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风尘,从北京到了上海,又从上海到了乌镇。从繁华的都市走入这幽静的镇, 节奏由紧张变得轻柔起来,小桥流水,杨柳依依,青石板的路,木门板的房子,还 有那悠长的小巷,让从小在南方长大的我,仿佛走入了时间隧道,空气里带着潮湿 ,含着春天绿色的味道,宁静,温柔,乐不思归。 没有计划的沿着小路走,我喜欢这样的随意。踩着青石板的路,走不远便会有一座 小桥,桥是乌镇的一景,大大小小的四十多座桥,如虹般连着两岸,无缘的人在桥 上匆匆擦肩而过,各奔南北,有缘的人在桥上相视一笑,或是深情对望,这样的小 桥上,发生过许多美丽的爱情故事吧,岁月悠悠,时间总会让人忘却,但这桥、这 流水却沉默地缅怀着历史,忆着往事。站在小桥上看乌镇,成片椽木重檐的住宅, 偶有游人坐着船从桥下行走,带起阵阵涟漪,小桥旁边,是茶馆里的老板用温软的方 言招揽的顾客的声音,来游玩的女孩买了小镇特有的蓝印花布头巾来戴,或小袄, 或围巾,笑着从我身边走过,青春的朝气给乌镇添景致。走进临街卖蓝印花布小店 ,挑了一块头巾,对镜戴上,宛若也是一个江南的小女子。 走下了桥,被茶馆老板热情的招呼进去,茶馆里滕制的桌和椅,木的房梁,古朴的气 息扑面而来,外间早已坐满了人,他们品着茶,尝着小吃,悠闲的交谈,在这样的宁 静的小镇里,人们不再紧张浮燥,一切好象处于世外,一切仿佛都可放下。老板将 我们领到茶馆的阳台,临河恰有一个空着的小桌,我们便临河而坐,点了乌镇有名 的杭白菊和一小碟豆腐干,闻着杭白菊的淡淡清香,趴在阳台的木栏上,听水声悠 悠,小河上的木船斜斜的排成一行,等待着坐船的游人。 路边有不少乌镇小吃,姑嫂饼,三白酒,酱鸭,这几样都是有名的,但还有很多别 的小吃,有一种翠绿色的糯米团里面包着豆沙,老板娘说那是用南瓜的叶子和糯米 粉一起制成的,看起来很象家乡的一种食物,只不过家乡的是用一种叫“艾”(音 同)的草和糯米粉一起制成。买了来吃,软软地甜而不腻,和家乡的味道很象。还 有一种饼,金黄色的,被装在一个1米高的大木桶里,一个一个垒在一起,象是金灿 灿的金元宝,我们去买时,正有两个买主,他们跟我们推荐着这种小吃,还说今天他 们是特意过来买的。尝了一个,果然味道不错,入口很香,馅是一些小肉丁,可能用 油炸过,咸感香香的,很是过瘾。 乌镇的小巷,悠长而又寂寥,不由的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 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寂莫的诗 人,寂莫的我,走在这寂莫的小巷里,任由心绪漫无目的的飘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