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欲爱还休的乌镇

[游记]欲爱还休的乌镇

2007-08-05    ctrip.com

十月份去黄山经杭州回来的车上,碰见一位在苏州读书并工作的人,说是之前去过乌镇,并介绍说从苏州到乌镇,得到桐乡换车。再之前,去年九月从凤凰古城回来,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什么人拍摄的乌镇的照片,大概是在细雨蒙蒙、烟雾萦绕的日子,照片上的乌镇亦梦亦幻,令人神往。十一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正赶上有朋友从外地过来,便一起去了乌镇。

出了乌镇汽车站,便有人热心地凑上来搭讪,犹豫片刻,还是坐了搭讪者的三轮车到镇上。本来想住到古镇上去,但三轮车夫和其他遇到的人、乃至古镇景区售票处前张贴的通告都在叙述同一个事实:三月份发生一起命案,公安禁止景区内居民开设客栈,只能住外边。于是,就近住了一个所谓的宾馆。

在这里住宿,几乎所有招徕生意的都声称可以带进景区去,从而免60元一张、当天有效的门票,但同行的朋友给带进去之后便被保安盯上了,被困在宾馆老板娘的亲戚家,后来只好放弃,主动退出来。这么来回一折腾,浪费了一个来小时,好在时间宽裕。于是,在牌坊附近的广场上看了会儿当地的花鼓戏表演,转身照了张“修真观”的照片,便去戏楼旁边的餐厅吃红烧羊肉。坐在二楼窗口,给午后的阳光晒得身上暖融融的,几乎有了些睡意。由于时间已经比较晚,便决定放弃进景区,转而沿河到“访卢阁”,然后沿常丰街向南,去老街。

常丰街十分破旧,但相信是原貌。一路南下,到了南大街,在热情的铺主指点下,看了所谓的“三重天”。所谓的大街十分狭窄,载了游客的三轮车经过的时候,只能侧身避让。路边的木板门大多紧闭着,间或开了店铺的,也都不像普通的旅游景区那么迫不及待,一般多是简单地招徕一声。摊在货板上的物品都差不多,不外乎据说用土布做的帽子、头巾以及背心之类,大都是蓝花的,店主个个声称比景区里的便宜,但也不知真伪,因为还没有到景区。

南大街的门牌号渐渐地从三位数变为两位数,两边的楼房突然之间中断了,于是折回去,再看一遍两边显然十分颓败的墙垣,和在店门口呆坐或者跟什么人用方言谈论着什么的老人。除了几群挎了书包的小学生,几乎没有看见稍稍年轻一些的人,而大都是老人,步履涣散,也没有什么表情,似乎岁月的沧桑已经尘封了他们的所有情绪。他们的表情,以及房屋的颓败,都让人感到一种凄凉,虽然是南大街,但感觉上似乎永远都没有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进来。

访卢阁下的小石拱桥上依然挤满了游客,拍所谓的风景或者强扯了风景作背景,拍照留念。天色已经不早,但还是决定去三轮车夫们争相推介的西大街。

从地图上看,西大街很长,而且离得也远。过了北花桥,居然不见桥东簇成团的三轮车。正犹豫是否回去找一辆,远远看见一辆从几部汽车的缝隙里冲杀过来。他说整个西大街正在封闭重新改建,进不去,不过,他倒是可以带着去看一看寺庙,真正的林家铺子,和一株唐代的银杏树。

车子在水泥路上拐了几个弯,便拐进坎坷的土路,到了一座寺庙。没有围墙,所以一下子便到了大殿。似乎叫石佛寺,但不大的大殿正在修缮乃至翻新,地上堆满了水泥块,而殿门却紧闭着。于是,车夫又带着去了一个教堂,教堂上贴了“哈里路耶”几个字。说通看门的老太太,走进教堂看了看,却发现那更像大学里的阶梯教室,前方居然没有十字架或者耶稣、或则圣母的塑像或者挂像,只有一个做了简单布置的舞台。

