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古镇西塘(浙江廊棚游记) |
[游记]古镇西塘(浙江廊棚游记) |
2008-02-04 gaibar.com |
古镇西塘 在一个斜风细雨的日子里,我们两人暂离都市的喧嚣,去了千年古镇西塘。 西塘有二绝,“廊棚”与“古弄”。 走出“钱塘人家”门口,一不小心,步子迈大了,便踏入了倚水而建覆盖街道的“廊棚”。在近千米长,挂满红灯笼的廊棚里,拾级几步便踩入水中,退几步便回到遮阳蔽雨的廊棚。廊棚不仅给古镇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给后来的游人造福不浅。它既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每家每户日常生活的场所。正如“一枝独放不是春”一样,千米廊棚更是临水人家同心协力,默契与共的见证。 古镇西塘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是吴越两国相争之地,故有“吴根越角”之称。伍子胥佐吴筑修水利,留迹西塘;元代钱塘诗人钱惟善,元末明初诗人高启都到西塘寻古探幽;明清时代,西塘已颇具规模,从明万历间至清末的400余年间,有姓名记载的进士19名,举人31名;我们熟知的近代吴江诗人柳亚子也曾多次来西塘,吟诗会友,忘形水乡...... “西塘三把刀”是指, 走尽廊棚,过一段青石板路,右手边就是“醉园”。“醉园”因王宅“醉经堂”得名,初建于明,园设三进;举步寻游,碧池清石,回廊翠竹,秀色醉人。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座仅容一身过的砖制袖珍小桥,玲珑剔透,具观赏性又有实用性,细微处见踏实精神。 “醉园”出来,前行几步,便来到“桐村雅居”。热情的主人钱锦铭先生向我们娓娓道来。古色古香,制作精细又不失大气的明清式建筑“赋修堂”,数百年下来,不偏不倚,风雨不动。“修礼以耕”的中厅门匾折射出房子新老主人“勤奋节俭,知书达礼”的人生境界。 与“永宁桥”垂直相邻的“安境桥”下,空空的黄酒坛子堆砌在岸边。或许“安境”便由此而来?三五好友,以酒助兴,吟诗作赋,笑谈风生;直到酒干了,人散了,直剩下空空的酒坛子伴随热闹过后的安宁? 我们突然感觉到,他们才是古镇的灵魂。古镇是安宁的,但底下却涌动着一股活力;古镇是小的,但分明让人感受到了她的博大精深。“静中有动,小中见大”,或许是西塘古镇最好的写照了。 顾建峰/乔崇兰 于2000年8月24日 作者:wind3000
|
转自:http://www.gaibar.com/zjsh/ShowArticle.asp?ArticleID=6137116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