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乌镇游记

[游记]乌镇游记

2007-07-16    tianyablog.com

我想,这辈子肯定不会忘了独自一人去乌镇时所受到的那种深深震憾了。那是一个应该存在梦中的世界,是坐在办公室里所无法想象的历史画卷。
去的那天天气很好,因为刚参加完十年一聚的同学会,心情一下子没法平静,我打算找个幽静的地方去呆一天。
在网上查到距离不远的乌镇有点意思,于是第二天早9点多就从上虞坐到杭州的长途车,又转到嘉兴,再转到乌镇。坐车占去了我大半天的时间。后来才知道,根本不用这样转,上虞直接坐到桐乡就行了,桐乡离乌镇很近。
《乌镇志》说:“乌戌错壤地杂,去各郡邑较远,且南则禁海,北枕太湖,四通八达。乌镇当水陆之会,巨丽甲他镇,市逵广袤十八里”。如此风水佳地,乌镇真的是受到大自然的特别照顾。镇志里还说:“按形势统论之,市则六街万户,纵横甚广,无通促湫溢之形。水则叠溆层溪,墩屿常存,有萦拂旋绕之致。大都抗制得其要,有藏蓄而不泄露,亦包裹而不涣散,映带钩连,巨会为浙西冠,非偶然矣。”他们是多么为乌镇这个江南佳地自豪。清朝文人施曾锡曾作《双溪竹枝词》:“苕溪清远秀溪长,带水盈盈汇野矿,两岸一桥相隔住,乌程对过是桐乡。”这是对乌镇地势的最好描述。
在网上查到,宋时乌镇有八景:古山云树,霓水风帆,双溪皓月,两镇苍烟,南郊春色,西林爽气,仙桥野田,佛寺晨钟。自古乌镇,就是一派胜地气象。江南的旖旎风光,古人曾作过无数的诗词,曾经是多少人羡慕的天堂,如在江南居住,很有做神仙的飘逸之气。乌镇,作为江南的古镇,悠闲有味,看来是一个不错的天堂式的地方。
镇志还很自豪地这样介绍乌镇:历史上这个小镇曾出过64名进士、161名举人,茅盾(原名沈雁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文化部长)、沈泽民、严独鹤等名人更是为小镇增添了几分显赫。镇东的立志书院是茅盾少年时读书处,镇上的西栅老街是旅游的主要景点。
到乌镇天已经快黑了,车站口一溜排开很多三轮车。有一个头发有点发白,精神却很饱满的老爷子迎了上来。我坐上了他的车,让这位老师傅带我先转了一下景区外的老街。
老爷子先带我去看了一棵银杏树。沿途还给我介绍它的历史。银杏树在河西岸剧场北面,原先这里还有个庙,叫“乌将军庙”。如今庙已不存,而银杏还是巍然矗立。这棵树要三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古朴苍劲,远在十里外就可以望见树顶。古人有诗云:从祠日暮鸦呼群,访古人说乌将军。将军遗迹不可见,一棵大树撑青云。茅盾也曾在《可爱的故乡中》写道:“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久......镇上古迹之一由唐代银杏,至今尚存。”这棵银杏树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老爷子绘声绘色地讲来,我才知道那是1000多年前唐宪宗元和年间,姓乌名赞的一位乌将军的爱国抗敌的故事。本来这里有个庙曾这样记道:
大树前朝庙,
将军战骨存。