车子再拐了两拐,远远地看到正在大兴土木的工地,据说那就是未来的西街。但车夫要介绍的却是正宗的林家铺子。林家铺子大概源自茅盾的小说名,隔水是一排大屋,据说解放前属于林姓大户人家,染布生意兴隆,门前的水泊里常常停了运布的大船,而通往林宅的水道是专用的,直通大运河。虽然是隔水相望,看得出旧屋属于典型的年久失修。车夫愤愤地介绍说,本来由一块“林家铺子”的牌子,给摘下来挂在景区门口重新仿造的房屋上,之后政府也就不再保护、更不用说修缮这套旧宅了,现在,只剩下因为西街改造而被赶出家门的一帮老人住在里边。

车夫十分尽职,随后便绕到一处院落,停了下来。正疑惑之间,隔了铁闸门,已经望见一株古树。车夫介绍说,这就是那株有名的唐代银杏,已经一千二百岁,这里原本是城隍庙,文革期间庙被推倒了,所幸古树却留下了。树干十分硕壮,同行者伸展双臂拥树留影,两只手居然都还露在视界之中。

天色已经暗了,于是回酒店稍事休息,然后去“访卢阁”吃饭。选了二楼靠窗的座位。夜风裹挟了寒意,绵绵不断地侵袭过来。访卢阁的灯笼吸引了一些游客过来,不断地有镁光灯得闪烁,却并不妨碍在二楼呷几口温过的黄酒。

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九点。于是下楼,往景区方向去。冷冷的夜色沉沉地笼罩住白天熙熙攘攘的两条狭窄的街道。东大街上有些人影在间或一盏路灯的昏黄光晕中晃动,两边的木屋像秋风中的寒蝉,没有些许生气。偶尔有几家开了门,摊开南大街上已经看惯的所谓工艺品,招徕不多的几个游客。店主个个义愤填膺,说是旅游公司不让他们白天开门,只能到了晚上、旅游公司的保安下班后挣点小钱。第二天早晨进景区,更其深刻地感受到当地居民与旅游公司的对立,这是后话。

虽然白天听说景区内不让游客住宿,而且经常会查夜,查到便被赶出景区,谁知道许多人家都有游客,一家店主平淡地道:两个月才查一次,再说提前就知道他们哪天查。感觉像电影里狡黠的村民对付日本鬼子的扫荡。提出想连夜搬进来,热情介绍情况的店主突然改了口风,说自己家里住满了。河道两边的街道一片静寂,加上在幽暗的路灯中影影绰绰的旧木屋,让人产生一种寂寞与凄凉参半的感觉。

第二天六点起床,六点半就已经进入白天了只有持票才能进入的景区。虽然晨曦还不能淡化木檐下的昏暗,但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一些游客已经执了相机,狭长的东大街里匆匆忙忙地穿梭了。正在细看一些屋角,用外行的目光搜寻可以拍两张改天能增加些朋友间谈资的照片,一位龙钟老太踱过身边,嘴里呢喃着叮嘱:还不快进屋去。老太太的声音很低,但在耳际的震撼力却很大,让人似乎听到杜甫笔下恶吏般的保安狠狠的脚步声在迅速地由远而近。走完长长的东大街,然后在回到前一天晚上就已经打探好的地方。女主人焦急地搓着手,立即掩上门。穿过小小的厅堂,穿过狭窄的一截走道,进入低一个坎的屋子。屋子里摆了四五张桌子,桌子边上已经坐满了表情凝重的年轻游客,总共十五六个人,等着女主人拿五元钱一份的早餐。在长凳上坐下,又过了几分钟,另有两个女孩进来,说是来古镇第三天了,昨天买票逛过景区,今天再来捡点清晨的印象。同来的两位男生昨天早晨已经提早混进来过,今天决计不再躲闪,更重要的是拍些晨景。后来,她们正慢腾腾地喝粥,手机响了,原来男同伴已经光荣被俘,并光明正大地补了票。而老板娘进来,低声叙述了街上的一幕:保安在后边追一个女孩子,守在女厕所门口。过了一阵子,老板娘又进来补充:女孩子已经给撵出去了。老板娘的评语很简单:就跟土匪似的。

