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安会馆宫门 庆安会馆仪门 庆安会馆前戏台 庆安会馆前戏台的藻井 庆安会馆的正殿 庆安会馆正殿前的丹辟石 庆安会馆正殿前的龙柱 庆安会馆正殿前的凤柱与西湖十景浮雕 庆安会馆的后戏台 庆安会馆后殿的石羊 安澜会馆的正殿 安澜会馆的木质壁挂 安澜会馆的戏台 安澜会馆戏台的藻井 安澜会馆里的雕刻 安澜会馆戏台的飞檐 安澜会馆的偏殿壁画 安澜会馆内的圣旨碑 安澜会馆的凤戏牡丹石刻 我最喜欢的“青山偕隐”石刻 安澜会馆的碑刻 安澜会馆碑刻 (以上照片的摄影者,为我家六格格。) 三月下旬的一个周日上午,听说庆安会馆有“海上丝路”史迹展,于是我和妹妹兴冲冲前去参观。 我国沿海地区祭祀海神妈祖的习俗,由来已久,庆安会馆就是这样一处祭祀妈祖的殿堂和从事海运舶商们的议事聚会场所,故又名“甬东天后宫”。庆安会馆位于宁波市江东北路,从江厦桥下来,左转前行二十余米就到了。在它的前方是日夜奔流不息的甬江,左侧是熙攘繁华的中山东路商业区。庆安会馆始建于清咸丰三年(即1853年),整座建筑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气势恢弘,结构精巧,系我国八大天后宫和七大会馆之一,它不仅是是清代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更是江南现存唯一一座融天后宫与会馆于一体的古建筑群。 会馆的正门(宫门)两侧,蹲守着一对呲牙怒目的石狮子,门楣上方高悬一块由砖雕而成的圣旨状的匾额,双龙戏珠浮雕围绕着“天后宫”三个朱红的大字,匾额的周围镶嵌着许多精美的砖雕,大门的左侧挂着“浙东海事民俗博物馆”的招牌。进入正门,抬眼处便是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史迹陈列的牌子,红底金字,格外醒目。踏着木地板,穿过海船造型的过道,这个过道帆板桅杆,一应俱全,倒也别有趣味。 沿中轴线前行,便来到了仪门。大红的灯笼,雕龙的石柱,热闹之中又不失庄重,两只石鼓在门口一左一右相对而置,仪门正上方悬挂着“寰海镜清”匾,字体颇有古风。仪门后面,便是庆安会馆的前戏台。前戏台属于歇山顶建筑,富丽堂皇的穹隆顶藻井,由十六条二十一圈昂拱、花板拼接而成,巧夺天工,精美绝伦。梁枋构件均是朱金木雕,金碧辉煌。前戏台的内匾题曰“山水清音”,外匾则是“咫尺大千”,寥寥数字,却蕴含着无限的禅意。前戏台的两侧厢房外分别设置着“第一陈列厅”和“第二陈列厅”的指示牌,但令人不解的是厢房内空空如也,看不到任何展品。 前戏台正对着的就是大殿,这也是庆安会馆内最重要的建筑。大殿属于五开间抬梁式重檐仿歇山顶建筑,四戗翼然,高耸雄伟,气势恢弘。大殿的正上方高悬红底金字的“圣迹昭彰”匾额,殿前的丹辟石上雕刻着巨龙守护中的天后宫,刻工精美,寓意深刻,它昭示着妈祖女神是受龙王庇护的,不怕风浪的侵袭。殿前四根檐柱为青石龙凤浮雕,居中一对雕龙,两侧的刻凤,但见飞龙盘旋而下,张牙舞爪,蓄势待发;瑞凤曼妙振翅,神态飘然,栩栩如生。柱高4米多,都采用了镂空雕刻,是石雕艺术中难得一见的精品。与粗犷奔放的龙凤石柱相呼应的,是镶嵌在内壁上的梅雨石浅浮雕条屏,浮雕深度不到1厘米,惟妙惟肖地再显了“西湖十景”。在我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包括房屋飞檐上蹲着几只小兽都有严格的规制,龙凤麒麟一类的瑞兽图案在建筑中是不能随便使用的。据说妈祖本是民间供奉的海神,后来受到了朝廷的敕封,从“天妃”到“天后”,地位一路攀升。因此,在天后宫里使用龙凤的装饰,不算是逾制之举。循阶进入大殿,幽静的殿内,只有我和妹妹两人转来转去。大殿的梁枋上,装饰着朱金的雕刻;两侧墙壁上,镶嵌着华丽的砖雕,或花鸟鱼虫,或民间传说,刀功细腻,神态逼真。大殿中央的高台上,原本应该供奉着妈祖女神,但现在高台上却空空荡荡,并无妈祖的塑像。高台下面放置着一只系着红布的舵手,看了旁边的解说牌,才知道这是1948年沉没的“江亚轮”之舵。老实说,这只船舵放在此处,显得不伦不类,而且严重破坏了大殿的整体氛围。这样的安排,实在是一大败笔。 大殿的后面,是后戏台。后戏台的建筑模式与前戏台完全相同,唯有戏台的布置上略有不同:后戏台的两个侧门,一曰“入相”,一曰“出将”,居中的内匾是“古今瞬息”,其下树立着一张巨大的京剧脸谱,侧门的旁边还陈列着一排斧钺刀戬,看起来煞有介事。仿佛只等开场的锣声一响,各色人等便会粉墨登场,演绎人世间的种种悲欢离合。后戏台的外匾题曰“作如是观”,更是耐人寻味。后戏台的两侧厢房和后殿,大模大样地摆放着陈列厅的牌子,但其内唱的依旧是空城计。在第六陈列厅里,胡乱地堆放着一些木料,一尊石羊跪卧于一隅,神情严肃,若有所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