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博客 > 秦风 > 日志 2008-04-19 | 三林圣堂三月半庙会 庙会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反映了民众的心理和习惯。它的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庙会就是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活动。 周代,百姓二十五家为里,里各立社,称为民社或里社。而社神就是土地神,为民社的精神支柱,民众向社神祈求风调雨顺,就要进行社祭。社祭时要有舞乐。《周礼.春官》:“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若乐八变,则地祗皆出,可得而礼矣;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可见,自古以来,祭神时总少不了舞蹈和音乐。这对后世庙会上祭神、娱神以至娱人的活动无疑是有深刻的影响。所以社祭是中国庙会产生的主源。 我们经常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及老照片中感受到昔日庙会的热闹。在现代生活中,有着各种超市、大卖场、商业街,庙会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甚至已为很多人所遗忘。虽然寺庙的烟火依然很旺盛,那只是人们求平安求发财求升迁求成功的精神寄托。我们已经告别了神的时代,神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祭神对于现代国人来说,还有多少意义存在呢?人,已经能战胜天了,还需要祭神娱神吗?没有庙会,现代都市里还缺少娱乐的方式和场所吗?庙会,他是老人们梦中的依稀,他是书影中泛黄的记载。近年来,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关注。庙会,正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代表之一,是我们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恢复中断了多年的“三月半”圣堂庙会,其情况又将是如何的呢。 周五下午,我偷空去杨思圣堂一睹庙会盛况。 甫入庙会,众多的摊位即让我眼花缭乱,各类美食让我垂涎三尺。庙会摆在圣堂对面的一片空地上,数十个摊位围成一圈,中间的空地则成了儿童娱乐中心,大人小孩在庙会里各得其乐。一些背了书包从学堂里放学出来的学生们,或站着围成一圈在吃鱿鱼串,或三两成伙地逛着摊位。四月中旬的午后已让人感到了炎热,加上摩肩接踵的人群,更让人感到气氛的火暴。场地南侧摊位中间部位,朝北搭建了一个舞台。今天下午,舞台上正好是民间戏曲专场。精彩的各类地方戏剧一出接着一出,舞台下坐着站着,围了两三百老百姓在观看。西方人当年来中国,看到中国看戏台下比台上还热闹,觉得不可思议。西方人喜欢肃穆地一声不响地看舞台上的表演,而中国人则喜欢在看戏的同时达到娱己的目的。观众们随意地坐着站着走着,随着剧情的变化和演员的表演而大声笑着或叫着好。一个乐字,就在观众的心里,毫无距离,台上台下,溶成了一片。 摊位里以卖吃的为主,云南、西藏、台湾、朝鲜,各地的特产都有,还有各类民间传统工艺,如刺绣、剪纸、瓷刻、捏面人等,还有三林的特产,如三林肉皮、酱菜、土布等。不过,所有这些东西特贵。我买了最爱吃的朝鲜打糕、三林酱瓜等不大买得到的东西。 庙会是恢复了,但是实际上传统的东西已经无法再现了,我所看到的只是旧瓶装新酒。这其实也是社会发展所无法避免的。我在庙会里看到了一些出售传统工艺的摊位,如瓷刻、木雕等,多数也是机器制品,谈不上精美。更多的则是充斥着现代文化的食品和小吃摊位。在激情的音乐声中,我虽然感受着热闹的气氛,却早已没有旧书旧影中感受到的那种滋味了。 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对于生活中的人们来说,能有一个热闹的庙会,能在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之余,有个轻松的地方就可以了。而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它毕竟又获得了新生,毕竟又得到了认可。它也需要和时代结合,跟上时代的步伐和节拍。所以我依然为庙会的召开及现代化而感到高兴。 离开庙会,我去马路对面的崇福道院参观。崇福道院俗称圣堂,相传是三国时期东吴孙权部下都督陆逊为其母亲所修建的家祠。