这几年突然热闹起来的古镇游,给乌镇带来了商机,但商业利益也在毫不留情地破坏古镇的淡泊与宁静。所幸中国人口众多,不会一下子让所有人都产生厌食症,通过各种手段攫取了特权的利益集团就可以继续利用本应由当地居民共享的资源来盘剥可怜的游客。黄山脚下的宏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七点三刻,老板娘再次进来,如释重负地宣布:他们走了。一直保持安静的屋子里顿时热闹起来,大家起身,来到街上。

幽暗的东大街虽然还在晨曦的影子里,但街道上已经十分光亮了,人也更多了。东大街尽头是一个水湾,水湾南侧有一只很大的平板船,大概有些名头的,但已经成为纯粹的装饰物。没有买门票,自然没有了文字的解说,似乎也不想知道。平板船上竖了高高的标杆,猜想在那上边挂一面酒旗该是怎样的景致。平板船头相对的对岸,是一栋与东大街南侧其他房屋相连的木屋,但油漆尚且没有完全剥落,倒影在平滑如镜的水面上,似乎也更有情致。

像水银温度计的底端一样绕了水泊大半圈的廊庑则相形之下显得暗淡无光。廊庑中间、水泊的东端是一座廊桥,似乎叫“逢缘双桥”,桥面中间有一道木栅,多少算得上别致。走出河道南侧的廊庑,河岸上的依依垂柳对着平静的河面梳理着晨妆,过了一道桥,出现一片树林,在树林深处的河湾里,看到小舟。吃早餐的时候,老板娘特意推荐了大家坐船消磨时光,而且“一条船八十块钱,所以最好凑八个人”,但人虽然凑齐了,船夫却不愿意代买船票,而游客购买船票,则需要出示门票,所以只好怏怏作罢。船夫大概也看穿我们一群人的真面目,不想惹麻烦吧。

回头继续西行,经过一片所谓的商业区,似乎有餐厅以及售卖纪念品、特产的店铺,大多还关着门。河岸边有一间小吃店,似乎专卖两样东西:芝麻糊和锅巴粥,门口放了小石磨,挂着“现磨现煮”字样的招牌。于是逡进去尝了一碗芝麻糊,味道自然比超市里的即冲芝麻糊好许多,却没有尝试据说用大锅文火煨出来的锅巴。或许下次吧。

不过,主观上觉着不会有下一次,因为旅游公司与居民之间的积怨所映衬的一种敦厚民风的阙如,有如骨鲠在喉,让人不能体味到置身古镇的那种舒畅。因为一起凶杀事件,便因噎废食,禁止更受年轻游客喜爱的客栈营业,听起来更多地似乎也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而非治安的需要。

感觉旅游公司或者当地政府所做的一切,是涸泽而渔。

沿着南岸走到景区西端,经过一个就是客栈的骑楼,过河到东大街,然后从另外一道桥回到南岸,在那片树林旁边的水泊的石阶上晒了会儿太阳,看了十来分钟拳师在“拳船”上的表演,然后向东到水湾,过双桥,然后一路沿东大街西行。这时候人越来越多,更多的是成群结队的旅游团,在导游腰间的小喇叭的吆喝下,马蜂似的涌过来,又嗡嗡地逐渐远去。东大街上有几处陈列馆之类,但需要凭门票方能入内,也就作罢了。倒是有一处叫什么“公生糟坊”,居然免费,绕了狭窄的甬道进去,发现一片排列整齐的空酒瓮,空地一隅有一个柜台,在推销乌镇当地产的米酒,游客可以免费品尝一小盅,于是凑了个热闹,似乎有些香气。

折回东大街,发现到处都有身穿制服的旅游公司保安的身影,据说并非疏导拥挤的游客,而是监视被禁止做生意的景区居民,以防他们钻空子。

东大街出口处有一个工艺品、土特产商店,挂了“林家铺子”的牌匾,大概如同三轮车夫所说,是从林家老宅搬过来的吧。新林家铺子对面是茅盾故居,也不知真伪,但正在装修,也就减轻了逃门票的懊恼。

十点半回酒店,十一点退房出来,拦三轮车去汽车站,居然是前一天下午的那位车夫。

江南古镇之一、网络上的图片以及文字使得自己向往不已的乌镇,就这么成为记忆的一个片断了。

转自: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6335184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