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上海日记(6) 水墨乌镇 |
[游记]上海日记(6) 水墨乌镇 |
2008-06-10 163.com |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上海日记(6)——水墨乌镇 4月19日 星期六 阴转雨 今天培训班没安排学习内容,培训中心组织我们前去游赏江南水乡的封面——乌镇。我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掉进了古典的乌镇那幅渐渐展开的水墨丹青的长卷里。 (以下文字摘自网上,要展示的是我的“三脚猫” 摄影功夫) 走过古牌楼,走过老石桥,走过临河而居、枕河而市的木楼老屋,走过遮风挡雨的河上长廊……很难想象,作为一个风尘千年的水乡古镇,是如何躲过那些数不清的劫难的。也很难想象,一个依然要刻意保持宁静和舒缓节拍的现实的乌镇,是如何承载它的子民们那日日递进、声色货利的生存欲望的。我更难想象,一个在封闭和开放中挣扎的小小的乌镇是如何在接纳它每年370多万的客流、包括7万多的海外游人,和每年递增的旅游利润指标的过程中保护自己不受侵害的。 宁静。嘈杂和喧嚣里的宁静,嘈杂和喧嚣后的宁静…… (刻意保持宁静和舒缓节拍的现实的乌镇) (乌镇每年接纳370多万的客流) 没有像周庄那样敞敞亮亮、引人入胜的渔歌在风中高门大嗓地吼响。河里,载着游人的小船却同样来来去去。只有吱吱呀呀的桨橹之声如珠似玉地落到水里,把河面砸出一片细细碎碎、渐远渐浅的波纹。没有朱家角追追赶赶的叫卖惹厌,也没有周庄老街上比熙熙攘攘的游客还多的店铺。岸上,有空地上专门划出的购物街区。食肆饭馆固定在傍河的一条街上,楼上楼下的客满,不是细心人提前预订,就难得等到好位子。不断摆上撤下的流水席,饮酒观景,品茶听波,竟没有猜拳行令的吵闹。 心静。于是人静。这难道就是乌镇的传统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载着游人的小船) (傍河的食肆饭馆) 细细长长的老街里,游人很多,游人也很少。只有绵延了几代的木铺板把那些老屋排比成沧桑凝重的赋体诗、骈体文。年老的居民们已经稀少,他们却依然恋旧怀旧,不愿搬到镇南镇北老乌镇之外的新乌镇里,那些设施齐全的现代化新楼房,并不比歪歪斜斜的老屋、挤挤窄窄的老街更能使他们神往和留恋。没有了那些依存了几辈、几十辈的木门槛、雕花床、石码头,就没有了历史的追忆和酿造,也就没有了那种值得魂牵梦萦、心醉神驰的生活。比起那些在这里再也呆不住的年轻人,他们更愿意抽自己种自己加工的晒红烟,喝当地特产的杭白菊茶,吃老街上的姑嫂饼,到老公生记酒铺现做现卖的米酒烧锅上喝三白酒,穿土织的、蓝印花布做的衣服。并不只是老祠堂里才有的怀旧的情感,是老乌镇最神圣的笔墨,浓浓淡淡,泼泼洒洒,画的都是水与土地、水与村庄的主题。 (细细长长的老街) (蓝印花布的染坊) 在镇中间的广场上,坐北向南的是一座经过整修后规模恢弘的修真观。山门的大门上方却挂了一把巨大的算盘。是算平安?算生计?算岁月?算人生?还是算时代的变迁﹖两旁的对联说得好,“人有千算,天则一算”。知此足矣。坐南朝北的是一座两层楼高的戏台,演三跳,演皮影,也演当地流行的花鼓戏。然而,除了外地的游客图个新奇,老乌镇里的人们图个乐呵以外,已经很难有太多的看客了。
|
转自:http://yezhiqiu823.blog.163.com/blog/static/577544632008430393583740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