又传当时浦江两岸有两座大庙,一座是浦西的龙华寺,乃孙权所造,属于佛教禅寺;另一座就是浦东的陆逊家庙。当时有“龙头龙尾”之说,“龙头”就是龙华寺,“龙尾”就是圣堂庙。有民谣称道:“黄龙过江头尾扰,周瑜过来斩一刀,头截两岸锐在东,造了寺接保安康。”宋宣和元和(1119年),宋徽宗赐额“崇福道院”,主供真武大帝。来到道院,首先是门埭灵官殿,中间供奉灵官王元帅。东西侧分别供奉马赵温岳四大元帅。其后是真武殿,在大殿门口的两边有明时的龟蛇碑文一对。大殿内供奉真武大帝和东岳大帝,东西两侧供有三官大帝、施相公大神夫妇、龙王等神位。后院东厢二楼为慈航殿,供奉南海观音大士和天妃妈祖。三埭三清殿,重檐歇山顶,一层供奉玉皇大帝、吕祖纯阳帝君和当境城隍大神——秦裕伯,两旁则是杨相公大神和刘猛将(上天王)等。二楼中间供奉的是道教最高神仙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两旁是玉皇、天皇、后土及六十行年太岁(即六十甲子)。整个道院三埭进深,殿堂庄严,三待层层递进,建筑逐渐升高,飞檐高翘,无论个体还是整体上,都充满了飞扬流动的建筑美感。 周六上午,庙会正式开幕。九时许,我骑了自行车赶往圣堂。离圣堂还有一个路口,交警即已封了马路,机动车一律不得进入。过了交警的封锁线,路面上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我也只能减低了速度慢慢朝圣堂骑去。九点半,我赶到圣堂门口,马路上早已挤满了人,岂有好地形可以再找到。我只好站在人群后,隔了一排排的脑袋往里面张望,只看见旌旗飘扬,彩龙飞舞。原来开幕式还没有开始,里面尚在彩排。我站的位置虽然能拍到舞在空中的彩龙,但效果不是很好。就在这时,我看见人群的一角有不少群众正往会场中心赶去。这时马上就要开幕了。我将自行车停好,赶到那里一看,才知道有票才可以进会场观看开幕式。而这时会场里大概人已很多了,民警已通知保安及工作人员不要再放人进会场了,即使有票也不得进入了。我看见一些人手上拿了票,那票子大概是主办方自己印的,一些居委或参加活动的单位内部分发的。我情急之下,看见一个认识的同事在会场中值勤,就对保安说是找人的。结果保安把我放了进去。我很幸运地在会场观众席区域找到了拍照的好地方。 九点五十分左右,开幕式正式开始。领导致欢迎词、开幕词和贺词之后,是授牌仪式,好象是三林圣堂庙会被列为上海市和浦东新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后是《三林古镇》的授书仪式。最后是撞钟仪式。三声钟声后,五彩烟雾、彩纸、数百只气球一起飞向蓝天。巧的是,这是太阳从乌云后探出了脑袋,万道金光洒向会场,真正是老天垂佑啊。 仪式后是精彩的重头戏——行街表演。表演分三大板块:“龙舞盛世”、“和谐三林”和“喜迎盛会”。由当地群众组成的表演队一队一队地朝会场中心走来。最前面是辆龙车开道,紧随其后的是个大龙头,边上是小朋友扮的“小狮子”。毛茸茸的白色小狮子们步履蹒跚地随着大龙头走来,逗得观众都笑了起来。小狮子们后面是大队的伞盖、旌旗等仪仗队,等仪仗队走完,就是精彩的舞龙舞狮表演了。只见好几条各色的龙在半空中翻滚,搅得海水翻腾,各色锦鲤跃出水面,一时间,五色缤纷,会场中央变成了流动的彩色世界,看得人眼花缭乱。舞龙舞狮结束后,是展现三林地区特色的表演队,有腰鼓队、有舞龙舟队、有新人的婚嫁队、有高跷队、有手持三林标布肩挑三林西瓜的队伍、有舞扇队。中间还夹了一支由道士组成的队伍。级别低一些的道士穿的道服很像明朝的朝服,最前面四人敲着两面大锣开道,后面几人则或持旗或撑伞盖,笙箫唢呐伴奏着悦耳的道教音乐。在他们中间,几位级别高一些的道士则穿了极像五彩蟒服的道服,也是手里各持法器。在队伍最后面的,是以奥运为主题的表演队,有装扮成福娃的,有手拿圣火火炬的,最后一列表演队手持红灯笼,两百多只大红灯笼组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将表演的视觉效果推向了最高潮。表演结束后,看热闹的人很快就散去了。我赶回停车的地方,由于昨天已去逛过庙会了,而且今天家里还有事,就先回去了。 进入会场后,我看见签到席上有人在发书,就过去问是不是可以买。一位负责签到的阿姨说是要凭票领书的。我没有票,只好心里痒痒地站在一边,朝有书的人瞧了老半天。过了会,那位阿姨见我很喜欢书的样子,就拿了一套给我。我真是喜出望外,连声致谢。文件袋里,一本是《三林古镇》,一本是小册子《2008年浦东三林民俗文化节暨“三月半”圣堂庙会》。记得梁子曾特地去三林拍过照片,此书中介绍了不少三林的老宅及宗教的寺庙,实在是一本很好的指南。看来,我今天的运气也实在是很好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