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乌镇,以诗意为必然背景 |
[游记]乌镇,以诗意为必然背景 |
2008-05-22 sina.com.cn |
8月11日至15日,笔者应珠海仁恒置业之邀参加了为期5天的“2007仁恒精粹生活体验之旅”,不但参观了上海河滨城、南京玉兰山庄等经典豪宅,也顺便感受了一下长三角地区的风情美景,至今犹迷失在江南的画意诗情里,难以自拔。 诗人们说,江南是所有中国人的乡愁;学者们说,长三角是中国经济的火车头。“2007仁恒精粹生活体验之旅”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游览沪、宁、苏等城市的重要风景名胜。机会当前,当然不能错过。 体验团抵达的第一站是上海。上海外滩的国际化都市气息、城隍庙老街的旧日风情、豫园的清幽氛围,令体验团大饱眼福。随后大家还兴致勃勃地登上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东方明珠塔”,一览黄埔江两岸繁华璀璨的大都市风景。接下来几天,体验团依次游览了南京和苏州等地。南京总统府的雄浑大气、秦淮河的如梦繁华以及寒山寺的钟声古韵、拙政园的幽旷逸致,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最后一站——千年乌镇的水乡情韵。 乌镇可谓是江南文化的精华所在。学生时代读茅盾的文章,在作者简介里总是会看到“乌镇”两个字。那时便约略感觉这个地方有点不一样,风景好,故事多,还出才子。按照图书、影视的经验,也给乌镇编织过一幅有着依依杨柳、幽幽巷弄、流水小桥的美妙图景。这次真真切切地来到乌镇,看到那些曾经在梦里出现过的场景,突然记起余秋雨《文化苦旅》里“文化现场”这个词语。假如说文化的概念太沉重,那么不妨把乌镇视作一个“诗意现场”——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都有几首关于江南的诗词,而且多少年后总免不了要去寻求相关的“现场”来印证,或颔首默认,或摇头失望;接着再去寻找下一个“现场”。如此循环往复,这一辈子也就折腾得差不多了。 不像周庄、西唐发现得太早,乌镇在开发和保护上汲取了前者的经验,尽量做到原汁原味再现历史上乌镇风貌。所以,走进乌镇看看,那些破旧的老房子还是在河两旁黑压压地挤着,房子的木柱、窗扇甚至瓦片,都是从临近乡下收来的旧料;巷子深得一眼看不到头,石板路磨得光滑无比,穿着皮鞋走在上面,的的地响,声音很清脆。小巷太安静了,除了游客,似乎没有别的人,我起初恶意地怀疑这是一座“死镇”,已经没有居住功能,而只是个旅游的道具;直到从偶尔打开的木门和一些半开的窗口看到一些充满皱纹却不失安详的老人的脸,才立刻改变了这种印象。这还是一个可以生活的小镇,只是碰巧风景太美,不得不成为旅游胜地而已。 所谓水乡,一半在水,一半在水之外;前者是虚,后者是实。乌镇其实也有两个。触目所及,是春风杨柳万千条;杨柳掩映之下,是鳞次栉比的灰瓦房,时见酒旗飘摇,这是实的乌镇;依栏而立,看水中小船穿梭,虹桥飞架,屋影横斜,如梦如幻,这是虚的乌镇。虚实结合,二镇合一,才是自古及今无数人诗之歌之、图之画之、影之视之的真正的江南水乡、千年乌镇了。 “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乌镇”。谁到了乌镇,都会被它的淳朴优雅的景致和浓郁的水乡风情所吸引。这里,吴歌越调、桨声灯影、文章锦绣、画檐雕栏,都在漫长的时间里化作袅袅不绝的从容与优雅。踩着光滑的石板路,穿过嫩暖的柳荫,蜇入悠长的小巷里去。粉墙黛瓦、枕河人家描绘着江南优美的风光,百床馆、民俗馆、酒坊、染坊等诠释着江南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茅盾故居、立志书院等展示着江南逸兴遄飞的文采风流。体验团进入小巷之后,三三两两分散开来,或依桥照相,或凭栏看水,或去旁边小店里购物,或下河坐船,听桨声唉乃;似乎都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体味古镇精致而悠闲的生活形态,并把这张“中国江南的封面”小心折叠,藏在心中最柔软的角落,作为永久的记忆。 而我,走进一个小饭店里,拣一个靠河的位子坐下,一边喝着冰冻绿豆汤,一边看水、看船、看房子、看行人,再也不想离开了。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6170f01000bj4.html29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