共用了,伞算是大的,可是还是半边身子淋到了,又湿又冷,非一般狼狈。 雨下的越来越大,都只好走马观花一番。我们还看了宏源泰染坊,和木雕馆,以及修真观,都很有江南特色。那些景致并不很吸引我,毕竟自己就是江南人。倒是那经典的江南韵味让我想起了小时候。那时侯外婆家住的房子也是那样的,高高的门槛,长长的过道,雕花的门窗,还有我小时候最喜欢玩的天井,那样的熟悉,游走在里面,儿时的记忆好象都清晰起来,就象调皮的我穿着小雨靴,穿着雨衣站在天井的檐廊底下,时不时的跑到外边玩水,把舅舅和外婆气的要命, 乌镇,在南方的我的眼里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它比较完整的把江南水乡的部分景致保存了下来。而我们却把这些早就抛弃在脑后。外婆早已过世,舅舅他们也早就拆迁住进了楼房,我想,有时候他们也会想起那些老房子吧,时间真的很厉害,把很多东西都改变了,如果他们来,肯定也会想起住在老房子的时候吧,那些印象中已经不算清晰的门廊,雕花的门窗,甚至桌椅,床。 乌镇,没有吸引我的景致,却有吸引我的韵味,那些曾经的一切都永远的留在时空的那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