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电影《伟大的逃亡》,知道二次大战时期,德国纳粹俘虏营确曾发生战俘挖地道逃出生天的事迹。前阵子,观赏中国60年代电影《地道战》,才了解到中国农民为了抵御入侵的日军,也挖地道。 在电影里,中国河北省保定市农村的民兵,虽然只有简陋的枪枝和土制弹药,却能神出鬼没地给予日军重大的打击。 为什么这些民兵有这么大的本事?除了村民的英勇和团结一致的精神外,显然是因为他们在村里挖了许多地道,而且地道几乎是户户相连、村村相通,还延伸到野外。 然而,真有这么回事吗? 保留旧风貌的村子 我们给带到冉庄地道战遗址时,突然间像进入一个民俗村。这里的房子虽然是砖块砌成,颜色却都是灰绿色的,有些还是黄泥巴糊的墙,全没有经过粉刷。 讲解员说话了: “这里早在1961年,便宣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位见到的,仍是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风貌。” 我们进入纪念馆,马上便见到当年留下的大批地道战文物,文字、照片和实物都有,更有几尊塑像。 讲解员指着一尊烈士的塑像说: “他是这座纪念馆原建筑的主人,是冉庄的小地主,为了抗日,他年纪轻轻就牺牲了。” 原来早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从中国东北进入华北的日军,很快便已打到保定这个地方。保定离北京不过200公里,冉庄距离保定市区也只是30公里。 “我们这里盛产小麦和多种粮食,日本人当然想占为粮仓。”他说,1938年冉庄和附近几个村的人民已开始深挖地洞,并由单口洞逐步发展成双口洞、多口洞和地道。 “1942年,中国共产党已在这里发展了强大的人民武装部队。日军对于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就实行了烧光、杀光和抢光的‘三光’政策。 “冉庄人民为生存,就在这一带和日军展开游击战,并且利用四通八达的地道,把敌人打得团团转。” 60年前建的地道网 就在纪念馆里,我们走入了保留至今已有60年的地道网。这地道原来还设有指挥部、休息室、兵工厂、储粮室、陷阱和厨房。 作为旅游设施,地道已有灯光照明,地上也设有排水管,墙壁更涂上水泥。 最奇妙的是那些分布整个村落的各种构思巧妙的地道口。在一道墙脚下,我们出力一推,交叉衔接的砖块竟然就露出个可供一人钻进钻出的洞口。 有的地道口则是设在牲口槽、炕面、锅台和面柜,真是匪夷所思。 讲解员还带领我们参观在碾盘、烧饼炉、柜台和庙宇里造的战斗工事,而这些工事多数有地道相通。 在一条巷子里,我们也见到了碾盘底下设的枪眼。 保定旅游一举多得 讲解员说,冉庄的地道总长度16公里,民兵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和野战军对敌作战达157次。 离开冉庄,时光又像回流一样,很快地我们又见到热闹的街道和现代化的建筑。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值得一游的地方,有兴趣的读者从北京乘车来这里不必半天时间,而且游玩地道后,还可上陵山参观金缕玉衣出土处的满城汉墓。临走前,到市里的直隶总督衙门走一遭,半部清代史就在眼前供你翻阅。 参观冉庄,我嗅到的不只是陈旧的黄土气息,还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
|