这棵象征着尽忠报国的古银杏树,一直从唐代活到现在,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然后我们去了昭明太子读书处。它位于河西侧,因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曾在此设馆就读而得名。昭明太子两岁时立为皇太子。据清乾隆《乌青镇志》记载,梁天监二年(503年),萧统曾随老师沈约来乌镇读书,并建有书馆一座。后来,书馆塌毁,遗迹残存。明万历年间,乌镇同知全廷训出于对萧统才学的敬仰,便在书馆旧址前建起一座石坊,里人沈士茂于石坊上方题写六朝遗胜、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匾额。石坊为花岗岩,门楼式,高约5米,宽3.8米。因风化残缺,镇人于是集资修缮,加抱鼓石及横梁石以下的方柱雀替。萧统自幼好学多闻,通知今古,以首编《昭明文选》著名于世。乌镇人非常珍惜这一文化遗迹。茅盾在给家乡一首词中曾写下了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的佳句。当时我们去的那个地方,没有别的游人,在那“六朝遗胜、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匾额下,有一个卖当地手工编织品的妇女在那。那些当地的小玩意让我心动,于是也选了一些作为来此的纪念。
老爷子随后又带我去了双桥,还有一些古意尚存的老宅子,看了一些在门、窗、柱、梁、栏等处精美的木雕,也在他的推荐下买了一些当地的腊染画。这里的老屋平静而冷寂,墙角被岁月剥蚀成了文物,一些紫滕悄然无声地爬满了老宅的砖墙。想像着在那老宅子里面,读着唐诗宋词,吟诵着古色的声韵,庭院深深,目送岁月更替,耳边响着敲打瓦屋的冷雨,让我感触万分。我的相机不时地响起,透过木结构的格窗,我领略着那份怀旧的心境。
出来后,他帮我找了一家运河客栈,他说这里房钱便宜,卫生也不错,没什么必要去那些个贵的旅馆。我打听了一下,真的如此。其实在旁边有一家很大豪华的忆江南客栈,我还是听从了他的建议。老爷子又谆谆告诫,晚上别出去,一个人出来小心点等等,心里感动,人情淳朴的江南啊。
于是早早入睡,打算第二天早起看古镇。
第二天早6点多,我起床了,吃了当地有名的羊肉面,(那面里大半都是羊肉,当地人的诚朴可见一斑)经那面摊老板娘的指点,进了还没收费的运河两旁景观处。
所有的景区都是在居民区的中间。早上人很少,大多人还没有醒来。我沿着河道两岸走,有一种感觉,在水的深处和深处,有一个没有醒来的梦。
有跟我一样早起的一两个游客,手里提着相机,小心冀冀的走着,深怕惊动了这里的宁静。
处处是石拱桥,青石板的路。河道两旁,用长长的条石驳岸,感觉非常的清爽。沿河处处是人家。有很多石埠,有石阶连着河岸,也连着各户人家。偶尔可见一两个早起的居民在河边洗涤。想像着古时的浣纱女,穿着古意浓浓的蓝印花布,卷着裤脚站在河边轻轻挥动手中的柔软轻纱,那种景致肯定很美。
河埠廊坊,临河水阁,偶听的橹声矣乃,飘然而过。
河岸两旁有很多的廊棚,我静静地坐在里面的美人靠上,感受着那种悠闲的滋味。这个名字取得真是别致,想像如西施般的美女靠在这里,轻摇罗扇,后面是好看的长廊,不远处是长长的运河,再点缀着一些柳树轻拂,多么绝色的一幅江南水墨画。
水上阁楼亦为乌镇一大景观。茅盾曾在他的《大地山河》散文中这样描述: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飘然而过。水上阁楼是沿河建筑的延伸,在居屋的背后,用木或石桩立柱于水中,架上横梁,搁上木板,搭起小阁。在水阁里凭窗眺望,也应另有一番情趣。
那种水乡的淡,雅,静,美,在这个静谧的早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稍后,古镇的一些老人家起来了。有着沧桑的脸上却是一脸恬淡,无惊无忧,看见游人时一脸微笑。
陆续各处景观开放。你所感受到的,就是一个关于木雕,红烛,书香门第,暗香流动的江南故事。那种微妙之处,实在需慢慢体会。
各式的铺子也卸了门板,打算做个早市。行走在小镇的街头,路人稀少,小铺静静地守候在幽静的街的两旁,里面多是一些古董,木雕和竹刻,特多的是用蓝印花布做成的各式物件,一串串的年年有余(鱼),古式的对襟衣,小孩的饶有趣味的童装。令人目不暇接。
再说老街。老街两侧是店铺和民居林立。地面铺的是一棱一棱的青石板。房子的门和店板都用木板。深浅不一的雕花经常出现在各式木板上,已有些模糊。那黑黝黝的残存的漆色特现岁月的悠长。走在街上,你会发现自己特别的心平气和。这是个平民化的街道,来往的行人衣着简朴,走路却显出心态的悠闲。偶尔蹿出的紫滕,石榴令人耳目一新。随意地闲逛在旧石板上,江南特有的屋檐,老井,城楼,处处呈现出那种唐宋古味。老街的小巷悠长悠长,令人不由想起那首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 …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想着这首诗,仿佛看到一个穿着长衫的年轻诗人,手握着线装古书,行走在深悠的小巷中,偶遇一位丁香般美丽的撑着油纸伞的姑娘,路过身边,只闻足音在石板路渐行渐远。那种偶遇的美丽和伤感,也只有在这种有着故事的小巷才会产生。小巷那些铺满墙砖的青苔,仿佛都是那么的古典。
翰林第府,木雕馆,张家花园,老茶馆,老药铺,三白酒,三珍鸡,白菊茶,蓝印花布,竹雕木刻,千层底的布鞋,柔情似水的蚕桑丝棉,一种江南味道扑面而来。
那一刻,我醉了,但愿从此不要醒来!
走过乌镇,仿如走过一个历史。那些弄堂深处的残垣断壁,诉说着古镇的沧桑岁月,在你冷静的凝视下,时光凝固。

转自:http://www.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21942&PostID=166141138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